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从2010广州亚运会看舞台灯光发展
摘要: 近日,阿拉丁照明网记者特别采访到广州大学声像与灯光技术研究所所长、广东中南声像灯光设计研究院院长彭妙颜教授,为我们讲述了广州亚运舞台灯光效果的“出奇之好”及舞台灯光的发展历程。
2010年广州亚运会已完美落下帷幕,炫丽的开幕式、多彩的闭幕式仍然让我们记忆犹新。这其中,舞台灯光的作用功不可没,没有它的渲染不可能打造出完美的亚运开闭幕式。近日,阿拉丁照明网记者特别采访到广州大学声像与灯光技术研究所所长、广东中南声像灯光设计研究院院长彭妙颜教授,为我们讲述了广州亚运舞台灯光效果的“出奇之好”及舞台灯光的发展历程。
广州大学声像与灯光技术研究所所长、广东中南声像灯光设计研究院院长彭妙颜教授
阿拉丁照明网:广州亚运会开幕式11月12日在珠江小岛海心沙惊喜上演,中国人这两年已经连续经历了北京奥运会、山东全运会之后,它还能靠自己的创意打出一个全新的开幕式模式,让人很是赞叹。闭幕式同样让世人难忘,请谈谈您对此次亚运会舞台灯光的看法。
彭教授:由于亚运开闭幕式在珠江上的小岛海心沙,且是露天演出场所,对灯光效果设计有较大的难度,比如灯光效果需要有烟雾的辅助,由于露天场所并伴有习习的江风,使现场难以使用烟机来强化灯光效果,设计师巧妙地利用了水雾的辅助效应,使灯光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我本人觉得本次亚运会舞台灯光效果出乎意料地好。
阿拉丁照明网:听说此次广州亚运会开闭幕式分别用了5000多台灯具,包括探照灯、电脑灯、激光灯、投影、LED灯,是史上用量最多的。请问,在舞台灯光方面是不是用灯具越多越好?如何将灯具利用得恰当好处?
彭教授:我本人参与不少亚运各类灯光工程方案的论证工作,但亚运开闭幕式具体用了多少灯具本人并不清楚,也不知道目前史上用灯最多的具体数字。一场演出的灯光效果留给观众的印象并不在其用灯的数量多少,而在乎于其现场艺术表演手法〔效果〕,灯光效果涉及到技术〔灯光系统设计是否先进合理〕与艺术〔灯光效果设计及现场操控人员水平〕内容,两者若能高水平的结合这场演出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至于“舞台灯光方面是不是用灯具越多越好?”这个问题应从两方面分析:从艺术效果上看,灯具多可能会给灯光效果设师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从性价比和环保节能上会有所逊色。若能在灯具数量不多〔投入资金少〕的情况下仍能发挥出优良效果,这才真正体现灯光艺术设计师的水平。就我本人而言对灯光的评价无数量的概念,只有效果的概念,并不认同突出以“史上用量最多”〔“灯海”战术〕作为对某灯光系统评价的依据加以炫耀,如果效果一般,则“用量最多”反而是褒义词变成了贬义词了,这个问题业内有不同的看法,国内与国外的设计理念也有分歧,见仁见智罢了。
阿拉丁照明网:我们知道,大型活动往往在进行中,电视转播和现场是不一样的,在国外是以电视转播为标准,在中国我们既要兼顾现场又要照顾电视机前的观众,请问在做舞台灯光设计方面要如何克服这个矛盾?
彭教授:需要电视转播时,为确保摄录效果对现场光学指标有所要求,广电部电视转播标准:照度2000LX〔由于现摄像机技术高了一般1500 LX以上就基本可以〕、色温3050±150°K和显色指数>85。要保证照度标准主要是靠灯的数量〔光效〕,要满足色温和显色指数要求,关键是灯具所选用的光源〔如卤钨光源、三基色光源〕。但于现场效果需要图案及色彩变化就要用大量的电脑灯及其他效果灯,这些效果灯具多采用金属卤化物光源〔其色温约为5000°K、摄录颜色偏白、偏蓝〕,为兼顾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的视觉效果,多种光源的灯具均可登场,关键是灯光效果设计及现场操控人员应结合剧情及表现形式需要,选择控制各式灯具的开启比例,例如领导讲话或要表现人物正面形象时可以考虑适当开卤钨光源的灯具,会使人的面部光彩自然。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