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三兆灯饰致富之路

2013-02-18 作者:阿拉丁照明网 来源:西安日报 网友评论: 0

摘要: 灯笼自古就是中国人喜庆的象征,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老百姓家家户户都挂起红灯笼,以示庆贺。近日,记者前往有着西安“花灯专业村”美称的三兆村采访,为您讲述“花灯专业村”的千年传奇。

灯笼自古就是中国人喜庆的象征,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老百姓家家户户都挂起红灯笼,以示庆贺。近日,记者前往有着西安“花灯专业村”美称的三兆村采访,为您讲述“花灯专业村”的千年传奇。

三兆村位于杜陵塬畔,花灯生产在三兆有着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可追溯至汉唐。在三兆村1300多户村民中,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花灯,上世纪80年代初,西安市面上90%以上的宫灯、造型灯,都出这里,三兆村也因此被称为“花灯专业村”。

村庄纪实

红灯笼鼓了村民的钱袋子

走进三兆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火红,只见村民家的房前屋后,挂满了各种大红的灯笼,地上也到处摆放着整串的红灯笼。宫灯、花灯、马灯、冬瓜灯形状各异、色彩鲜艳,将三兆村点缀得绚丽多姿,整个村子成了灯笼的海洋完全弥漫在红色的喜庆气氛之中。

“以前三兆村的灯笼都是手工纸糊的,灯笼的框架是用竹篾编成,然后用纸糊上外表就可以了,现在的大灯笼框架都是铁丝和钢筋做的,便于长途运输,存放时间也长。灯笼的面料也从红纸糊制,改用金丝绒或绸子面料。灯笼也变成了可以开合折叠的花灯。”正元灯笼厂的老板车礼芬说。

“以前我们都是在自己家里一家人分工合作,做好之后拿到市场上去卖,现在我们组建了花灯专业加工厂,接到厂家订单后进行加工。”车礼芬说道。

据了解,三兆村的家庭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已经转变为一个又一个的花灯专业加工厂。

截至目前,三兆村已经组建了20多家花灯专业加工厂,其中大型的加工厂就有四家。而灯笼的生产量也从每年的2000个发展到上万个,生产时间也从只有冬季农闲时节制作,发展到一年四季专职制作,灯笼的类型也从前单纯的花灯变为马灯、冬瓜灯、宫灯、宝莲灯、莲花灯等数十种类型,而与此同时,村民的收入也越来越高,日子就像这红灯笼一样红火起来了。

“2007年和2008年的时候灯笼生意最红火,一年下来最少能赚10万元,这两年做的人多了,利润相对少了,但最少还是能有8万多元的收入。”如意宫灯厂的老板笑呵呵地说。

“我们祖上三代都是做灯笼的,现在全家四口人常年都在做,做灯笼对我们来说已经是一项传统了,我们一年所有的花销都是依靠灯笼,销售灯笼是我们的主要经济收入,可以说灯笼就是我们三兆村农民的‘摇钱树’和‘金饭碗’。”正元灯笼厂的老板车礼芬说。

灯笼历史

三兆花灯做了两千年

据西安文理学院教授介绍,灯笼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公元前65年,汉宣帝将现今曲江池东南的一块地方选定为陵墓地,并迁徙了许多达官贵人在此地居住。而汉代就有了元宵节,从皇宫到富人、平民家中,都要悬挂花灯以示喜庆。三兆村一带从那时起就有人开始制作花灯。到了隋唐时期,三兆村的花灯就供给皇宫,以及曲江池的离宫别馆。清代到民国时期,三兆村制作的灯笼以花灯和动物灯为主。解放前已经形成宫灯、花灯和动物灯三大类。上世纪80年代,全村从年做100多万只发展到600多万只,并涌现出了西门呼致远、北门陈圆圆、南门赵茂林等一批出色艺人。

有句歇后语说“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关中地区的民俗是过年的时候,舅舅要给外甥送4对灯笼,还有女孩子结婚第一年舅舅家要送3对木亭子灯笼,象征富贵吉祥,过年挂圆灯寓意长命百岁。”手工灯笼制作户陈栓锁说。

关于打灯笼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流传较广的一个说法是:元宵节打灯笼的习俗始于东汉时期,东汉明帝刘庄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人们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花灯风气从此广为流行。

凡本网注明“来源:阿拉丁照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阿拉丁照明网,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 收藏本文
最新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联系我们

  • 编辑:黄燕燕
  • 电话:020-38010241-1013
  • Email:news@alighting.cn
  • 传真:020-85272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