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分析 > 正文

人民日报:“中国制造”直面成本考验

2012-07-23 作者:丁喜军 来源:阿拉丁照明渠道网 网友评论: 0

摘要: 人民日报7月20日发表的经济聚焦文章《“中国制造”直面成本考验》说,7月18日,阿迪达斯中国公司透露,将在年底前关闭其在华的最后一家直属工厂——位于苏州工业园的全资子公司。而早在2009年3月,阿迪达斯的竞争对手耐克,就已经关闭了在中国的惟一一家鞋类生产工厂——太仓工厂。

   人民日报7月20日发表的经济聚焦文章《“中国制造”直面成本考验》说,7月18日,阿迪达斯中国公司透露,将在年底前关闭其在华的最后一家直属工厂——位于苏州工业园的全资子公司。而早在2009年3月,阿迪达斯的竞争对手耐克,就已经关闭了在中国的惟一一家鞋类生产工厂——太仓工厂。

  成本上升,跨国公司关闭在华直属工厂

  像阿迪达斯、耐克一样,近年来不少跨国公司正将生产基地向东南亚地区转移。特别是越南、孟加拉国等国,越来越受到欧美客商青睐。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国家支付给工人的薪资远低于中国。

  据某外资机构的研究报告,目前,中国纺织品制造企业员工的月平均工资为188欧元—300欧元,而孟加拉国只有80欧元左右,越南也不到120欧元。中国的平均劳动力成本是东南亚的两倍以上。

  海关总署综合统计司司长郑跃声介绍,2011年底,海关总署对1856家出口企业做了一项问卷调查,认为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企业高达80.4%。另外还有56.4%的企业认为汇率成本显著上升,56%的企业认为原材料成本上升。

  “2008年是没有订单,现在订单倒有,但原材料、劳动力、汇率、资金等多座大山一起压来,接单越多亏损越大,企业痛苦不堪。”浙江嘉兴一家塑料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出口产品成本居高不下,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海关统计显示,从2010年开始,越南、印尼等国家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我国一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产品在欧洲、日本、美国的市场份额,正在被南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所挤占。

  今年前5个月,我国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日本进口的同类产品中的市场份额为63.3%,回落了0.4个百分点。而同期越南、印度尼西亚和孟加拉国的同类产品在日本市场的份额分别提升了0.7、0.2和0.2个百分点。[NT:PAGE]

  产业转移属正常,“中国制造”核心竞争优势尚未根本改变

  展望未来,分析人士指出,随着各类成本攀升,预计未来还会有更多企业向东南亚等地迁移,但总体而言,我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优势短期内尚不会发生较大变化。中国制造在全球制造业版图中,仍将占据重要位置。

  中国社科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罗仲伟认为,我国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配套产业链以及工业体系,特别是沿海地区,产业之间的协作和产业内部的配套都比较完善,这是东南亚一些国家在短期内难以建立起来的。

  苏州一家制衣企业的负责人对记者表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公司在越南建了一个直营厂,但运作起来并不顺利:一件衣服需要不同的丝线、纽扣等多种配件,但在当地市场根本买不到。在通关、出口等环节问题也不少。

  专家表示,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由于劳动力、土地等红利因素,外国投资者纷纷涌入中国,差不多把其他所有国家甩在了旁边。而现在,随着中国红利的减少,一些新兴经济体国家有机会趁势进入相关产业,这是资本转移的正常规律。外资的不断涌入,会推动这些新兴经济体加快改善物流供应链和基础设施,“中国制造”面临的竞争压力也会越来越大。[NT:PAGE]

  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是根本方向

  海关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出口机电产品5502.5亿美元,增长10.5%,高出同期我国出口总体增速1.3个百分点。同期,出口纺织品、服装、箱包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1864.7亿美元,增长7.7%,占出口总值的比重为19.5%,同比降低0.3个百分点。

  郑跃声认为,出口2亿件衬衫才能换来1架波音客机,这种情况必然不能持续,“在中央政府有关宏观调控政策的指导下,中国企业的出口产品一定会沿着创新、升级这个方向持续走下去。”

  事实上,近些年“中国制造”的构成要素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在苏州工业园区,西门子、三星、飞利浦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园区设立了研发中心,根据中国市场的需求来开发设计新产品。统计显示,苏州工业园区总部项目已达46个,外资研发机构累计达117家。2011年新兴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占比达53.2%。[NT:PAGE]

  目前中国的灯具业也面临“严冬”考验

  多年来,我国灯具业在房地产市场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动下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2007年行业业总产值将近2000亿元,出口份额也高达125亿美元左右。不过到了2008年,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严峻、人力成本上升、人民币持续升值、房地产市场低迷等因素的出现,给这个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中国照明电器协会副秘书长窦林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灯具业的“冬天”已经来临,企业要做好心理准备,准备“过冬”。

  受宏观经济的影响,如今灯具业形势很不乐观。窦林平告诉记者,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都已出现对市场发展极为不利的因素。在家居灯饰方面,国内市场一直发展很快,但是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整个家居家装行业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灯具销售状况很不景气,这个现象在大中城市表现得尤为突出;城市照明工程的快速发展,也是近年来行业的巨大推动力之一,但是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很多城市亮化工程不再像前几年那样高歌猛进,办公照明灯具也受到了种种限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照明电器市场的发展。而与市场萎缩相对应的是,灯具的生产环节也遇到了困难。很多从业人员表示,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力成本增加、利润空间狭小,成本增加导致灯具价格普遍提升,生产企业已将部分成本压力转嫁到销售渠道,目前经销商的压力陡增。

  相对于国内市场的严峻形势,灯具企业的出口形势似乎更为不利。美国作为中国灯具的主要出口市场,正面临次贷危机,中国受此影响,外销市场迅速萎缩。上半年灯具企业出口增长率明显下降,主要表现为节能灯的出口量下降,一些企业的增长率已经开始低于两位数,而这种形势可能将一直持续下去。此外,很多企业即便出口额不变,其利润空间也已经十分有限。由于一些企业在年初就与国外签订了全年的订单,而现在人民币不断升值,其利润已经接近于零,所能赚到的就只是出口退税,但是合同又不得不继续履行。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纷纷转型,考虑由出口转向内销,这无形中又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由于之前以出口业务为主的很多企业一直都是采用贴牌方式,缺乏营销渠道,又恰逢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其转内销之路也不顺畅。窦林平告诉记者,今年将有部分企业面临倒闭。[NT:PAGE]

  灯具业遭遇“严冬”虽说有外在的客观条件,其自身的因素更不容忽视。我国灯具业的历史虽然悠久,但是相比家电等其他行业还相当不成熟。目前国内灯饰企业已有上万家,每年都有上百家小企业倒闭,但是每年又都有更多的小企业兴起。灯具本身的技术门槛不高、行业竞争比较混乱、产品同质化严重,企业之间经常会出现互相模仿的情况,通常是一家企业刚刚推出一款畅销新品,就会迅速被仿造并摆上其他厂家的销售网点。这样的一种行业现状,显然不具备经受“洗礼”的能力。

  窦林平指出,奥运工程对我国灯具业来说是一个机遇,但实际上奥运场馆的照明产品大多来自于国外,国内产品所占比例只有20%左右。国内产品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灯具的反射器及配光,国内的品牌还很难达到国际标准;二是光源、光效、功率和寿命方面与国外品牌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三是设计水平,比如瞄准点的布置还不是很好。

  窦林平认为,国产灯具的产量在国际上一直是“老大”,但品牌建设力度却十分薄弱。虽然目前宏观经济形势对企业的压力确实比较大,但是从长远来看,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也给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发挥空间,如果企业能看清形势,加快产业升级,还是会有所作为的。

  分析人士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发达国家正在重新审视自己的产业战略。“中国制造”既面临着新兴经济体的“挤”和欧美发达经济体的“压”的双重压力,也面临着加快转型升级的有利时机。现在必须抓住有限的时间实现产业升级,在制造业结构上进行调整,由低成本竞争转向差异化竞争,寻求产品和生产工艺在技术上的突破,最终由制造业大国变成制造业强国。

  这是中国制造的根本方向。

凡本网注明“来源:阿拉丁照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阿拉丁照明网,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 收藏本文
最新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联系我们

  • 编辑:黄燕燕
  • 电话:020-38010241-1013
  • Email:news@alighting.cn
  • 传真:020-85272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