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福建LED灯具出口火热下的“阵痛”
摘要: 直到今年,照明行业“一片冰霜”的惨景似乎迎来了“多云转晴”,让行业看到了希望,尤其是下半年,就记者调研的福建企业来讲,无一例外地看好下半年,不少企业都在加班加点的生产,甚至有些企业的订单都排到了明年。然而,即便有浴火重生的机会,福建企业的道路也绝非坦途。
政府出手救市 出台推广应用LED照明政策
一味依赖海外出口并不是照明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福建的光电产业蓬勃发展,既有市场的自然积聚,也有政策的有利引导。2007年,福建省信息化局就牵头出台《福建省促进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07~2010年)》,之后,厦门、泉州等地政府也相继出台扶持措施。与此同时,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完善,成立了福建省光电行业协会和福建省照明学会等行业组织,共同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厦门市投资建设了“厦门市半导体照明检测认证中心”,在此基础上筹建的“国家半导体发光器件(LED)应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也顺利通过验收。此外,厦门光照明营销中心、照明应用设计与创业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正在加紧建设。在《福建省“十二五”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中,又提出重点培育包括新型显示、LED和太阳能光伏等在内的6大千亿元级产业集群。
福建省在推广应用LED照明方面,一直走在国内前列。紧跟广东省,福建省为2位。在全国2012年LED显示屏采购中,福建省列全国第6位。市场的后发优势正左右着政府政策的调整。福建成为继广东之后第二个全面推广LED照明的省份,推广LED照明应用的思路与广东省也基本一致。福建省光电行业协会马承柏秘书长告诉记者,从政策带动的需求来看,福建省用电量约为广东省的1/3,假设两省的照明用电量占比相仿,福建省对LED照明的需求大致为广东省的1/3。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由于电光转化率高,符合节能减排要求,LED照明越来越受到政府青睐,因此近年来针对LED提出的各项扶持政策不断出台,提升了LED产品的渗透率,有效推动了LED产业链的成熟,并加速推广了LED产品的应用。
对于急需市场订单的福建LED照明行业来说,《福建省推广应用LED照明产品的若干措施》又将是一个非常可观的市场。“福建省出台的措施对福建的光电产业发展来说,将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在争取这些项目上,本地的企业将有很大的优势。”福建省光电行业协会秘书长马承柏说。
据了解,今后,福建省政府将发布信誉好、质量优并符合质量优选管控体系的LED优选产品供应商名录,所有由财政或国有资本投资建设,或申请财政奖励和补贴的LED照明工程必须选用列入该名录的企业产品。此举也将极大地促进福建LED产业的内部规范,引导企业由无序的价格竞争向关注产品品质和企业品牌上发展。
通莹合同能源管理(泉州)有限公司、晋江艾而丹光电等企业负责人均认为这份文件明确要求或引导公共照明领域使用LED产品,将为企业打开公共照明市场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契机。厦门东林电子,曾经只是一家不起眼的民营,因为当年敢于在国际上同OSRAM、PHILIP等叫板,独立应诉欧盟节能灯反倾销案而名扬海内外。其董事长贾强也感受到了政府推广LED灯的决心,表示看好LED内外销市场。对于“家门口的蛋糕”,厦门普为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卢福星、福建雨露光电海外行销总监庄胜、龙岩德泓光电营销总监颜双滨等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也表达了对未来LED市场的信心。
厦门出口电光源及灯具质量安全示范区启动助推品质厦门
记者走访企业了解到,2011年LED灯纳入法检商品以来,厦门东渡检验检疫局检验的首批出口该类商品的不合格率高达80%,对节能灯、LED灯的检验要求堪称全国最严。对这一点,厦门光蒲电子的董事长林瑞梅深有感触,该公司刚开始出口LED灯时连续3批都被东渡局检出不合格。最后,在该局检验人员的帮助下,光蒲电子逐一对照标准,对存在的不合格项进行整改,并及时更换了零件供应商。为尽快提升产品质量,该公司还增加了两名质量检测人员,添置了10多万元的检测设备。如今,光蒲电子的产品质量稳定,订单不断,成为厦门新企业中成长性居前的企业。
记者8月15日从厦门通士达照明有限公司获悉,厦门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近日就向该公司授予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颁发的“中国质量诚信企业”匾牌。“中国质量诚信企业”评比苛刻,通士达公司于2011年首次获评该项荣誉并被厦门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评为“出口分类管理一类企业”。
厦门出口质检部门的严格,奠定了厦门在全球市场高端产品的良好声誉。
打铁还需自身硬 市场靠产品说话
节能是全球照明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厦门市发展光电产业具有得天独厚优势,既有国家批准的深化对台交流合作“综改”方案的政策支持,又有两岸光电行业技术、人才、产业链以及科研开发等方面全面对接的良好基础,拥有一批产品质量过硬、管理体系完善、拥有自主品牌的标杆示范企业,并正在打造出口免验品牌,推动厦门出口光电产品向规模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增强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和城市竞争力。记者从福建了解到的情况是,出口受波及的企业其实大多是只从事简单的产品组装,没有自己的专利和技术,基本都是这两年跟风做起来的。
虽然欧美等市场随着各项技术壁垒的出台,对企业出口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记者认为,国外市场的需求还是很大,只要企业增强质量风险意识,产品性能、品质过关,通过了各项认证,出口LED灯具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对于内销市场来说,叫好不叫卖成为行业的一大尴尬,特别是在民用市场还未完全打开之际,各种工程项目、节能改造工程成为LED企业生存的最大市场。而此次福建省出台的《措施》无疑为本地企业打开了一个巨大的市场。但是,按照自己走访企业的了解,这些地方政府的LED照明业务单量一般会由国有企业、实力雄厚的上市公司、大的民营企业包揽,一般的小公司,“虾米”是很难吃到嘴的。一味依赖海外出口并不是福建LED产业、节能灯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据记者了解到的数据,在厦门52亿元的节能灯年产值中,国内销售的只有5亿左右,LED灯的情况也差不多。在出口受阻的时候,福建企业不妨转头看看国内市场。内销,尤其对于那些在出口生命线上挣扎的小企业来讲,或许是求得生存的唯一“稻草”!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