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

浅谈景观照明中的环境心理学

上传人:

上传时间: 2005-08-08

浏览次数: 78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研究人们在不同环境下,其心理发生不同变化并探求环境和心理之间互动、因果关系的学问。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环境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在这个互动过程中,人可以改变环境,同时,人的思想和行为也可被环境所影响。作为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的景观照明,更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将环境心理学较好地运用到景观照明的规划、设计中去,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1、基础:景观照明应体现环境心理学的内容在景观照明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根据不同的环境,充分考虑到人们在该环境中可能产生的诸多心理活动及心理变化,进而对照明设计进行不同的思考。这里,既要考虑到路灯的灯型、灯具、亮度、照度、明暗层次、色彩变幻、光色氛围、空间搭配等基本因素,还要考虑到不同类型景点所需的不同设计风格、设计要求。设计师应通过一系列设想,提高夜景观的文化品位,挖掘地方传统特色,按照艺术规律创作艺术精品,引导大众的审美情趣,充分展示物体最能吸引人的特征,从而控制人对物体的感知与想象。笔者认为,一个景点照明如果不被人所感知,那它只是某时某地的一个建筑标志。相反,能被人们感知、接受并给人们带来方便,那么这个景点就有了新的内涵,也就是该夜景照明体现了环境心理学的要求。2、特质:环境心理学在景观照明中的表现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经济水平的增长,以及人们生活水平和知识层面的不断提高,尤其是2003年,以“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为主题的北京申奥获得成功,仅仅以单纯的功能性照明和了无新意、千城一面的景观建筑照明,已无法满足当代社会城市形象展示和大众审美需求。这就需要我们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环境心理学、生态学为基础、以人与自然为核心,以现代化为手段,综合协调城市及其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自然及人文科学中人性化浪漫的艺术作品水乳交融,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夜景照明体系,通过提高夜景照明建设的科学、环保、宜人等特性,以满足人们视觉感官和精神需求,产生令人满意的照明效果。2.1、特质之一:科学性道路照明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节能照明”的科学理念。在避免夜晚强光影响附近居民休息、保证夜间道路相对亮度及照度均匀度以方便群众出行的同时,还要做到节约电能,延长照明设施使用寿命,降低路灯维护费用。因此,笔者建议,午夜12点以后,应根据不同环境情况通过“开关控制器”实现路灯照明“半夜灯”或“选择性亮灯”。下面就是在景观照明设计中坚持“以人为本、节能照明”的较好设计。2.2特质之二:环保性环保是绿色照明的核心宗旨。通过采用高效、节能、环保、安全和性能稳定的照明产品,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们夜生活质量,从而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经济、有益的环境并充分体现现代文明照明的目的。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防止由照明所造成的污染。即应该消除在照明器材生产、使用和回收过程中对人和自然环境造成的直接或间接危害。在夜景照明建设中应尽量减少使用含有汞元素较多的光源,并对废弃灯管、包装袋等统一收回妥善处理,同时积极推动无汞环保型功率LED光源的开发使用。通过使用在生产中无有害元素、使用中不发出有害物质、无辐射的灯具,推动我国城市景观照明工作发展成为环保、宜人的事业。 2.3、特质之三:宜人性随着城市景观照明的迅速发展及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人们都知道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但却少有人发觉身边的另一个污染源——光污染,正严重损害着人们的健康。近日,有关卫生专家认为:视觉环境不健康是形成近视的主要原因,而不是用眼习惯。据悉,我国高中生近视率达60%以上,居世界第二位。虽然我国每年都有大量资金和人力用于对付近视,但成效却不大,原因就是没有从改善视觉环境这个根本入手。光污染除对人视力危害甚大外,还能干扰大脑中枢神经的功能,使有的人头晕目眩、站立不稳或头痛、失眠、注意力不集中、食欲下降等。为把夜景照明建设发展成为环保、宜人的事业,更要求我们提高夜间可视度,减少和防止光污染。目前,国际上一般将光污染分为三类,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灯光颜色

白光

黄光

绿光

蓝光

紫光

红光

黑光

压力指数

100

113

133

152

155

158

187

现阶段,大功率高强度气体放电灯在建筑景观照明和道路照明中被广泛采用,建筑和道路表面亮度不断提高,商业街的霓虹灯、灯箱广告和灯光标志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致使景观照明所产生的光污染严重干扰和影响人们的工作和休息。高功率泛光灯或路灯通过窗户将室内照得通亮,使人昼夜不分,扰乱了人体生物钟,晚上难以入睡甚至失眠。刺眼的路灯和沿途灯光广告及标志,使汽车司机感到开车紧张。宁静的城市夜空笼罩上一层厚厚的光雾,天上见不到星星,城市灯光对天文观测影响严重。城市夜间照明中直射天空的强光,广告牌、霓虹灯、旋转灯、荧光灯以及闪烁的彩色光源很容易形成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2.4、特质之四:艺术性在现代社会里,夜景照明设计不能只局限于提高照明亮度和提高自身的精美度,还必须考虑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以及人们热爱美好景观的心理需求,既要起到美化周边环境的作用,为城市整体景观设计增色,又要让人在无意识中调节情绪、陶治情操。要抓住人们微妙的心理变化,创造一个宜人的夜景长廊,充分体现出夜景照明设计的艺术性。因此,夜景照明应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笔者建议:2.4.1、公园绿化景点照明应以绿化为主,通过照明提高绿化观赏性,根据景区绿化特点、树木本身颜色、季节差异,选择金卤灯、地灯的冷、暖、色彩变化与之协调搭配。我们还可以利用环境障碍物如花木、假山、围栏等隐藏光源,这样即避免不适眩光,又能满足觉察障碍物的要求和视觉方位的亮度需求,同时通过光照在障碍物上的阴影,加强空间深度感,更能引人注目。更主要的是通过障碍物隐藏光源达到了白天见光不见灯的要求。 2.4.2、娱乐休闲景点照明应以景观灯照明为主,在灯光选择上要遵循“上明下暗”的原则,并注重灯型、灯具的精美度和艺术性,以其各自独特的造型配合绿树成荫、翠竹摇曳、小桥流水、茅蓬简凳来吸引游人,使游人陶醉在仙境中。2.4.3、纪念碑、纪念塔和具有纪念意义的雕塑照明应采用日光色卤灯和高压钠灯作装饰照明,投光色彩不宜过多过繁,以显示其庄重、威严且不失内涵,内部绿化带、雕塑可采用彩色金卤灯来装饰,以减少压抑感和增强对历史的怀念。 2.4.4、桥洞、隧道照明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①明暗适应:依据照明学的观点,桥洞、隧道照明应主要把握好入口区、过渡区、隧道区、出口区,四个区的光环境,以防止眩光的产生。②车辆尾气的排放:应选用气体穿透力强的光源,防止因汽车尾气过多而影响视觉环境。③光源的维修及后备光源的再起动:应尽量采用使用寿命长、便于维修更换及启动速度快、能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桥洞、隧道照明亮度、照度的照明光源。灯光不宜过多、过繁、过艳,否则将严重影响驾驶员及行人的视线,造成安全隐患。2.4.5、夜景照明如需安装诸如空中景观灯或强光探照灯之类的光源,建议高度在18米以上。这就是符合了人们在特定的环境里对光线的视觉感受,也是环境心理学在不同夜景场合设计中的较好应用。2.5、特质之五:安全性在夜景照明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通过提高亮灯率以增强城市亮度早已实现,现阶段应把精力重点放在通过合理改善道路照明设施及亮度,以增强车辆出行安全上。笔者认为:因照明光的表现颜色营造氛围,且有明显的心理诱导作用,使用应持慎重态度。彩光对被照物有染色效果,会使人和物的真实色彩发生重大变异,若使用不当,往往会歪曲建筑形象,降底视觉空间的可见度甚至产生不适眩光,因此不宜大面积采用。易与交通信息颜色混淆、频繁闪跳的彩光应当禁用。照明应根据不同的街道环境、绿化特点,设计出相适应的平均照度、亮度平均度和比较严格的路灯数量和质量标

| 收藏本文
最新评论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