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之痛!空洞的制造业
香港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产业转型,导致香港没有科技制造产业,只剩下房地产与金融业,创造不出价值,也解决不了年轻人的出路,造成如此困境,我认为有两个问题点:
第一,人才基础薄弱问题:与大陆或台湾明显不同,香港最优秀的学生多选修医学、法律、商科等有钱途的专业,理工、中国历史、中国语文及文化、社会科学等反而是冷门学科,换言之,香港人的工具理性远大于价值理性。也许引进大陆或台湾人才也可以弥补不足,但是根本问题是空洞太大,无法形成一个好的氛围,产业根本起不来,没有制造业的根基,这个地方的竞争力会慢慢减退,要直接发展高科技也先天不足,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陌生,让香港人对中国的感情比较淡薄,就算是学理工科的人,想到大陆内地发展的人也兴趣缺缺,尤其是早期大陆比较落后的时候。
我举一个例子,笔记本电脑世界第一的广达电脑创始人林百里先生出生上海,一岁时就由父母带着逃难到香港,在难民营般的调景岭(本名吊颈岭)贫民窟成长,如果没有到台湾读大学与创业,他的成就也许会大打折扣,香港的理工科资源太少,没有好的高科技投资,人才没有出路,更吸引不了科技人才。很多半导体厂商都选择新加坡而非距离市场很近的香港,没有人才基础我想也是很大的原因之一吧!
亮锐Lumileds是世界著名的LED生产商,他们在新加坡选择建芯片厂,香港只能做销售与市场,也是经过深沉的考量吧。如图四所示,从中可以看出,在人口和土地面积的指标上,新加坡都是不如香港,香港与新加坡在科技制造业方面的差距可想而知。
(图四 香港,深圳与新加坡的地理,人口与面积比较图)
第二,精英的眼光差距问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欧美发达国家相继开始将资源投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步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和坚持出口导向的东亚国家或地区经济因此快速发展,这就是亚洲四小龙的黄金时期,此时的香港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内地偷渡客让香港有源源不绝的便宜劳动力,香港的工业制造业也随之得到发展,至上世纪80年代初,香港制造业曾占香港GDP的23%,雇用工人曾占香港劳动人口的41%,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香港顺势获得了中国内地的劳动力、资源和市场后,香港的资本家获利更加丰厚,此时是香港最风光的时期,也是亚洲四小龙最辉煌的时期。
当你到达最高峰的时候你一定要想你的下一步,台湾与新加坡的精英眼光看得比较远,非常重视科技制造业,将政府资源与资金投入到技术转型升级,相反的,随着中英香港回归问题谈判的底定,英国殖民政府知道香港始终要回归中国,根本无心再规划香港长远的未来,殖民政府挥霍资金搞大建设,香港精英们更产生了获利了结的心态,更加着眼于短期获利,香港并没有像新加坡或台湾那样升级产业,而是向金融、房地产和服务业转型,制造业近乎被抽空。
新加坡,韩国与台湾目前都是全球半导体产业重镇,与香港经济规模接近的新加坡在2009年半导体的产值在全球的比重达到11.2%,半导体产业也成为新加坡的支柱产业之一,香港后来也有清醒的人,董建华先生也曾提出要建硅港,而且还与台湾张汝京合作发展半导体产业,但是被香港一些人抨击此举是炒地皮,张汝京随后表示对土地只租不买,但依然无法被接受,最终张汝京在上海创立了中芯国际,香港又错失了一个机会。这种短期趋利造成了严重恶果,加上香港的教育和文化氛围让本土精英更加注重金融、房地产等行业,对于需要打拼且前途不稳定的工作关注度较低,这就是香港的宿命吗?香港还有翻转的机会吗?
香港的未来出路在哪里?
我始终是一个乐观派,我认为香港还有机会,香港可以是未来中国的政治改革中心;科技产业的信息中心;文化与品牌的创意中心!
(图五 香港要成为中国崛起的助推器,而不是绊脚石,一带一路是香港的机会,也是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