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行业淡季来了,我们如何突围
摘要: 今年,整个照明产业的LED化进程之快超乎所有行业人士的想象。在照明市场上,90%以上的照明企业的产品线都离不开“LED”这个名词。但是,2012年的照明行业淡季就像一盆冷水,把正炙手可热的LED 照明行业完全冷却下来。随着LED行业内各负面因素的浮现,2012年行业淡季给LED企业特别惨淡的感觉。
解“围、追、堵、截”之困淡季方能出奇制胜
淡季已经来了,大部分LED企业都在艰难度日。市场不景气、成本上升、没有订单、资金周转不灵、员工追讨薪酬……无怪乎本报市场与渠道调研组走访企业时会听到此起彼伏的“怨言”。本报市场与渠道调研组通过走访、电话采访了一批LED企业,发现在全球经济低迷,LED市场不容乐观,企业订单持续下滑的大环境里,除了一批身处水深火热的LED企业外,还有一批LED企业不减反增,销量一路飘红。
几家欢喜几家愁
每年淡季都会如期降临。每到这一时期,LED行业往往是冰火两重天。
走访过程中,一名不愿意透露真实姓名的小型LED企业老板杨总(化名)就跟记者抱怨:“最近没接到多少订单,我们做LED户外灯具的,基本上都是靠工程过活。虽然价格也挺优惠的,可是外面比我们价格低的产品多的是,日子难过啊!”由于资金不足,杨总在市场和原材料上的投入最大,销售的LED照明产品也是走低价路线。之前杨总去江西、浙江出差回来,告诉记者现在LED市场实在不景气,视察回来后就有点担心,现在基本上就是“养厂”。这类型企业质量和技术上的竞争力拼不过品牌企业,价格上也没有绝对优势,渠道单一,缺乏竞争力,它们是淡季中过得最为痛苦、面临最多困难的“特困户”。
同时,也有一批LED品牌企业日子“悠哉”。它们往往具有“三大稳定”:品牌影响力让客户较为稳定;质量稳定,有保障;渠道稳定,工程项目络绎不绝,而且有时候还能得到政府补贴等。凯西欧、艾比森、史福特、九洲光电、众明等品牌在淡季中销量稳定,甚至部分企业跟去年同期相比还上升了20%以上。其中众明逆流而上,今年上半年海外业绩平稳增长,以7月份为例,LED灯泡海外订单超过100万套,射灯也超50万套。订单主要来自欧洲市场,特别是以英国和德国为主,其在欧洲主流市场的产品竞争力优势日益凸显。由此可见,淡季并不是LED企业无所作为的借口。
“围、追、堵、截” 淡季雪上加霜
目前,LED企业遭遇的困境可以用“围”、“追”、“堵”、“截”四个字总结:
“围”—— 传统照明灯饰仍是“大头”,一直在抢占市场份额。LED照明虽说已经是公认的第四代光源,但是它的普及率依然不高,大体上仍然是传统照明的天下,LED照明局部发光发热。功效质疑、质量信任不过关、价格缺乏优势等问题仍然困扰着LED企业,形成了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拼命想进去,里面的人出不来。
“追”—— 产业热,市场冷。纵使业内人士都希望LED产业热闹些,但是市场的不给力令一众业内人士不得不叹息民用市场难以打开,加上淡季的“追击”,很多LED企业遭遇危机。目前LED企业的销量主要依靠亮化工程、市政工程等大宗采购,但能抢得这些有限资源的企业微乎其微,只能通过OEM的方式,让LED企业“雨露均沾”。
“堵”——产业拥挤。LED产业还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但涉及LED照明的企业已经超过6000家。而LED照明遭遇的盲目投资、跨行业投入、信息错误等问题误导了一批人。
目前,其他行业跨界LED领域已经不是新鲜事,有些转型成功,有些“竹篮打水一场空”。本来传统照明企业转型LED企业是谋求新增长点,但不乏“得不偿失”的企业案例。一如今年6月底“中国灯王”——佛山照明曝光其与丽嘉科创有限公司(香港)合资的广东佛照新光源科技有限公司决定解散,并清算新光源公司。新光源公司宣布解散,说明了佛山照明千万投资打了水漂。
“截”——出口受限,渠道不通畅。据海关进出口信息网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LED照明及光源产品出口增速同比下滑近一成,LED产品出口形势不容乐观。从欧美等国提高对中国的出口门槛就可看出一二。今年7月份,广东省质监局连续收到欧盟、美国、智利等国家关于提高LED灯具进口门槛的TBT(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通报。据专家预测,仅欧盟和美国能效指数的提高和检验程序的设定,就会给广东LED企业增加40多亿元的成本,大幅度提高我国进入欧美市场LED灯具产品的生产成本。对于赚取“加工费”的无技术、无品牌的外销型企业来说,等于是压垮它们最后一根稻草。据记者了解,广东省质监局WTO/TBT中心已开始采取应对措施。
穷则变,变则通
“穷则变,变则通。”在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LED企业抱怨再多、哀叹太多也是“无用功”,只有在逆市的时候积极面对,在求变中发展,方能突围而出,指望“金九银十”很危险。记者认为,LED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 “解困”:主动出击,加强渠道建设;做宣传推广,提高品牌知名度;优化成本体系,节约成本;提高技术,不惧出口门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淡季找“精英” 等。在下文中,本报会介绍一批在淡季中突围而出的企业,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让业务不“淡”,具体方法仅供业内人士参考。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