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有多火,回忆一下近两年各行业的展会,从消费电子领域到家居领域再到照明行业,智能的热度居高不下,从厂商到媒体,如果没有智能两个字的包装和映衬,似乎瞬间就要被踢出局。
高速发展的市场带来的是快速更迭的产品,如果从整个市场链来看,生产者、使用者和消费者都是不同的群体,所以这里存在三种用户体验,一种是厂家宣传的,一种是消费者以为的,一种是使用者感受到的。
理想状况下,三者不应该有丝毫偏差,但现实状况是,智能照明“遇冷”。
总有一些开发者,在技术和成本的限制下,意淫出很多贴心的“人文关怀”,一头热地为市场假定了这些关怀的刚需,那么总得有人为此买单。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智能照明产品砸厂商手上的居多,究其原因,不得不说是企业的趋利性导致其对市场盲目的乐观判断。
笔者近期专访了 3 月初于新三板挂牌上市的上海邦奇智能副总经理刘继武,这家成立于 1995 年的公司,从智能照明控制概念的引入到独立研发、生产,直至挂牌上市与资本共舞,他们用了 22 年。

邦奇智能副总经理刘继武
刘继武说:市场期待值和真实需求之间往往是不对等的,完全智能的照明系统/产品,只能根据市场的接受度一步步完善,所以智能照明的成长和进步是阶梯型的。
可预见的智能市场红利催生了智能的早熟
智能热是可预见的
只要技术在更新、时代在发展,红利就会永远存在。
毫无疑问,未来办公、家居的智能化时代正在到来,80、90 “新新人类”已逐渐形成新的消费群体,智能化无疑会让他们更享受工作、生活所带来的趣味。
所有传统的经验和理论都在推倒重建,可以预见到未来的智能办公、智能家居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这也就不难理解现在的智能热了。
智能应用不是一蹴而就
智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按阶段逐步成长的。在第一个阶段里,所谓的控制还是通过人机界面操作的,比如说面板、按键等都是需要人发指令的。
发展至今,智能应用已经进入到第二个阶段的初期,也就是会通过一些感应探测、探头,比如说照度的探头、人体的探头来进行主动的判断,根据环境的变化进行主动的控制。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节省人的劳动,但是还是处于人要去主动发号施令与探测相结合的这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主要在于通过人工智能的方式,对工作、生活等周边环境的判断和主动识别,进而提供一个最恰当、最合适的光照环境。
这个阶段是市场理想中的阶段,因为是理想,所以可以设定为目标,至少目前阶段是没有完全实现的。第一是因为技术和研发还没有达到,其次是市场的需求和消费水平也需要不断的调整和提升。
智能市场的真实需求和潜在需求
我们本身就在不断的学习和成长,智能照明也是,所以市场要给研发、技术人员学习和调整的机会。
很多时候,市场会跳过真实需求,直接过渡到理想化的状态中。
这其中,就需要我们主动去挖掘客户和市场的潜在需求,进而通过技术的力量一步步实现出来,这样产品研发、推进进度和市场需求才是配套的,而不是脱节的。
以现在的智能照明为例,都是通过手机的APP控制、按键控制,或者说和潜在的探头结合的“智能”,这种智能并没有完全的智能化,或者说和我们想要的智能化相差太大。
因为它没有完全的帮助人们简化操作步骤。比如:手机APP控制的步骤,从包里取出解锁,到找到APP点进去,然后再去找到相应的场景控制,整个流程至少有5、6步。这个过程它并没有简化,换句话说还不如跑到墙边开关,按一下方便。

▲智慧照明
智能市场需要重复教育和潜在需求挖掘
终端用户的潜在需求挖掘
大家对于智能产品的印象是什么?就是能够变色这一个概念,其他的概念是没有的。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没有真正的研究消费者的需求,没有真正的研究他们到底要什么,只是单纯的从产品功能的角度去研发,这个就会造成我们上文所说的产品和最终市场的脱节。
变颜色只是产品的功能,最终落地的是空间和场景,那么要研究的是消费者/客户拿到这个产品以后,在什么场景下来用这个产品,在合适场景使用合适产品之后会得到什么样的益处,健康?舒适?情绪?等等。
而目前的终端市场对于智能的接受度是不高的,所以这也是邦奇为什么目前的客户偏向于专业用户的原因,比如说酒店综合体、公建类项目等,因为专业用户有一定专业的程度和接受度。
整个照明市场的变化是非常快的,这个快主要体现在制造和研发的推陈出新上,而终端市场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需求。
在消费领域,国外对于照明控制产品的需求是远远大于国内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对于光品质有明确的个人需求,而中国对灯光的需求,最早时候的白炽灯,到客厅一个荧光灯管,一个支架,发展到后来的吸顶灯。
而现在消费者刚刚开始意识到家里面的灯光要有层次感,但仅仅以概念为主,但深层次的氛围的带动和营造,特定场景、特定的活动的灯光配合,消费者还没有意识到。
厂商需要引导和教育
我认为,消费者和专业用户已经越来越多的,了解智能控制带来的好处。但反过来讲,有很多的厂家确实是为了控制而控制,究其原因是他没有从根本上了解市场和客户的真实需求。
从控制端来讲,从厂家来说,我们的出发点不是为了控制而控制,不是从产品的功能简单的说,我们可以实现你的需求。
所以从市场需求来看,第一要简化;第二是要真正的能够带来一些品质上的提升。所以我们一定要从需求端来解决问题。比如照明控制,我们一定是去解决他对于光品质的把控,也就是对光层次的呈现。
从控制端来讲,我们还是需要更多人性化的细节,就如我们刚刚讲到的操作使用上的简单、简洁,这个简单的要求是需要厂商去关注和解决的。还有就是对于产品可靠性和稳定性,现在很多做智能控制的厂家,过于随意和粗糙,按一下按键,灯亮就是智能照明。正是这种产品和认识才造成了市场对智能产品的误解。
所以这点很重要,不管是照明控制还是酒店客房控制抑或是智能家居,可以实现基本的功能当然是很好。但这有两个层次概念,一是实现远程控制的功能,这点现在很多厂商都可以实现;二是在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包括安全性方面有流程化的保障和服务。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邦奇一直强调我们这个是方案的提供商,而不单纯是产品的提供商,相比产品功能而言,整个空间的方案实现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