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祖泉教授 光源泰斗 长者风范(图)
摘要: 11月18日下午,在复旦大学宿舍楼里,记者拜访了复旦大学电光源专家蔡祖泉教授。这位年逾花甲的学者,精神矍铄,十分热情,83岁高龄的他,算来年愈古稀,但是他的活力和精气神根本不能让人相信他是一位“老人”。
——访著名电光源专家蔡祖泉教授
人物背景资料
蔡祖泉,男,1924年生浙江余杭人。自学成材,是工人出身的电源专家。1952年进入复旦学习,1978年晋升为教授,1981年9月担任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历任复旦大学副校长,复旦大学电光源研究所所长,上海科协副主席、中国光学学会,中国轻工业学会首届副理事长,中国照明学会副理事长,是新型电光源开拓者之一。
60年代初,由蔡教授带领的一个电光源研究小组开展了新型光源的系列研究,制成我国第一只高压汞灯,到1965年,又先后研制成功了碘钨灯、长弧氙灯、超高压球形氙灯、超高压汞灯、空心阴极灯、氢弧灯、同位素氪(86)灯等十余类照明光源和仪器光源,大大缩短了我国电光源研究水平与国际上的差距。由他主持研制的各类新颖、节能光源,先后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创造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
蔡祖泉感言:中国需要强大,光源更需要自主创新!
11月18日下午,在复旦大学宿舍楼里,记者拜访了复旦大学电光源专家蔡祖泉教授。这位年逾花甲的学者,精神矍铄,十分热情,83岁高龄的他,算来年愈古稀,但是他的活力和精气神根本不能让人相信他是一位“老人”。因为人生的长度总是有限,多数人在生命的末端逐渐归于平静和寂廖,但蔡教授人生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份瑰丽撼人的景象:至今他仍然穿梭于企业界和学术界,忙于做技术指导。
蔡祖泉(左)与本报记者合影
创新突破 奠定基础
1951年,蔡教授由中法制药厂调到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X光管实验室,担任技术员,协助周同庆和方俊鑫教授从事的X光管研发工作,当时上海市长陈毅对知识分子非常重视,在一次座谈会中,方俊鑫老师希望把中法药厂的蔡祖泉从工人调到大学里来,很快在年底,蔡祖泉就接到了调令,开始进入交通大学物理系X光管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1952年院系大调整,蔡祖泉跟随周同庆和方俊鑫教授来到复旦大学,继续从事X光管的研发工作,并负责玻璃和金属铜圈的焊接技术攻关、X光管的玻璃封接和对玻璃真空系统的维护。
1955年,在周同庆教授的领导下,终于独立研发成功我国第一支X光管,填补国内市场技术的空白,这对当时年仅30岁的蔡教授是莫大的鼓舞和启发。接着,他看到研发X光管的真空系统主要设备都是依赖进口的,当时他立志要为国家多做些贡献,在这一技术领域一定要走出自己的创新之路,于是他开始研究真空获得和真空测量设备,经过他的钻研,1956年,我国第一只立式三级玻璃油扩散泵试制成功,获得真空为10(-5)Pa,随即又研制麦克劳水银真空斗,可测量10(-1)-10(-5)Pa的真空度,也获得成功,这些技术和设备研制成功,为后来对新型电光源开发研究和生产打下了技术和物质的基础。
功成名就 总理接见
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后,未曾间断自学的蔡祖泉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电光源实验室,开始了该领域的系统研究。我国电光源史上第一个氢灯、第一个高压汞灯、第一个碘钨灯、第一个氪灯、第一个长弧氙灯等一系列成果陆续从他手上诞生。可以说,中国电光源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直至今天达到极高水平,蔡祖泉教授功不可没。他开发的新光源、新灯,让生活从此得以改变。许多中年上海人都还记得,上世纪60年代,点在复旦校园和上海人民广场的100KW的长弧氙灯,曾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当时称为“人造小太阳”,同时也被称为中国人的“争气灯”,发明者蔡祖泉也因此出名,有了“中国爱迪生”之称。这一举动,使得复旦大学在全国电光源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1966年7月,蔡教授代表中国出席了四大洲国际物理暑期讨论会,与会期间,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蔡教授说,这是他一生当中,最难忘的事!80年代后,蔡教授的科研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一方面,蔡教授积极从事学术论文的写作和国际光源与照明的学术交流,多次出席国际性科技研讨会议,了解电光源发展的最新发展状况,并及时将国际上的专业信息转至国内企业,指导我国光源照明的研究和开发。同时,针对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需要,在成功研制新光源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进行二次开发——工程化开发的研究,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取得极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获国家科委推广二等奖。
退而不休 老有所为
1992年退休后,他仍然担任复旦大学电光源研究所终身名誉所长,始终关心电光源事业和人才培养的发展,特别是对节能荧光灯的推广,经常受到国内知名企业的邀请,参加企业的资讯和新产品开发的研讨,并且他还不断抽时间和研究所的教师、企业的工程师参加国际电光源学术讨论会和国外考察有关著名的照明公司,吸取国外电光源创新成果和有关发展信息,介绍给中国的企业,促进我国电光源的发展,同时,他看到国外做电光源的企业,都是大公司,有相当雄厚的研发团队,都有自己的专利产品,而此时的蔡教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想,我国的照明企业,如何做强做大,更期望争取国际电光源学术讨论在中国召开,让更多的企业技术人员和企业家参加会议,很快这个建议提出后,得到了中国照明电器行业协会、中国照明学会、复旦大学电光源研究所以及电光源企业的支持。同时得到国际光源、照明专家热情支持。经过六年时间准备,终于在2007年5月21日正式在中国复旦大学召开了第十一届国际电光源学术讨论会,这场被喻为光源届的“奥林匹克会议”,成为历届国际电光源学术讨论会规模最大一次会议,人数高达460人,其中中国代表有180人。通过这次国际间学术交流,使我国电光源企业,深入了解国际电光源的发展动态,为我国电光源企业做强做大,有了现实的意义。
心牵企业 情系光源
对于我们现在的中国的照明企业,蔡教授更是寄予了深厚的期望,他说,1)光源规模必须扩大,在国外,光源企业都是大型集团公司在运作,而国内的光源企业还处在一个成长期,这种国际间的差距必须要缩小。2)光源技术必须要自主,在国外,很多核心技术都掌握在一些大型集团公司手中,但是国内的企业更多的还是依赖于各大院校的研究机构或者国外技术的仿制、仿制中有所创新或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但是,中国的企业要做强做大,必须要具备自己的研发团队和核心技术。3)光源产品必须丰富,G.E、欧司朗和飞利浦这三大光源巨头在产品线上都有自己丰富的产品,反观我们国内的企业在产品线上,还是太过于单一。无形之中,这种竞争力就逊色于这些巨头。“当然,这个过程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一步步的解决,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国家一定会出现象G.E、欧司朗和飞利浦这样的光源巨头……”。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