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灯具厂商为何对联合采购“敬而远之”?
摘要: 未来决定LED企业效益的关键因素是买卖方完成由单纯的采购人到供应管理角色的转变。品牌的核心竞争实质是供应链的大比拼,并不是建立一个“采购联盟“所能解决得了的。
“传统照明经过多年沉淀,格局稳定,利润逾薄,LED的出现能带来新的利润点,可以说是带动经销品牌格局重整。”据江西南昌福仕灯饰负责人刘总对记者介绍。
“我们原来是做水晶灯这类的花灯,比较熟悉工程领域,例如酒店、别墅的主灯采购了,一般商照等辅助照明就容易跟进。”刘总目前正在延伸产品线组合,希望与专业的LED品牌企业长期合作。“我们卖场也有很多走流通的LED产品,但都是比价格,品质参差不齐,售后麻烦。但对LED品牌情况并不熟悉。”
与工程经销商的情况一样,流通渠道的厂商品牌合作也因为LED的渗透而在不断变化。“流通渠道的缺点是对经销商的盈利能力和忠诚度无法控制,如果没有足够诱惑力的招商政策,或加盟后短期内没有实现持续盈利,经销商纷纷撤离或反戈一击也是常见现象。”民光照明总经理郭华国表示,LED刚性成本不断下降,而随着二三线城市逐渐接受,高性价比和持续的盈利保障就成为经销商选品牌的首要指标。
“所以,LED的联合采购比传统照明和花灯比例要高。在2012年的古镇灯博会上,我们四天时间就接待了几批不同区域的联合采购商家。”森派光电营销副总经理芦逸对记者说道,“这类商家都是处于二三线,不是当地最强的,但很渴望借助LED新光源产品在规模和品牌方面有所突破的。”
LED出现,带来代理忠诚和格局的变化,传统照明和灯饰经销商开始了重新选择。据记者调研常州、临沂、重庆等几个照明产业展销集散地显示:拥有一定分销渠道的省市级物流商也开始联合从生产基地采购LED配件,运回当地贴牌组装。而这又进一步推动周边不同区域的商家联合起来采购成品灯具,以降低成本,增强单品价格竞争力。
成品批量上去了,企业对原材料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自然提高,而生产成本中最大项之一就是材料采购成本。据不完全统计显示,原材料采购成本每降低3%,相当于销售额增长8%-10%。
临时使命
联合采购对大部分经销商来说并不陌生,不过在他们的意识中,似乎更多的还是停留在消费者层面,而发生在商家与厂家之间的联合采购并不多见。从哪儿进货,进什么货一直被商家视为商业秘密,联合采购的出现则意味着打破原有的采购模式,不少人抱着怀疑的态度。“怎么可能?”不少拥有大量分销渠道的传统照明大商家对联合采购直摇头。
尤其是当自身品牌的产品仅仅作为该商家的附属“配角”出现在专卖店中,商家抱着尝试的心态去销售,而企业也并没有像对长期合作客户般服务时,合作的持续性便很容易打折扣。
目前,联合采购在照明行业并未成熟,包括济南、吉林、大连、太原等多个城市还没有出现商家联合采购的个案,即使有,也是三三两两结伴同行,到达中山、佛山、惠州等产业基地后还是分开采购。
作为全国最重要的灯具集散地之一的临沂,多位商家也一致表示,目前暂时没有想过在LED成品方面靠拢联合采购,主要原因是这种新型的采购模式还没成熟,效果有待验证。有商家直言:“联合采购等于把自己的底牌赤裸裸地公诸于世,自己无法接受。”
商家们的担心不无道理。一方面,他们担心采购的产品同质化,引起恶性竞争;另一方面,商家们代理的品牌并不相同,联合采购操作的难度很大。按照现实情况来看,联合采购更加适合同一品牌的经销商团。
“原因很简单,同属某一品牌的经销商,在产品类型、经营心得、供货地点等一系列因素都高度接近,而且他们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操作起来更加容易。”山东天马灯饰董事长刘同光表示,不过,同一品牌的商家联合采购更容易被看成是厂家的订货会。
“像飞利浦、欧司朗、雷士、欧普等传统照明大佬们,其原有渠道枝叶茂盛,LED的渗透基本是换个产品和价格体系,虽然步伐较慢,但总体而言其渠道影响力基本稳定。”从事外销多年,目前全力开拓国内LED市场的莱亚照明董事长周家祥说道。他认为,目前在LED与传统照明交战的过渡时期,商家的联合采购只是短暂的临时性,而非长期营销体系内共生共荣。
玛兰士照明总经理袁冠峰向记者讲述更深层的担忧:通常规模大的连锁商家来采购会比较理性,对市场的把握比较到位,但如果是临时组织的“中小客户团购”则有很大的感性,往往在还没了解清楚产品、企业和市场需求的结合点在哪里便“跟风”采购,一旦出现连带滞销情况,对品牌在该区域的打击也是不可忽视的。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