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丁照明网首页| 绿色| 检测认证| 古建筑| 道路| 酒店| 店铺| 建筑| 家居| 办公| 夜景| 娱乐| 工业| 博物馆| 体育| 公共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分析 > 正文

身陷“无品牌”困境 是谁动了LED的“奶酪”?

2014-05-19 作者:杨小芳 来源:阿拉丁照明网 浏览量: 网友评论: 0

摘要: 能够称得上绝对“大品牌”的LED企业却没有,一些业内知名品牌总让人感觉还是欠缺那么一点火候。有果必有因,是什么造成如今国内LED照明行业“无品牌”现象呢?又是谁动了国内LED企业的奶酪?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说到当前LED照明“无品牌”这一话题,相信很多行内人都深有感触,的确,纵观当今国内大大小小照明企业无数,从数量上来讲,行业可谓进入了空前“繁荣”阶段,但仔细想想,能够称得上绝对“大品牌”的LED企业却没有,一些业内知名品牌总让人感觉还是欠缺那么一点火候。

  有果必有因,是什么造成如今国内LED照明行业“无品牌”现象呢?又是谁动了国内LED企业的奶酪?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核心技术缺乏,难以与国际品牌相媲美

  说起“品牌”,相信提到一些如GE、Philips、Osram、Cree、Nichia、Toyoda Gosei等大公司会成为国内照明企业的伤痛。LED产业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开始起步,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大约于2007年前后,LED照明逐渐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随后便以火箭般的速度迅速开花。

  本来几乎与世界同时起步的LED产业,而后随着国际大牌企业一步步打入国内市场,我国LED行业便一直处于受制于国际品牌的竞争状态,基本上没有属于自己的知名品牌,这也让我国LED企业生产产业链显得低端落后,更谈不上与国际知名品牌抗衡。

  相较而言,国际企业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知名产权保护意识和先天的品牌优势,对国内企业来讲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观察我国LED企业现状:缺乏创新能力,生产产品有余而创新不足。反观国外企业,专利数量多如繁星,就拿飞利浦来说,其关于照明类的利和专利申请就超过1400项。在亚洲,日本在半导体方面的成就也与国内企业拉开了一段遥远的距离。

  近几年,LED国内企业发力迅猛,目前初步形成了包括LED外延片生产、LED芯片制备、LED芯片封装以及LED产品应用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但由于发力较晚、时间较短,较国际品牌仍有较大的差距。

  对于任何行业来说,似乎“强者越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总是会演变成真理,而如今的LED照明市场竞争格局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对于国内LED产业链的企业来说,当务之急就是加倍提高自己的技术实力,打造有生命力的品牌。

  自创品牌意识薄弱,甘为他人做嫁衣

  “无品牌”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企业自身品牌意识薄弱,不仅是照明行业,在中国,很多行业的企业都给他人“无品牌、无名字”的印象。此前谈到的技术问题,不仅表现为企业技术创新不够,更在于不少企业始终践行的“拿来主义”:复制、抄袭,导致产品线与其他公司同质化严重,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法兰克福展期间有中国企业遭遇到被要求“撤馆”的尴尬。

  LED照明产品的生产过程拥有一条完整的制造工序,而中国企业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品牌,在加上拥有大批的廉价劳动力,在整个分工中,常常只能“为他人做嫁衣”,不少企业都在从事着贴牌、代工等工作,只是赚取整个产品售价的一小部分盈利。

  当中国企业还停留在代工、复制等较低端的产业层面时,外国LED照明巨头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布局照明市场了,凭借自己资本优势,市场优势,品牌优势等以收购,并购,兼并,贴牌等方式占领市场,试想一下,消费者当然更加愿意接受这样的国际“老字号”。

  此外,无品牌意识的企业还有一类,就是外销型企业。外销订单数量大,且不关注品牌在中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只要认证齐全、价格合理,购销合同就容易达成。但是,随着欧债危机日趋严峻,很多纯外销的LED企业转型国内市场就开始面临风险,无法完全适应国内的营销模式。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品牌的缺失,与LED照明企业没有意识到品牌重要性有关,相对来说,中国企业表现得更急功近利,都喜欢赚“快钱”,而打造品牌是一件既耗费时间又耗费精力的事情,他需要打了的资金去搞研发、做推广、铺渠道,而代工则显得更简单。

  业内人士称:“LED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走品牌经营的道路,品牌树立的深度和广度是企业抢占市场份额的重要砝码。随着家居照明市场需求爆发,品牌塑造显得至关重要。

12
凡本网注明“来源:阿拉丁照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阿拉丁照明网,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 收藏本文
最新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本周热点新闻

灯具欣赏

更多

工程案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