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记忆】NO.4 成都:百年路灯变迁史
摘要: 阿拉丁照明网道路照明频道策划《光明记忆》,第四期带来“成都路灯故事”《百年路灯变迁史》。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没有光的世界只能是一片黑暗,眼睛渴望光明。从创世纪以来,“光明”如呼吸一样为人类所需。有人说,人类的发展史是一部追求光明的创业史,火的运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里程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多少百年来人类生活的写照。然而,路灯的出现,解放了在黑暗中等待黎明的人类。
路灯的故事你又知道多少?道路照明频道策划《光明记忆》,第四期带来“成都路灯故事”《百年路灯变迁史》。
【光明记忆】NO.2 京城(上):从清末到民国 从煤油到电力
同时,成都也是一座有灯历史悠久的城市。在《七月六日晚登大慈寺阁观夜市》一诗中,唐诗人田况即有“万里银潢贯紫虚”的赞誉。宋代陆游《晚过五门》中也有“城东深夜呼酒侍,五门鼓吹灯火闹”的诗句。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成都出现了最早的路灯——菜油灯。到1924年,成都正式出现了用电的路灯,但灯光稀少,城市忽明忽暗。而今,夜幕降临时,整个蓉城华灯绽放,繁星璀璨,是光的海洋。
【一些数字】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成都出现了菜油灯(路灯)。
1924年,成都开始用电灯于街道照明,在督院街、南打金街、走马街共安装电灯17盏。自此,成都开始了街灯用电的历史,但发展非常缓慢。
1949年成都和平解放,市区共有路灯1500盏,能亮的约800盏,每平方公里不到45盏,史记为“马路不平,街灯不明”。
1950年3月,路灯划归成都市建设局管理,把主要力量集中在发展居住区的道路照明和原有路灯设施整修上。到1952年底,成都路灯已达3227盏,为解放前夕的4倍,基本上达到有街就有路灯。
1979年后,随着成都蜀都大道、西干线、一环路等重要交通干线新建、改建,成都路灯在灯型、光源、控制、管理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1983年,成都跨入全国21个“万盏路灯”城市行列。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我市建设资金投入的不断增长以及东西主干道、一、二环路等城市道路重点改扩建项目的全面铺开,路灯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低能高耗的白炽灯、汞灯、木制灯杆、水泥灯杆、陈旧灯具被大量淘汰,全市照明设施发生了质和量的飞跃,路灯总数发展到了13494盏。
截至“十一五”末,2011年底,成都市中心城区路灯设置范围为外环路内五城区和高新区行政区划范围内按城市规划建设的道路(不含三环路),共装灯 97132盏,装灯道路2600条,照明里程1670余公里,路灯总功率26786千瓦,配电点958个,基本消灭无灯街道。
[NT:PAGE]
【过去现在未来】
过去
手控时代:“推”亮电灯泡
今年77岁的邹大爷堪称成都的“老路灯”,他是较早的路灯管理员。
“谈到路灯,我记得成都以前有句俗话叫:‘马路不平,街灯不明’。以前,就我们10个人要管全市1000多盏灯,完全靠手动控制开关。”1950年的他还是个20出头的小伙子,每天都要从水井街的家里出发,把城东片区的路灯推亮。
其实,成都在1924年就正式出现了路灯。当时没有专业化管理,路灯事业发展缓慢。到了1949年,成都市区只有1500盏路灯,能亮的约800盏。随着新中国的成长,路灯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到1952年底,成都市的路灯增加了4倍,约3227盏。60年代初,成都市成立了路灯所,路灯所最初仅10名员工,被分成4组,分别负责白天和晚上的巡逻维修。谁值夜班,开关路灯的任务就交给他了。
“手控开关路灯,不是一盏盏去拉亮,只要把总闸推上去就行了。”邹大爷说,路灯是串联控制的,如果全城的路灯都串在一起,排在后面的就很暗淡甚至不亮。因此,每隔一定距离就要接通路边变压器,保证每条街的路灯都有充足的电源。为了让不同路段的路灯同时亮起,就要设置一个个控制箱。总闸一推上去,“嗒”地一下,第一个控制箱里的交流接触器闭合,第一段路灯亮了,同时把电源传到第二个控制箱,第二段也亮了,然后第三段、第四段……
时控时代:难把握的阴晴明灭
70年代初,成都市引进了时钟控制开关,可根据制定开关时间自动启闭程序。“不过,时钟控制也有缺点,就是不稳定。”成都市路灯管理处孙主任说。比如,夏天多雷雨时节,天色暗淡时路灯不能及时亮起。时控开关毕竟是机器,只能根据设定的时间做判断,很“死板”,“有时就会出现路灯该亮不亮,该熄不熄的现象。”
孙主任介绍,当时把成都市区的几百个钟调一遍,差不多要半月,调过的和没调过的有十几分钟时差,所以有时不同路段路灯的开启和熄灭不同步。值班工人还要根据春夏秋冬天色明暗的早晚,十天半月即对时钟调试一次。
到了1983年成都路灯在灯型、光源、控制、管理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进步,并跨入了全国21个“万盏路灯”城市行列。
到90年代末,成都市完成了二环路和三环路环城主干道的新建和改扩建以及路灯光彩工程改造,路灯总数发展到了26928盏。
现在
智控时代:“猫眼”光感探头实时记录照度
为了更加准确地计算成都全市10万盏路灯的开关灯时间,从2013年开始,成都市首次在东、南、西、北全方位启动4个光感探头,并综合其最新数据,以此作为全市路灯开关灯的重要指标。
每天,成都市城市照明管理处7楼的监控中心内,24小时实时播放着一天的路灯工作状况。而就在这个监视屏前,有一个重要的启动开关当光感探头记录的光线数据达到路灯开启指标时,工作人员就会启动这个开关,全市10万盏路灯将同步点亮城市的夜晚。“因此,光感探头的工作状态与路灯开关时间息息相关,非常重要。”
而为了更加科学、准确的对全城路灯进行控制,照明管理处在已有一个光感探头的基础上,在东、西、南3个方位新增了3个光感探头,“这样就可从东、南、西、北4个方向进行同步测算,综合4个数据,更加科学地得出路灯的开关灯时间。”
这个光感探头很像猫眼,四周是黑色,中间为白色,实时记录着光线的照度。监控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如果是正常情况,正午时分照度可达到15000勒克司,而到了傍晚黄昏时间,当照度下降到80—100勒克司时,我们将开启路灯开关。4个光感探头集中收集每日变化的光线,我们可综合最后的数据,对路灯的开关灯时间进行调整。在冬天,每日傍晚6点左右,全市路灯就会同步点亮。”
未来
路灯正由黄转白
一个涉及6.45亿元投资、遍布整个成都的照明工程正在悄然进行,一种更加节能环保的LED路灯将在三年内逐渐取代现有的传统路灯。
成都的路灯正在悄悄由黄转白。去年10月,一张“在路灯下跳芭蕾的小姑娘”照片感动全国人民,照片上的成都路灯散发着淡黄色的光芒。这张照片若是拍在今天,可能我们看到的是一片白色的光芒。
根据《成都市LED照明产品应用规划(2010-2012)》,在3年内,成都市将推广超过15000盏LED路灯的安装实施,推广应用照明用LED灯40万盏,实现示范工程6.45亿元投资。
[NT:PAGE]
【他话路灯】
最早的成都路灯——“清油灯”
成都市城市照明管理处 徐洪涛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单位地方志办工作,这一干差不多十年,渐渐对成都路灯起始略知一二。曾远赴重庆北碚档案馆收集史料,至今印象颇为深刻,也算是志办的“老人”了。到《成都市志·路灯篇》付梓,差点十年,受资料收集限制,有个疑问一直缠绕至今,成都路灯起源于1903年不容置疑,但它是什么样子呢?
跨入新世纪,考证、回忆成都旧事的文章、史籍逐渐增多,历史图片如雨后春笋般喷薄而出,2004年3月《老成都—芙蓉秋梦》流沙河著;2006年2月《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03》王笛著;2007年10月《成都旧事》郑光路著以及2008年10月成都市建设信息中心编著的《成都城建百年经典图册》,久远的成都路灯清晰起来,有一个外国人,有一张图片,被旁征博引,就是美国人路德·那爱得在1911年春拍摄的“花会期间青羊宫里的货摊”组图之一,照片中的一盏路灯深深吸引了我,这不是我朝思暮想的“成都清油街灯”吗?
【光明记忆】
一盏灯。一座城。
从1962年到2012年,成都市的城市照明管理迎来50周年华诞。
50年风雨历程,50年沧桑巨变。
50年的路灯变迁史,就是一座城市,城市管理的成长史。
灯与路灯人,这穿越历史的光明使者。
假若把他们的故事串联在一起,光影中,色彩里,斑斓间,段段往事,缀连出,每个人心中一幅关于光明的图画。
取名,温暖。
从菜油灯到LED节能灯;从白炽灯到高压钠灯;从铁三脚架到造型各异的各式彩灯……一盏灯的故事,从一个侧面映衬着一座城市的成长史。
沧海桑田。弹指一瞬。不能忘记的太多太多。
不能忘,成都市路灯建设事业能高速发展,由“量”到“质”的跨越中,一支路灯建设与管理的专业队伍成都市城市照明管理处的付出与努力。这支队伍的前身是成都市街灯管理所,成立于1962年。从艰苦创业告别成都“路灯不明”的历史,到巧手绘出七彩辉映的蓉城夜景,这支每日与灯为伍的团队,已走过50年的光辉历程。
不能忘,为了方便市民出行,让城市的夜晚更美,更亮。成都市照明管理处一方面强化对路灯设施的管养和景观照明设施的维护管理;另一方面配合实施重大项目的照明设施建设、陈旧路灯设施改造,积极探索新技术、新材料的试点应用,以科技高效管理、创新发展模式等多角度为着力点,用光的色彩,把城市路灯描绘为城市环境中最美丽的符号。
[NT:PAGE]
路灯管理者
将民众的需要视为第一信号
一座城市的发展,伴随着城区的路灯数量快速增长。
1990年以来,成都市城市道路照明建设以府南河内环线、一、二、三环路等环线建设,1087条中小街道为主要项目,1999年——2002年实施光彩工程,城市照明建设由单一功能性照明变为与装饰性亮化结合发展。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通过光与色的交流,平面与立体的结合,营造出瑰丽与繁华的夜色成都,为城市照明增添了新的元素和时代亮点。
在路灯数量增加的同时,路灯光源也经历了三次变革。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城区路灯光源清一色为白炽灯,即第一代光源;1964年,人民南路安装了城区首批高压汞灯,这是第二代电光源;1976年,首批高压钠灯用于道路照明,这是第三代电光源。
路灯灯型由最初的角铁灯架,发展到如今的百“灯”齐放,多姿多彩的庭院灯、造型各异的功能灯、组合式的中杆灯、高度为25米以上的高杆灯等,灯型造型各异,令人目不暇接。
要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抓起,将民众的需要视为第一信号!
“交通先行”位于“五大兴市战略”之首,为积极践行“交通先行”战略,路修到哪里,灯就管到哪里,让路灯照亮城市的每一处角落!
点亮小街巷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同时也是市民关注的焦点。
对此,照明管理处组织骨干队伍,克服诸多不利因素,本着合理布局、精心施工的原则,让小街小巷亮灯,让有灯不达标、布局不合理的及时得到整改。仅2011年就完成了成都花园、电信南路、二环路成温跨线桥、武侯祠大街、倪家桥街、林荫街等27条街道陈旧路灯设施改造。共安装灯杆173拄、灯具845套、配电柜35台、防雷装置100套,敷设电缆5167米。完成改造后的灯具造型优美,灯光明亮,照明环境明显改善,为市民出行创造了良好条件。
专业管理与社会监督相融合,是我市路灯维护管理处于较好服务水平的制度保障。市照明管理处参加全市“城市热线公众服务网”,特别制定《公众服务热线接待规定》,并建立社区联系卡及回访制度。进一步拓宽市民对路灯运行情况沟通渠道的同时,还取得较好的社会反响。如今,老百姓只要拨通24小时值班电话,管理人员就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为你夜晚出行排忧解难。
一路一品,一路一景。
如今的成都,每当夜幕降临,全市近十万盏路灯与景观灯,分布在各主次干道、公共广场、桥梁和住宅小区。千姿百态的灯具,五颜六色的灯光,汇成一条条亮丽的风景线。
温暖城市的夜晚,照亮回家的路。
[NT:PAGE]
路灯守护者
坚守一线 奉献在前
路灯维护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
在成都,我们的路灯管理者秉持创新路灯设施维护理念,改进维护方法,努力实现维护工作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并围绕道路照明中央控制系统建立了一套及时发现、及时维护,及时反馈,层层负责的快速反应网络体系。
白天巡查灯具是否完好,夜晚巡查路灯是否明亮……常年维护路灯的守护者一线路灯维护员工们,以方便市民夜间出行为宗旨,严格按照相关的工作要求及标准,克服种种困难,放弃节假日休息,加班加点,加大巡查抢修力度,使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一直处于业内领先水平。
一线工作者黄庆,常年坚守在一线,母亲住院手术,仅仅在医院里呆了3个小时,就又赶回工作岗位;
被称为“螺丝钉”,哪里需要就到哪里的张勇,腿受伤不便,可即便如此,也坚持在维护工程现场作业,高温下,烈日里,其奋战在一线的身影,带动了很多人;
48岁的邓道译,与路灯打交道,一干就是20多年,这位中年男子,每天与路灯为伴,走街窜巷,哪里路灯不亮,哪个社区需要光明,总会看到他的身影;
中心控制室的路灯管理者们一年365天,对全城路灯实施24小时不间断监控,实现无缝隙管理的背后,却是路灯管理者们一日一日,一夜一夜的无私奉献……
而这样的故事,在照明管理处却还有很多很多。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哪里的灯不亮了,哪里的灯具损坏了,哪里需要路灯照明,哪里配电箱出了小故障,哪里就会有我们可爱的路灯守护者。
在一代又一代的路灯管理者的努力下,我市路灯维护水平逐年提高。
据统计,至2005年底:全市路灯设施主次干道消灭了水泥电杆;灯具多采用电器、光源、灯罩一体化防护等级较高的成型材料,钠灯光源占全市路灯光源总量的95%以上,并消灭白炽灯;路灯线路多以地埋电缆为主,占线路总长的84.8%。
如今的成都,路灯的亮灯率、设施完好率和事故处理率,这三大评判一座城市路灯管理水平的“硬指标”,均走在全国前列。其中,月平均亮灯率保持在99%以上、设施完好率保持在98%以上、事故处理及时率达100%。
未来成都
城市之夜更璀璨
现代化的管理,需要前瞻思路和高科技的管理手段。路灯管理,尤其于此。
多年来,成都市路灯管理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用智能化管理的科技成果来推动成都市路灯事业发展。
1965年,街灯所在全市架设了第一条环状的控制线路,提高了开关路灯的可靠性。1975年,市路灯管理所职工试制成功晶体管路灯光电控制器,改按时启闭为按天色启闭。1981年,技术员孙卫平设计的RK-1-800配电控制屏投入运行。1987年,市路灯处开始研究可编程序控制器在路灯中运行的可能性。2001年-2005年,市路灯处建成了城市照明监控中心,利用国内最先进的遥测、遥控和遥讯技术,通过专用网络适时监控设施运行情况,控制城市路灯、光彩照明的启闭,自动上传报警信息,实现了控制手段的又一次进步。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市已开始实施智能化城市照明物联网管理系统建设试点,首批将试点2000盏路灯。今后,成都有望实现更高水平的智能监控城市照明系统,根据昼夜长短或路面明暗灵活调整路灯开关和亮度,不但减少用电成本及维修费用,也将大大增加物联网技术的商业应用发展……
目前,成都市照明管理处已把城市照明纳入城市总体发展的大格局中,全力建设城市照明体系,助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落实“十二五”城市照明发展规划,在坚持节能环保原则的前提下,将为市民提供更加舒适温馨的光环境。
夜幕来临,华灯初上。
今日之成都,形式各异的路灯如绵延不绝的项链,流光溢彩,辉映着城市的别样的美丽。
50年风雨历程,50年沧桑巨变。
为了一座城市的光明,成都路灯人将不负重托,用智慧和奉献,用心血和汗水,再一次抒写未来城市照明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城市之夜,将更加璀璨、节能、优雅、多姿。
更多阅读:
【光明记忆】NO.2 京城(上):从清末到民国 从煤油到电力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