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分析 > 正文

青岛灯具销量八成以上出自杭州路灯具市场

2013-06-14 作者:阿拉丁照明网 来源:青岛早报 网友评论: 0

摘要: 从民用灯、宾馆灯、办公灯到工程灯,再到专业照明及配套电器光源,这里的货品一应俱全。一方面完善了市场的产品线,一方面则实现了老乡间的 “错位”经营,避免了生意上的“正面冲突”。近日,记者走进这个市场,解开这里“草根”浙商的生意密码。

估计很多青岛人都有这样的装修经历:到杭州路灯具市场买灯具。有人这样形容,青岛每100个灯具里,有85个是从这里“出去”的。可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个专业市场中经营者八成是浙江商人。

从民用灯、宾馆灯、办公灯到工程灯,再到专业照明及配套电器光源,这里的货品一应俱全。一方面完善了市场的产品线,一方面则实现了老乡间的 “错位”经营,避免了生意上的“正面冲突”。近日,记者走进这个市场,解开这里“草根”浙商的生意密码。

领路人带头站稳脚跟

说起青岛灯具市场,不得不提一个人物青岛市浙商联合会执行会长吴可夫。这个来自浙江玉环的商人,如今已经成为在青浙商的领军人物,同时他打造的灯具、五金等市场在专业市场领域建立了很高的威望,青岛灯具市场就是其中之一。

上世纪90年代,商贸流通行业发展很快,全国都在开发建设专业市场。吴可夫就在全国走访调研,经过两年的讨论分析,决定在青岛投资开发建设灯具市场。

不过,在选址方面,吴可夫可犯了难,一方面没有太多精力,当时多个大项目工程正在进行,尤其是北京全国妇联活动中心灯具电器项目还未完工,另一方面在青岛看的几处场地都不理想。最后经过深思熟虑,吴可夫决定在当时的四方杭州路果品公司开发建设灯具市场,因为吴可夫的仓库在那里,对那里很了解。不过,当时的杭州路周边是工业区,没有商业基础,果品公司开办几个市场都不成功,吴可夫也有过担心。不过,一些业内的朋友都支持吴可夫,他们表示:“只要吴可夫决定开发建设,不管在哪个位置,都会到青岛设销售窗口。”就这样,吴可夫把果品公司大院租赁下来。

没想到,协议签订租金支付后,吴可夫开设市场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历经困难。在开设初期,果品公司的部分负责人不但不支持,反而处处为难,连门头都不让做。早期的艰难,不言而喻。不过,对此吴可夫却是轻描淡写,他表示:“经营灯具市场初期的艰难和辛苦是无法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达的,但是我可以发自内心地说,我一点不委屈,作为一个农民创业者,在不同的环境下创业成长对今后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这些经验上大学也学不到,所以他们是我的老师。”[NT:PAGE]

在他的带领下,这个原本连员工工资都发不出来的果品公司顺利改制,让进驻市场的灯具业户们一步步发展壮大。从2002年公司第二次改制以来,市场内聚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经营单位100余家,经营品种有民用灯、宾馆灯、办公灯、工程灯、专业照明及配套电器光源,汇集国内外名优产品2万余种。

女老板及时转型“救了一命”

在灯具城内,王钿静经营着一家工程照明灯具店,经过近20年的打拼,这个“草根”杭州姑娘已经成长为一个事业有成的女老板,门店经营面积也扩大了好几倍。说起自己的创业经历,她感慨万千。“当年出来,先是跟着家里的亲戚干,从零开始,后来渐渐自己摸到了一些门道,开始单干。”她告诉记者,“浙江人不怕冒险,还能吃苦,现在看来当初的这一步是走对了。”

灯具城内,群雄并立,要想使自己的经营做到“淡季不淡,旺季不乱,新陈衔接,常年不断”,这对刚涉足灯具行业的王钿静来说谈何容易。1996年,为了做好生意,王钿静不得不从头学起,事无巨细,然而由于自身的实践经验不足和市场上人脉资源的贫乏,又加上对市场价格、财务成本核算等方面知识的欠缺,虽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在苦苦操劳一年后,仍然亏了10多万元,不得已她只有将仅有的2间店辅转让一间,以求收支平衡。

短暂的创业失败经历并没有让王钿静放弃创业,相反她凭借自己一年多在灯具行业内摸爬滚打积累起来的经验,决定重新为自己的店进行功能定位。于是她把经营的重点,从“市民用照明”向“企业工程照明”转移,并开始在市场上寻找自己的新突破口。通过多方的努力,她终于承接到了一笔大生意。某工程施工单位愿将工地上的几百套照明灯全交于她供货。这喜从天降的大订单不仅让她喜出望外,也让她陷入了万分担扰之中,为了确保灯具“万无一失”,王钿静一连几天深夜把工程师请来共同研究,并亲自督工核发加工费。由于新加工的灯具变压器完全符合施工要求,因而该“处女作”的收益使她开始扭亏为盈。

王钿静深深懂得,要使自己的创业成果不断扩大,就必须继续在市场上寻找新的客源,于是她聘用了员工专人管理门市业务,自己则全身心地扑在了市场业务的发展上。不知跑了多少个生产单位和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也不知磨破了多少嘴皮子,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生意上了轨道,也渐渐做大了规模。现在,她反而超过了原来带她的亲戚,靠双手赚得了更多的财富。

热情夫妻店专拉“回头客”

“老板,这个灯回去安装后,家人都不喜欢,我想退掉。”昨日下午,一位中年男子搬来了一个大落地灯,想要退货。青岛金博大灯饰的经理朱玉弟上前拆开货包,仔细检查了一遍后爽快地说:“好,没问题!”二话没说,就给顾客把货退了,前后不到5分钟。临走时,顾客不好意思地说:“没想到退货这么顺利,下次买灯还来。”虽然可能是客套话,朱玉弟却很“当真”,送到门口还寒暄了几句。这个灯具店在灯具市场内算是“微型”了,平常老板老板娘两人坐在柜台里收钱,店里两个伙计帮忙,一个负责销售,一个负责搬货,忙不过来时两人还得亲自上阵,是个标准的夫妻店。[NT:PAGE]

朱玉弟是个地道的温州人,和其他人一样,1999年跟着老公、婆婆、姐姐等十几口一起闯荡青岛,家里有人经营灯具生意,她和老公也就自然而然地加入进来,一干就是十几年。现在,除了她,灯具城里还有两家亲戚在此开店,彼此也有个照应,亲戚帮亲戚是他们经商的传统。

“当时来青岛,家里十几口人挤在70多平方米的出租屋里,打地铺的打地铺,好几个孩子挤在一间没窗户的小屋里,很苦。但是,心里却没觉得什么,出来做生意哪有那么容易。”回忆刚来青岛的日子,朱玉弟话语轻松,今年35岁的她谈吐也比同龄人成熟很多。“刚开始做生意没有本钱,跟亲戚凑、银行借,好不容易到手了40多万元,从别人手里兑下了这间店,开始自己当老板。”

万事开头难,开始不懂行情,一连过了三年才回本,资金压力很大,终于挺过来了。“当时压了那么多钱,晚上都睡不着觉,天天想着什么时候能还上。不过,好在亲戚帮忙,我们借钱连借条都不用打的,一声招呼就行,帮我们渡过了难关。”如今,朱玉弟和老公两个人撑起这间灯具店,不求多富贵,但求生意再好点。说起在青岛这些年,她说:“我们和大老板比不了,不过现在车子有了,房子有了,两个孩子也很好,就很开心了。”说话间,店里的一个伙计组装不上一盏水晶吊灯急得直挠头。朱玉弟上前拿过说明书,扫了一眼,就指挥伙计把上面的珠子和下面的珠子如何调换,难题立刻解决了。在店伙计们眼里,这个女老板很聪明,会揽顾客也懂“技术”,进货眼光还好,店里的顾客基本都是回头客。

记者看到,在其他地方的一些商户,两家同行门对门开店可能会打起来,但在灯具城里,像朱玉弟这样的“亲戚商户”不在少数,平时相互间互通有无、抱团成集群式发展,往往加速聚拢了商气、人气,带来意想不到的经营优势。

会赚“小钱”的浙商思维

“我们浙商当中有很多出生于农村,十五六岁出来闯时,就是做点本地人拉不下脸面做的小买卖,赚点糊口的小钱,财富都是一分一厘积累起来的。”说起青岛灯具市场中的浙江商人,青岛市浙商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孙建华这样评价。“别看浙商一开始干的活很"低微",其实只要能把本行做好,把"小钱"赚到手,一样能堆出金山银山。”

孙建华说。青岛浙江商会做过的统计显示,如今事业有成的在青浙商,年龄主要分布在三四十岁这个阶段,他们来青岛少则七八年,多则二三十年,不少人生意由小到大,投资领域也从传统服务业扩展至工业、房地产、科技研发、文化产业等新兴领域,成为岛城民营企业的一支生力军;不过,绝大多数在青浙江商人

仍然专注于“老本行”。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这些年来青岛各个特色专业市场的形成,有不少最初都发轫于浙江商人们自发形成的集中市场,例如杭州路灯具市场、温州路五金机电市场、沈阳路电子原配件市场等,其带来的产品丰富、价格有竞争力等集群效应很快在市民中有了口碑。

其中,青岛灯具市场已发展成山东省规模最大的专业灯具市场之一,年销售额1.5亿元,占整个青岛灯具销售量的85%以上,市场经营面积5万平方米。据青岛灯具市场办公室负责人介绍,目前市场逐步发展成为灯具、窗帘、布艺整体设计、安装、维修、售后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市场。

凡本网注明“来源:阿拉丁照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阿拉丁照明网,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 收藏本文
最新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联系我们

  • 编辑:黄燕燕
  • 电话:020-38010241-1013
  • Email:news@alighting.cn
  • 传真:020-85272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