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平:在照明设计中的奋斗历程
摘要: 丁平:英国伦敦大学比较文学硕士,英国斯坦福德大学设计管理硕士。丁平女士擅长照明设计与设计管理。具有丰富的照明设计经验,在英国LDPi从事照明设计工作数年。目前在北京负责公司在中国的项目。
丁平,英国伦敦大学比较文学硕士,英国斯坦福德大学设计管理硕士。丁平女士擅长照明设计与设计管理。具有丰富的照明设计经验,在英国LDPi从事照明设计工作数年。目前在北京负责公司在中国的项目。2010年9月10日,为我们讲述了她自己在照明设计中的奋斗历程。
2002年,自成立LDPi中国分部以来,她受LDPi英国总部委派做为中国区域总经理,在北京工作。目前,她领导着北京的设计团队,确立了中国办事处与日俱增的声誉和业绩。
丁平女士曾被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邀请,为设计专业学员就设计管理进行讲解;2006年她被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照明设计客座教授;她就照明设计著述了文章并得到发表;照明界及地产界的多家媒体也对她进行了采访。2006年她受意大利《Luce eDesign》照明专业杂志的邀请成为该杂志在大中国地区的专业技术顾问。
丁平女士带领LDPi中国团队,在照明设计的道路上每一步都走的踏实,每一个细节都处理的严谨,LDPi 不断完善自己,不断超越自己,开创照明设计的新纪元。
在中国参与项目:
北京香格里拉大饭店、凯德置地大厦(北京)、来福士广场(北京)、裘马都(北京)、新华保险大厦(北京)、北京望京商业中心(北京)、山水文园(北京)、金地国际花园(北京)、广西大厦 (北京)、丽都水岸(北京)、诺富特燕苑国际度假村(北京)、香江雅园(北京)、天津泰达立交桥(天津)、天津时代奥城(天津)、杭州良渚博物馆(杭州)、浙江鄞州核心规划区(宁波)、广州清远后花园(广州)、广州新火车站(广州)
以下为访谈实录:
主持人:我了解您以前在英国是学比较文学的,后来为什么要选择照明设计的呢?
丁平:其实学文学是我的兴趣所在。但是比较文学这个专业就业比较困难多数要走研究的路,要取得较高成就需要继续深造。我那时暂时还不想念博士学位,设计是我的另一个兴趣所在,所以开始攻读设计管理的硕士学位,工作也就自然转到设计这个领域了。
虽然我的第二个学位是设计管理,但是我在整个研究生阶段比较注重的是室内空间的研究,做了很多这方面的案例分析和调研。机缘巧合,毕业之后在英国一家照明设计公司(英国LDPi)就职,公司总部在爱丁堡。我在这个公司跟我们的设计师又从头开始学习照明技术。就这样从工作当中很自然地转到照明这个方向来了。
主持人:之前是想做室内设计,最后做了照明设计?
丁平:对。实际上就是一个机缘,因为在英国很多研究生毕业后就遇到了就业困难,我在那边算是比较幸运,刚毕业就找到了这份工作。可能是我在念研究生的时候,跟英国的很多公司有接触,也认识了很多从事这一行业的人,于是就进到这家公司,这个公司的设计师他们都很资深,大多拥有二十多年的设计经验,他们带着我重新学习,做专业训练,后来到北京来做项目,然后就留在这里了。
主持人:您觉得照明领域最吸引您的是什么?
丁平:因为光是可以看得见但是摸不着的,所以它吸引人之处就在于它每一次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挑战性很大。在每一次的项目实践中都会发现新的东西。如果作为一个设计师去做照明设计,你会发现每一个项目你都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因为光跟每种材料所发生的作用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光这种载体本身就很吸引人,你会自然而然地被光所吸引,特别是当进入到这个领域之后,用专业的眼光再去看很多东西,就会发现它会一直吸引你往前走,好象没有尽头的那一天。我们的每一天可能会很累很忙,有时候甚至很绝望,但是从来不会沉闷。
主持人:因为不同的灯光可以搭配出不同的心情?
丁平:对。而且你所见到的客户群也是不一样的。
主持人:您在2002年回国至今,作为一个女性照明设计师,您印象比较深刻是哪些经历?能具体谈谈吗?
丁平:其实做设计,我觉得女性和男性的区别,可能在于女性的体力没有男性的好。因为我们这个行业既需要有脑力,又要有体力,比如白天开会晚上试灯,所以它是一个白天晚上都干活的行业。有些项目需要你必须到现场,等天黑再去试它的环境怎么样。这是一方面。
第二方面,我发现一个特点,其实我们在工作中没有感觉到男性和女性性别的区分,但是会有这种状态,比如开会的时候都是以男性为主,有时候就我一个女性坐在那边,这种情况也有。但是如果你从一个专业角度出发的时候,他只看重你的专业性,如果你的专业背景够,如果做的东西够好,他一样会很尊重你。所以,我感觉在照明设计这场长跑比赛中,体力一定要够。
主持人:一般来说,从女性角度来看一些设计,特别是像灯光这种比较感性的东西,是不是有不同的感受?
丁平:可能在照明设计这个领域里,从事照明设计的女性确实比男性数量多。在国际上非常活跃的设计师里面也有男性和女性。而从设计角度方面来说,可能女性的设计更柔美一些,但我不太一样,因为我是一个比较理性思维的人,所以我做的东西甚至更简洁一些。
平时我不太喜欢一个空间里摆放很多东西,像女性喜欢在家里摆一些小玩意,各种装饰性的东西,我个人虽然比较喜欢佩戴首饰,但是我希望在我的家里一件家具都没有,我希望整个视觉视线范围特别干净。
主持人:我发现好多设计师都是喜欢挑高多少米的房子,屋里白白的,感觉特别舒服。
丁平:其实现在不管是做文案,做媒体还是做设计,可能我们每天接触的信息特别多,这个信息不仅包括电子信息,还包括视觉信息,比如满眼的广告、报纸,反正你离不开这些东西,你虽然不找它,它也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在你的工作当中。在我们工作当中,作为设计师,我们每天一醒来就要面对问题,因为我们接来的设计案子,就是因为客户不知道怎么做才交给你做,事实上他也是从一个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所以你每天面临的都是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所以我比较喜欢做的就是把这些杂乱的东西剥离出来,让自己集中精力在案子上。尽管电话、短信、微博、博客全都在你身边围绕着你,像尘土一样。
所以我们会在人为的小环境里面给制造一种安静和干净,比如我们公司的车里要求特别干净,也不会有音乐。比如在家里,什么都没有,干干净净的,我们公司是很多设计师去了之后觉得特别干净的公司。我不太相信在一种杂乱无章的环境里能帮助你更好地激发创意,我看到有些设计公司可以在那种环境里面工作,特别随意,甚至我有一个朋友的公司还有鸟叫,很舒服,但是我在那种环境下是没有办法集中思想的。
由于我是这样的性格,所以我的设计作品都比较理性,所以在设计当中并不会看出来有特别女性化的东西。
主持人:照明设计师在项目实施中需要与客户、建筑设计师沟通,整个过程中您认为哪个环节最痛苦?因为我觉得跟客户沟通会是比较负责的事情。
丁平:我个人而言,在刚开始的前几年是特别痛苦的,因为我在国外大概住了十几年,由于思维方式上的反差,大部分痛苦来自于对这个项目背景或者社会背景,或者每个人成长的背景不了解。但是通过这几年的接触和努力,我觉得现在更能理解客户的分类以及客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以及客户的一些需求。包括一些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他们的一些个性化的东西,以及他们为什么会提出来那样的要求,还有大部分的沟通困难在于彼此不了解各自的工作流程。
对于刚刚开始做设计的人,前几年他一定觉得困难,因为这个困难不仅仅是专业上的困难,还包括在他的阅历上以及他与人沟通的方式上,比如好好的一句话,可能别人说出来就很好听,但是另外一个人说出来就不好听,比如他问你今天能不能交图,你可能会告诉他我的图一部分还没有做完,但是有一部分已经做完了,我先把做好的空间交给你看看。还有一种方法就是你能不能把这个图交给我,你说不能,因为我没做完呢,你也传达了一个信息,但是你听到这种说法可能心里就会不舒服。所以人与人的沟通就在于你是否能够站在这个项目的立场上,针对这个项目的情况去跟他做沟通。比如甲方说你一个星期能不能做出来,我会说做设计,需要设计,需要思考,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的。这在整个项目中,我觉得作为一个灯光设计师,每个的协调都是一个困难点。
主持人:但还是有办法解决。
丁平:这就在于设计师的专业知识要够,对项目的把控能力也要够,而且对客户的了解也足够。要达到这三方面是需要时间去积累、用心去学习的。
主持人:您既是一个照明设计师又是一个企业经营者,您更钟爱于哪一个角色?哪一个角色您又更游刃有余?
丁平:我更忠于设计师这个角色,其实现在在公司大部分的事务我已经不管了,我们设有有总经理,可能他管的东西更多一点,比如工作进程,员工的管理等。而我可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客户的沟通、以及对案子前期的把控上,还有后期的工作。同时我还做一些工作,今年我们与北京市东城区政府合作,为北京地坛打造了一场灯光秀,展出时间从8月16日到8月22日,16件作品以光的形式表现,是一种新兴的视觉艺术表现。我们每年都会做一场比较大的光文化推广活动,推广我们照明领域。因此我的工作大概分为两部分,推动光文化,以及把我们的案子做好。
主持人:LED时下备受瞩目,俨然已成节能环保代名词,您如何看待它的发展?它是否真的如媒介热炒般完美无缺?
丁平:没有任何物件是没有缺点的,LED,我们现在处于非理性的阶段,大家认为LED环保,所以把一些不需要照明的地方也把它点亮,我觉得用得有点泛滥了。LED在未来的发展,应该是非常好的,比如白炽灯泡从2012年就会退出市场,这是因为它的电能转化为光能的有效率太低,能耗通过热量给散发掉了。
LED产品,因为它是一个发光二极管,是一个弱电产品,刚开始它主要被用在航空信号灯上,因为是自发光,不能定向发光。而现在已经做到了LED可以通过反射器发出很强的光作为照明工具。交通灯就是自发光,但是在看书的时候使用它,你可能觉得不够亮,这就是自发光和能够出光的区别。LED现在通过技术的完善,现在已经可以变为照明产品,比如LED的路灯已经在使用了,甚至室内有些照明灯具也在尝试用LED来做,所以LED正处于一个发展阶段。而事实是现在我们处在一个特别贪婪的阶段,到处都使用LED。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它的散热问题,如果它的散热处理得不好,它的寿命相对会缩短,也不是3瓦的灯就是给它3瓦的电能,你还要给它消耗损耗的预留。
其实LED真正作为照明产品,它的色温和亮度暂时还要求的水平,但是LED确确实实是未来的照明趋势,这是不可否认的。希望再过几年我们的市场可以更理性化,比如该用白炽灯泡的时候就用白炽灯泡。我相信我们会早晚会到达一个理性的阶段,那样我们的城市可能就没有那么多光污染产生。现在的城市有太多泛滥的色彩,每一个经济发达城市就像一个大的嘉年华一样。其实城市老百姓应该有选择权,有更多参与的权利。
主持人:目前光污染越来越受大众关注,您在设计过程中如何处理这一点?又如何将环保元素融入其中?
丁平:其实我们公司设计的东西都有一个特点,都比较内敛。作为设计师,我们强调的就是用最少的灯来实现最大的光效应,这本身就是从节能出发,同时也是控制光污染。所以好的照明师最终实现的效果就是这个空间没有一些不需要的光,他所做的照明都是精准的,在需要照明的时候有灯光,不需要照明的时候能够让它有喘口气的空间。在办公的时候可能会精准地用一些照明灯具,让工作者感觉明亮又没有眩光就够了;在室外照明的时候,为了突出建筑特点,可能需要选择建筑上,某一个需要强调的部分打量便可。
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一定要留出让人喘口气的时候,所以无论是讲究节能还是环保,照明设计师应该具备这个能力和技术手段,同时也要有这样的责任感。
主持人:您怎样看待水立方的设计?
丁平:其实水立方的概念不错。因为它本身主要的建筑材质是一种特殊的膜,这种膜本身承载光的效果比较好。但我觉得水立方有几个问题:首先,作为国家的一个标志性建筑,有些东西是需要去张扬和表现的,鸟巢、水立方都是我们国家30年来经济起飞之后所取得成绩的展示。我觉得它应该做得漂亮、绚烂一些、。它可以利用一些调光的系统,让LED灯亮度减弱一些,而整个奥运村的亮度其实可以再降一个级别,包括它的路灯。
因为我们国家现在人流集中的地方要达到多少勒克斯以上,其实灯能够降一个级别下来,水立方降一个级别下来,人会感觉更舒服一些。如果有人居住在那里,一年365天面对那样的建筑是很累的。如果可以把亮度用调光的方式来降下来,可以做得更柔美、更含蓄一些。同时,它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它现在的LED灯具存在散热的问题,里面特别热,我听说现在在改进。
主持人: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以及广州亚运,大型活动赛事照明项目渐渐进入大众视线成为业内关注焦点,热事件冷思考,您如何看待这些现象?(为何与上上一个问题一样?)
丁平:老祖宗有一句话,用现在的话语大意就是你要把一个东西先推出来的时候,势必要用一些很机智的手段推到极致,再慢慢往回拉。我觉得奥运也好、世博也好,这些灯光秀对我们照明行业,我是持欢迎的态度的。我觉得它用一种极致的手段,在一个极致的时间,比如像这种大型赛事,国家级世界级的事件中,在中国这样一个场合把它推出来,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事情,因为它宣布了一个事情,就是照明是会作为一个很有表现力的手段去表现繁荣,表现昌盛,表现国家的富裕和老百姓的欢乐。这些定位都是对的。照明就是会去表现这些元素。比如哈尔滨的冰灯,老百姓都会去看。其实这说明一个问题,就是照明越来越被人重视。
但是从专业角度,像张艺谋的设计,把LED穿在身上,我觉得通过这种极致的设计,慢慢这个领域可能会推向一个更高的角度,照明就不再停留在家里安一个灯泡就行了,也不仅仅停留在发出白色的光即可。从这些技术上的宣传和对它表现力的宣传,以及它给人带来的暗示,都是非常好的。
我有次给清华成人班的学生讲课,题目就是去看世博。其实是不是照明设计师不重要,最后大家都能看出来世博的整体照明设计并不是很成功,因为没有把各个馆搭配起来。比如英国馆是人们公认最漂亮的,英国馆旁边就是放着大的金属灯,蒲公英那么一个非常灵动的东西,中间有点亮,一圈圈散开,但就遇到一个很粗糙的金属灯在那边照过来,看着很不舒服。其实我觉得之前可以有一个团队对他们互相之间干扰不干扰做一些考量的。
可能他们觉得设计师不会从宏观来看,但我觉得没有微观怎么能做成宏观,可能大家会觉得这样是鸡蛋里面挑骨头,不过我们去看真是这样。我们班上有30个设计师,80%的设计师表现出对这个馆整体的失望。还有一个灯光秀,我们刚才已经说到了好的一面,就是它从根本上推动了照明文化在中国的发展,推动了人们对照明设计上的彻底改变,但有一个问题,我们现在太不注重细节了,太不注重照明是一个双刃剑,它一方面可以去宣扬一些东西,但另一方面它也可以把你最丑陋的地方暴露出来,这都是一些照明方面需要去改善的问题。
谈到一个更大的层面,我觉得这些大事件都是由国家财力、人力、物力来支持的,反而老百姓觉得这就是一个秀,跟他的生活没有关系,他不会觉得这个东西对我的生活会有什么影响。所以我们还是在做一些小的东西,说到创意点亮北京地坛的小型灯光装饰秀,它也表现了照明的东西,但是它的体量又不是很大,而地坛是老人和小孩特别愿意去玩的地方,因此这本活动我们用了很多感应技术,与老百姓产生更多互动,让光与他们之间产生对话。
所以我想照明设计师能够参与做一些小的东西,跟老百姓生活有关的东西,让老百姓真正体验到照明给他生活带来的不一样的感受,这方面是需要细致去做的。
主持人:目前国内外专门培育照明设计师的机构并不多,照明设计师多是从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电气设计转型。从您个人经历出发,这种多元化背景对照明设计师有什么影响?
丁平:我觉得我们国内照明设计师队伍现象是国外几十年前的一个现象,最开始从事照明设计的设计师也不是学照明设计的,可能他一开始就是在一个灯具厂工作。在国际上也有很多这样的案例。现在在国际上做得比较成功的照明设计师中,面出熏是学艺术的,周炼在美国是学雕塑的,路易克莱尔之前是学舞美的。拿我们公司来说,很多设计师原来就是是建筑设计师,但是由于他对这个领域的兴趣,就转为做照明设计。照明设计师,在我们公司有两个特点,第一,就是创新,第二,就是善于学习。我接触的很多设计师都是这样,他们都在学习,去充实自己的这一领域的知识。
所以照明设计这块应该分两块。一块就是技术这块,你要了解一些照明灯具基本的原理,人的视觉习惯原理。当你把这些东西学会之后,剩下的就是你对社会的理解、对人心理的理解、你对空间的理解、以及对整个文化的理解。我认为任何设计都不是单纯的画图,而是一个综合的体现。甚至包括家具,它对人体的工程学,人的视觉习惯以及它与空间的关系,还有它的比例关系,为什么一个成功的设计师是值得尊敬的,因为他为人类的舒适或者人类的进步带来了一些新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照明设计也是一样,我们国内的这些照明设计师目前来自于各种各样的设计领域,我觉得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从事照明设计的这个热情。同时,照明设计是可以学习的,因为你在这个行业首先接触的是灯具光源,你把这些东西都了解透了,你再把你自己对社会的经验,对社会的观察体现到里面,这是需要灵气和很厚重的积累的。
主持人:最后一个问题,作为企业的经营者,您如何培育自己的照明设计人才?
丁平: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因为在我们照明行业里面,人才是特别缺乏的。学建筑的,他会觉得我做照明,从一个大专业走到一个小专业,好象亏了自己一样。在这里面有一些心态上的歧视,就觉得照明设计专业不温不火,这是种很传统的偏见。还有室内设计也是一样,说照明设计就得听室内设计的,我们留这么多空间,你就要在这个空间里面,一笔都不能改。、这是一种很不成熟的思考方式,其实照明设计师之所以要加入这个行业中来,就是为了把这个空间、弄得更漂亮一些,让这个空间的价值更提升一步可能这个空间会做得非常漂亮。
我们当时给一家创意园做设计,他们说我们想开一个PARTY,它的厂房特别漂亮,我说没问题,我们把里面清扫干净,用冰砌了一个冰吧,用灯给它打亮,请一个DJ在那边玩音乐,,我们请了一两百个人来参加那个PARTY,结果创意园的人觉得很惊讶,所以光真是有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在这样一个空间里面材料的作用很重要,但是如果你给光一个空间,它可以变成任何材料没有办法达到的感觉。
所以在认知上,不仅我们老百姓对照明认知有局限,而且建筑设计师和其他的设计师对照明空间的认知也有不足。刚才我们说到这个问题,说到人才,其实人才来自于各种领域,但是我觉得要去培养自己的人才,首先要去发现他是否喜欢照明,这是一个前提,他如果喜欢照明,他就能在公司先来学习照明的基本原理,他如果以前有过这些基本的原理,可能更多参与的是公司的方案讨论,公司理念上的一些东西,在这方面去做一些提升和积累。
所以在公司这方面,原来我们一开始是每个月有一期讲座,请各个行业资深的设计师来讲,比如我们有请艺术领域的人,我们每个月都有沙龙,请他们讲关于艺术的发展史,有请建筑设计师来讲,甚至我们有请过佛教大师来讲,就是关于设计师境界的培养。做设计师做到最后比的是什么,比的是境界。
另外,我们注重侦探照明团活动,它是一个国际组织,我是这个组织的核心成员之一,我们每年在全球找一个地方做集中调研工作。我把这套方法和理念带回了我们公司,我们会带着公司的员工每两个月徒步一次,带他们去观察光,把光的节点画出来。包括我给别的学校学生代课也是一样,通过这种实践活动告诉他一些问题。
第三,我们鼓励设计师参与我们所做的一些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像今年我们公司就有一个设计师就参与了创意点亮北京国际灯光作品秀活动,公司给你这笔预算,你去做,做完之后把它展现出来。这样他就要从概念开始去想,用什么样的材料,用什么样的灯光去表现,这样他自己统筹这个小案子,把它给做出来,呈现给大众。
你也可以看得到,我们培养人才是通过一些实践的手段,定期的照明侦探,定期的讲座以及给他一些机会让他去做一些小的作品,他自己可以去玩那些东西,灯光其实像画笔一样,谁都有笔,谁都可以买来油彩,出来的画是不一样的,这个画是从你心里出来的,谁都知道照明灯具、照明材料,但是为什么做出来的东西不一样,因为每个人心里所想不一样。所以我们更注重培养设计师在这方面的能力。我们甚至给设计师每个月提供资金,你自己可以申请去每个城市考察灯光,给你报销机票,你想去哪就去哪。我们希望设计师,首先你的品位够,你能够看到美的东西,你知道怎么去做美的东西,这点很重要。
主持人:好,我们今天就聊到这里。谢谢!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