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灯国内市场推广现状不容乐观
摘要: 如果把白炽灯与节能灯的关系比作跷跷板,白炽灯这端“沉下去”,节能灯那端应该“升上来”,但事实是,让白炽灯“下课”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国内节能灯市场却有点“不跟趟”,消费者也不十分买账。
有数据表明,如果我国所有家庭都将白炽灯替换为节能灯,那么,全国仅家庭照明一项的年节电总量,接近三峡水库的年发电量。尽管有如此好的节电效果,但国内新建住宅用户中选购节能灯的还不是大多数,仍旧在使用白炽灯的旧宅用户,也因线路改造成本高、工序烦琐而不愿意舍弃白炽灯。
如果把白炽灯与节能灯的关系比作跷跷板,白炽灯这端“沉下去”,节能灯那端应该“升上来”,但事实是,让白炽灯“下课”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国内节能灯市场却有点“不跟趟”,消费者也不十分买账。
银联信分析: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生产节能灯,目前生产企业共有500家左右。1996年我国节能灯的产量为1亿只,10年后的2006年,这个数字变成了20亿只。在价格上,1996年我国出口的节能灯每只能卖到3美元至5美元,而国内的消费者每买一只节能灯得花40元左右;现在,大部分国产节能灯只有10元左右。
总的来说,我国节能灯产业发展势头很好。但是目前我国家用节能灯的普及率还不是很高,尤其是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偏远农村,人们还是更多使用白炽灯。节能灯在国内普及遇冷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节能灯“省电不省钱”
中国消费者协会10日发布的23个品牌的节能灯产品比较试验报告称,节能灯“省电不省钱”的主要原因是灯的光通维持率低,寿命短。据中消协有关负责人介绍,光通维持率代表节能灯使用一段时间后与刚使用时比较,能够维持原有光输出量的百分比。光通维持率数值越高,节能灯维持正常发光状况的时间越长。
自2006年第三季度开始,中消协联合北京、上海、广东三地消费者协会,选购了三地市场上销售的23个品牌的节能灯产品,委托国家电光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其功率、色容差、初始光效、2000小时光通维持率等有关技术指标进行测试,并将涉及到安全、技术性能的有关数据和产品价格进行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市场销售的节能灯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即使是符合国家安全性能的产品,其技术性能也存在明显差别。多数样本的实测功率值低于标称值;半数以上样本的总体节电效果较好,另有36%的样本的节电水平有待提高;2000小时光通维持率差别较大,个别样本寿命短。而通过样本的价格与性能比较,发现并非价格越高,性能指标越好。
2、节能灯价格偏高
节能产品遭受冷遇,最主要原因是价格偏高。在沃尔玛、乐购等超市的灯具专柜,节能灯价格从几十元到数百元不等,最便宜的一个也要10元以上,而一个普通白炽灯泡只要2元左右,价格差距悬殊。如一个欧司朗球泡透明普通灯只要2.4元,但一个欧司朗经典型磨砂球节能灯却要34.9元,价格相差14倍。
3、老旧小区使用节能灯改造费用高
据有关节能监测部门介绍,目前,节能灯在新小区的普及率逐年增加,但在一些老旧小区却不容乐观。有关人士也认为,虽然新小区或新建的公共建筑都能按照明设计规范,使用节能设备,但老旧小区及旧的办公楼节能灯的使用率并不高,这是节能灯未来推广的瓶颈。
4、国内节能灯生产厂家品牌推广力度不大
绝大多数消费者在购买该类产品时只是看重外包装样式或品牌的广告说明,并不看重其它。还有一些消费者明确表示,“节能灯到底节不节能我们无从判断,所以肯定价格越高质量越好,一分钱一分货。” 能列举出节能灯主要品牌,尤其是国产节能灯品牌的消费者却少之又少。很多消费者只知道“飞利浦”牌的节能灯。有消费者说,到了灯具城,往往只能看到飞利浦、欧普、松下等国外节能灯品牌专卖店,不清楚国产节能灯有哪些优秀的品牌可供选择。
虽然节能灯在国内的推广不甚乐观,但是,节能灯却有着极为广阔的市场空间:据中国照明学会调查资料显示,2005年我国使用节能灯的家庭就达到了一亿户,使用节能灯的酒店及公共场所更是多得难以统计;全国每年单节能灯市场的总额在120亿以上,同时每年城市化的进程在以6%的速度增长,在这一速度增长下,灯饰产品更是以30%的速度在增长。而且我国节能灯市场至少可以容纳近20个知名品牌,但目前国内节能灯的知名品牌寥寥无几,强势品牌不多。因此,随着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进一步推进,人民节能意识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来我国节能灯市场需求及市场容量非常大,市场前景也非常可观。节能灯行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目前我国是世界第一大节能灯生产大国。我国节能灯由于质量好、价格廉,产能占据全球80%的份额,2006年我国节能灯出口额为15亿美元,而2007年上半年就达到9亿美元。但是,OEM(贴牌加工)为主的生产模式使得我国节能灯具生产企业的自有品牌严重匮乏,目前,20%的优秀企业生产了80%的产品,但很多生产规模较大、产品质量可靠的企业产品以出口为主,对国内市场的重视不够。缺少品牌竞争力以及营销网络的管理是国内节能灯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而且,国内一些专门为国外照明品牌提供贴牌服务的企业存在着一定的市场风险。这类企业由于技术成熟、产能很高,能为国外知名品牌提供高性价比的代工产品,因而很容易就会获得大量的订单,就会使提供代工服务的国内企业没有能力将精力放到发展自主品牌上来。这些代工企业,生产能力再大,却是成就了他人的美名,自己在品牌建设上严重滞后,一旦贴牌主顾转投他人怀抱,这些企业在消化自身产品时将陷入极大困境。
因此,加强自身品牌建设,已成为我国节能灯生产企业能否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在这一方面,上海绿源具有典型的借鉴意义。尽管有众多一流照明品牌商希望他们提供代工服务,但公司决策层仍然将自身品牌的发展放在日常工作的第一位。目前,上海绿源将40%以上的精力放在国内自主品牌的发展上,将30%精力用于为其他品牌OEM代工,剩下30%精力用于发展海外市场。通过在扩大规模和建设自主品牌的实践,上海绿源找到了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业务比例模式。现在的上海绿源已成为国内少数几个著名的节能灯品牌之一。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