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丁照明网首页| 绿色| 检测认证| 古建筑| 道路| 酒店| 店铺| 建筑| 家居| 办公| 夜景| 娱乐| 工业| 博物馆| 体育| 公共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分析 > 正文

中资海外收购频受阻,是谁在“从中作梗”?

大件事要分享到:
2016-12-15 作者: 来源:大照明 浏览量: 网友评论: 0
此文章为付费阅读,您已消费过,可重复打开阅读,个人中心可查看付费阅读消费记录。

摘要: 中企海外并购今年迸发出了“洪荒之力”:首次取代美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海外资产收购者。伴随着交易量的增加,中企在美欧也频频“碰壁”。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7月中企海外并购实际交易金额543亿美元,超过2015年全年总额,占同期对外投资额比重也超过了2015年的34%,实际并购金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项目达12个。

  中企海外并购今年迸发出了“洪荒之力”:首次取代美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海外资产收购者。伴随着交易量的增加,中企在美欧也频频“碰壁”。

  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7月中企海外并购实际交易金额543亿美元,超过2015年全年总额,占同期对外投资额比重也超过了2015年的34%,实际并购金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项目达12个。

  但是,在交易额增长的背后,以中企对瑞士农药转基因巨头先正达(Syngenta)、德国半导体企业爱思强(Aixtron)收购中的曲折为例,欧美的阻挠层出不穷。芬兰前总理亚历山大·斯图布在他最新的文章《对中国而言,欧洲就是新非洲》中一语点破道:“中国之所以专注于(投资)欧洲,其实只是因为‘贸易保护分子’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将所有中美交易都置于审查之下,在中资投资的道路上设置了一堵‘墙’,而白宫易主并不会令中国在美投资变得更容易。”

  的确,在近期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中资对爱思强收购告吹的背后就存在CFIUS的身影。此前CFIUS还阻止了荷兰皇家飞利浦公司向中资财团出售其美国照明业务,对于荷兰皇家飞利浦公司来说,这道“禁令”让它们付出了13亿美元的代价。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以爱思强收购受阻案中德国经济部强势叫停的表现为标志,欧洲大陆对于中资的怀疑也达到了一个小高潮。精品投资银行Ion Pacific董事总经理兼欧洲、中东及非洲主管霍伊(Claire Hoey)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指出,有一种认知是,中国投资者偏重于IT或高科技企业,通常对科技非常有兴趣,这也导致了西方卖家的怀疑。

  2017年,在欧洲将持续经历多次右翼民粹主义的冲击、美国白宫易主的情况下,中资在欧美的收购是否将更加曲折?

  难以打消的投资质疑

  长期跟踪中国对外投资的咨询公司荣鼎集团(Rhodium Group)在向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USCC)提交的最新报告中指出,在过去10年中,中国对外投资(FDI)年增长率在27%左右,从2005年的30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1230亿美元。

  报告还指出,最初中国的FDI专注于发展中国家的采掘类行业,而近来中国的FDI逐渐流向那些拥有科技和品牌的发达国家,在这些国家中,成熟或者高端制造业资产非常丰富。

  报告认为,中国越来越注重在先进制造业、服务业和避险资产方面的收购。“自2013年开始,中资在油气等行业的投资就大幅下降,同时在科技、创新以及现代服务业资产方面的投资增长迅猛,在商业房地产和其他避险资产方面的投资增长也较为迅速。”报告写道。

  其中,中资对美大约1/5的FDI是集中在美国大城市的商业地产;其次,对信息和通信(ICT)方面的投资占总投资的17%,早期集中在IT设备方面,后期聚焦在半导体和软件方面的收购;对能源行业的投资占到了总体的13%,排名第三;随后是对于农业和食品企业的投资。

  长期关注欧洲市场的霍伊也对第一财经记者证实,在过去的12个月中,看到了中资企业对于科技类企业不断增长的兴趣。

  不过,在这股对于欧美科技类企业并购潮的背后,西方卖家和政府依旧对蜂拥而来的中资存在诸多疑虑。以中资对半导体产业的投资为例,当中国政府2014年决定加强国内半导体发展后,中国的相关企业就急于探索对美国的半导体资产收购。2014年前,中国在美对半导体行业的累计投资仅有2亿美元左右,但 2014和2015年在此领域的交易量飙升,已突破8亿美元。

  德国各界对此方面的讨论也不绝于耳。实际上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结果就认为,中方是通过有针对性的政策扶持,使中国技术取代外国技术。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欧美舆论界在过去常常批评中企大规模对资源领域的投资模式过于单一,但当中企转向非资源领域投资后,欧美舆论认为,中方的这种大规模投资目的不纯,即有组织性、选择性地收购外国的高新技术。由此可见,无论中企在海外投资于何种领域,都难以打消来自欧美的质疑。

  中资400亿美元欧洲收购受阻

  荣鼎集团的数据显示,中国在美FDI的交易价值从2008年前每年少于5亿美元,增长至2015年的153亿美元。在过去2年中,欧洲每年来自中国的FDI也在200亿美元以上。

  不过,在FDI增量背后,收购失败的案例也在激增。仅在欧洲,根据精品投行Grisons Peak的数据,从2015年年中开始,即便不算上爱思强和先正达收购受阻的案例在内,也已有近400亿美元的中资收购计划被欧洲监管者否决了。

  霍伊表示,近期欧美市场对于中国企业的并购邀约态度渐趋谨慎,而国际市场也出现了多起中国企业收购海外资产失败的案例。

  实际上,对于中国企业在欧投资是“有组织性、有选择性”地收购外国的高新技术的指责,在中资收购德国机器人制造商库卡时已出现了一个明显的高峰。当时,德国经济部部长加布里尔就发表了一些针对中资不友善的言论。一方面,德方对于中方在德国对高科技企业的收购存在顾虑,另一方面,德方也借此机会呼吁中德双方市场准入需要对等。

  在质疑中资收购爱思强的过程中,加布里尔就列举了德国乃至欧洲企业在华投资受阻的情况。不过,综合中国外交部提供的数据,近年欧洲对华投资额持续攀升,当前欧洲在华投资存量远大于中国对欧投资规模。德国在华企业达8000余家,中国在德企业不到2000家。另外,今年前9个月,德国在华投资已增长120%。

  荣鼎集团在报告中也呼吁中美通过FDI的对等来抵消相互信任、理解的损耗。如果中资在美的投资量达到了荣鼎预测的水平(即在2016年达到300亿美元),而混合的商业和政治诉求仍未得到有效解决的话,那么,在美国以及全球都有可能掀起新一轮竞争政策的导向。

  “国家安全”引争议

  CFIUS长期以来一直在中资海外收购方面扮演“拦路人”的角色。CFIUS可以对威胁国家安全的交易进行审查,但其实,对于“国家安全”的定义非常模糊,因此也为CFIUS的操作预留了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荣鼎集团在报告中对于CFIUS的操作做出了解释,并指出CFIUS对两方面的威胁尤为敏感:第一,重要的、双重使用科技相关型的交易;第二,在地理上接近国防装备或其他国家安全设施而增加经济或军事间谍风险的交易也是重点。

  如以此判断,CFIUS对于爱思强的审查原因就属于前者。德国经济部也以该收购案涉及“安全问题”为由收回了此前的收购许可。德国媒体随后爆出,这是因为美国情报机构向德方提出安全警告,担心中国将爱思强公司的芯片用于核项目,从而导致德方态度转变。

  最终美国总统奥巴马发布总统令,阻止了中资对爱思强的收购,并称有“可靠的证据”表明,此收购有可能会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因为,爱思强的科技同时应用在美国军方设备上,存在国防安全隐患。

  此前,爱思强最大股东、位于伦敦的投资公司Argonaut Capital公司已发表声明,痛斥了这种逻辑,并指出,“爱思强生产的是半导体制造工具,并不生产芯片。爱思强同国防工业没有任何直接的销售关系,且爱思强的员工也没有参与美国政府的涉密研究,不掌握任何同国防相关客户的敏感信息。”声明还指出,如果上述逻辑能成立的话,那么“以后也可以阻止中德钢铁企业合并了,因为钢铁可以在德国和美国用来造坦克”。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日前表示,中资收购德国爱思强纯系市场行为,中方反对这种从政治上进行干预的错误做法,“希望美方停止对中国企业的捕风捉影,为中国企业投资提供公平环境和便利条件,从长远看,这符合各方共同利益。”

  欧洲要放弃贸易保护主义

  在中资宣布放弃收购爱思强后,德国媒体哀叹道,“这家在几个月前(除业内)还无人知晓的技术性企业,无端成为了世界政治的牺牲品。”

  斯图布在文章中指出,“这不是有关蓝领工作在大陆之间的转移,这是白领企业更换雇主,根植于全球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中。”

  德国媒体也随后反思,美方是的确秉持了国家安全原则,还是出于美国本土工业界利益的考量,才作此决定?此前已有业界人士指出,爱思强与中国的联手在商业上对于美国同行业的竞争者将产生不利影响。

12
凡本网注明“来源:阿拉丁照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阿拉丁照明网,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对转载有任何异议,请联络本网站,我们将及时予以更正。
| 收藏本文
最新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本周热点新闻

    灯具欣赏

    更多

    工程案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