崔华峰:我的设计母语是东方的(图)
摘要: 当代·东方·印象,这三个词的组合让崔华峰的设计思想成了争论的焦点。多年来,面对各种疑问,崔华峰一直坚持走当代的、“东方”的路。究竟崔华峰在当代的中国,挖掘出了多少东方的魅力?记者和室内设计师丁力学一起,与崔华峰展开了探寻当代·东方·印象的话题之旅。
崔华峰:
东方文化背景/出自中央级的学府/活在南方,食在广州/中国最早的独立工作室/工作方向:企业总部空间、品牌文化形象展示空间、主题酒店。
研究方向:当代·东方·印象
崔华峰,社会名头一大堆,最出得手的是:一线本质设计师、方向性实力设计师
当代·东方·印象,这三个词的组合让崔华峰的设计思想成了争论的焦点。多年来,面对各种疑问,崔华峰一直坚持走当代的、“东方”的路。究竟崔华峰在当代的中国,挖掘出了多少东方的魅力?记者和室内设计师丁力学一起,与崔华峰展开了探寻当代·东方·印象的话题之旅。
设计母语是设计语言的基础
记者:对设计师来说,寻找自己的母语,是唯一的方式吗?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文化开始互相渗透,真的需要特意区分母语么?
崔华峰:这个是肯定的。一个设计师的母语是不需要寻找的,这是与生俱有的,母语在生活大环境的影响下自然形成。母语是一个基础,当有了基础后才具备了一个交流、相互交融等,要想这样做,你不可能是空白的。如果是空白的,就是拿别人的而不存在交流、碰撞。
记者:谈到文化环境的问题。正如你所说的,从幼时环境的教育熏陶,形成一个文化背景,这是基础。但在成长中,我们经历从无意识接受一个文化,到研究一个文化的过程。到了研究一个文化的阶段,就可以百花齐放。因此,研究东方的东西,对一个设计师而言,要走向国际化,研究东方的文化是唯一的路,是必须的吗?
崔华峰:我们的母语,传统东方文化是一个基础。当基础奠定后,需要有进步,有发展,而这是两个步骤。后者对东方文化起积极作用,是东方文化升华的过程。至于这是不是唯一的渠道,我认为站在设计的角度看,设计是要向前走的,这就需要基础。也许我们可以用“基因”来形容这个基础。
在我订立方向的时候,把当代放在前面,其结果是印象,所以名字叫:当代·东方·印象。所以我一直坚持,我是2007年的崔华峰,我一定是当代的,另外我也要向全世界宣布我是东方的。我的立场很坚定,我要告诉大家,我不会拿古董来对付你们,东方的不全是古董的。
记者:您用什么新的手法或语言去提炼东方文化?
崔华峰:其实在我的作品里面,确实有传统东方的东西。但是这些东西运用在空间的时候,所要表现的不是形,而是其背后的意义。比如一块石头,它是自然的。而自然界对世界来说,是同样的。不同人抱不同的思想去看,会看到不同的结果。为什么有的人看上去,会觉得是东方的,带有禅的味道。他们凭的就是前面所说的“基因”,也就是一种特定的文化沉淀。
作品《余》
立足东方文化,寻找当代设计语言
记者:东方文化范围是很广的,那么您所指的东方文化实际是什么呢?是中国文化吗?
崔华峰:中国文字有个毛病,就是同词多意。我的“东方”与地理无关,是相对于西方来说的。其实东方文化的源头就是中国,虽然发散出去后变化很大。然而东西方人思维区别太显著了,因此东方实际上也代表了一种思维方式。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不同的审美观。但两阵营不一定是一直对立的,随着世界的发展,结果将不再是东方、西方的成果,而是世界的成果。
记者:关于新东方或者新古典,有很多形形色色的声音。您是如何理解东方的?
崔华峰:新古典、新东方都是设计界自己创作的定语,但太多依附于形体、文样上,而忽略了思想这个源头。东方文化的显著特征是可无限扩充。东方文化很注重“悟”。如果不站在“悟”这个角度,永远看到的只是表象而抓不到本质。但若站在一个悟的角度,那么这个空间是无限的,因为每个人的感悟是不一样的。
很多西方的设计师看到我的作品的时候,都只看到形。但他们不会去否认东方的东西,而且用一个词来形容:高深莫测!这就是我们文化的魅力。用设计界的行话去说:就是耐看、长久、不过时。什么东西耐看的、长久的?一定不是形体的东西,是形体后面的东西,给人不断的感悟,就是设计的魅力。东方文化的感染力是很强的,一旦接触,就会中毒。我希望通过我对东方文化的研究很理解,能加快当下年轻设计师对东方文化的理解。
记者:站在设计师的角度,您如何看待形而上还是形而下?
崔华峰:我认为我是有激情的,但我的激情是后发的。我在有思想的前提下主张形而上,形而下是没激情的。如果表象都不吸引人,那么谈何设计。但最可怕的是一个形而上的东西,没有思想,没有内涵,是没有激情的。
我太被东方文化吸引,这是我目前激情的原动力。越钻研进去就越发现这个文化的博大,犹如一块未打磨的宝石,等待别人的发掘。
记者:如果这样做,中国会大同吗?
崔华峰:不会大同,我的实践方向前有个当代,还有主、客体的问题。另外不同人的悟,和表现手法都不同的。当代两个字往前是无止境的,科技、人类加工技术、一切一切都在向前发展,时代在进步,只要我们坚定基础,确定背景文化,立足当代,结合各种不同的因素,一定会有百花齐放的局面。
记者:是什么让您去关注东方文化,并有了这种责任感?
崔华峰:改革开放让我有机会在世界走了一走。我是一个设计师,因此我看东西的时候都不停留在表象,而是思考。东方教育的背景,以及在国外看到的技术、手段、态度、行为等等,这里面的思考和比较,让我发现东方文化有质量、有深度,开发得也少,很有发挥的机会。使我回来后更坚定东方思想当代化的信念。
记者:你把它当文化在做还是艺术行为,还是商业设计?
崔华峰:我希望自己开辟一个商业领域。当我的思想成熟、体系成熟,一定会卖我的作品,所以它本质上是个商业行为,但这个商业必须对我们的文化、民族有好处。如果作品卖不出去,会调整自己,但我绝对不怀疑东方文化的魅力。
记者:当一种文化太强势,就会出现接纳和排斥两种情况。我感觉崔老师的作品,前段是非常强势的,太强的意向会给人压力感,我个人认为您的东方文化空间还透着学术味,您如何看待你的作品?
崔华峰:最近在看中医方面的书,对我启发很大。中医药方是很微妙的,也很注重调整分寸,多一两少一两所达到的效果都可能完全不同。同样一个好的设计师是逃避不了不断的调整的,而能打动人的就是这些微妙的调整。我也通过不断的积累经验来进行调整。
崔华峰对设计母语的理解:从2000年开始就给自己定实践方向:把传统东方文化当代化。每个设计师都应该有他的设计母语,既然我们中国的设计师,或者说是受东方文化影响的设计师,那么我们的设计母语应该是东方文化。设计师一定要有自己的母语,讲好母语的时候实际上就明确了背景。当带着自己的背景站在国际高度的
时候,就不再是一个中性人。
■崔华峰作品
崔华峰坚信东方的亮光是最具希望的,因而他坚持东方文化的当代设计风格,他的设计理念是:传统文化一定要用当代的手段来表现,符合当代人的思想体系———审美观、价值观,这种体系一定不是表面的图形,而是背后的内涵,是精神与哲理方面的。平静、本质、感悟是非常重要的元素。
他的作品希望能传达一种“道”、“天意”也就是事物的本质。同时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形体是美的,鼓动大家踏实、积极、上进,而实现美好的愿望。
他最喜欢的设计师———贝律铭。“因为他没有忘记东方。”我们在崔华峰以下的新作品中可以找到这种设计思想的注解。
●《和·合》
和·合是团结的基本要素
银锭榫是东方营造的传统结构
常用于木作、石活中,是最直接有效的构造方式
起连接、拼合、紧扣的作用
原创估计来自宋代,甚至更久远,
承其精神而显于形———“和谐、统一、团结”
●《余》
传统习俗中常以音寓意
鱼是民间中最通俗的吉祥物,平和、生意、活力
———完美,顺畅、丰腴、自由……
本作品艺术形式源于汉代,古人法艺精简,雕玉、下工八刀为限,必成皿。当今的我们已无法达到如此高的境界,只能取形表意,求承了
●《九久》
中国传统认为,“九”为阳数———吉祥、圆满、长久
东方人的哲学观提出:事物不可极端,物极必反
皇权都认为自己是“九”我们老百姓能“六”已是大顺了,本作品由“九”构成,每单元有“六”个各异的自然面
可变化,随意组合,理论上讲,形体在数的变化上是“无量”只有“九”的把握,事物才能长“久”,事业才会“无量”
●《变不一定就软》
陶瓷是人类智慧的产物
烧制的时候完全是不可挖掘的过程
懂得欣赏其结果的人,必能"悟"
能“悟”者———弯不一定就软
崔华峰和他的作品《和·合》
作品《回家》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