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检测体系 推进产业发展
摘要: 国内很多城市和地区都把建立本地检测机构,作为发展半导体照明产业的重要一环加以扶持,短短几年国内就迅速出现一批半导体照明检测机构。然而,目前这些已建、在建检测机构的人员配置、场地设备的情况到底如何?是否已经具备实际检测能力?测试方法和标准是否已经统一?
构建网络化的半导体照明检测体系
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发现,尽管各地纷纷投入检测机构的建设,部分地方甚至投入上亿元,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大量问题。首先,各地方检测机构存在一定的恶性竞争,设备重复投入,缺乏国家层面的统筹协调;其次,产品检测方法不统一,国家、地方各类检测机构同一产品测出的结果不一致;最后,各地方检测机构在硬件设备方面大量投入,但普遍缺乏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导致检测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方面存在困难。因此,可以说目前国内还没有形成能够支撑产业发展的系统的检测力量,还难以满足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要解决当前检测市场混乱的局面,有必要建立一批具有权威性、公信力的检测机构。它们不仅可为行业的技术研究、产品评价、交易过程的技术裁定提供服务,同时还可通过这些服务推进整个半导体照明行业良好秩序的建立,促进可持续发展。
能否建立起有公信力的检测机构的关键就在于如何体现它们的服务性与开放性。从服务性上看,检测机构的目标定位是检测与评估,它体现在为企业服务、为行业服务,尤其侧重于为初创的和中小型的企业提供试验、检测等服务功能,同时具备产品的质量检验和评价功能,降低中小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开放性上看,作为一个检测平台,建成后应当具有开放性,在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为企业做好检测配套服务,服务于周边地区的企业,乃至全国的整个半导体照明行业,鼓励企业充实和完善检测手段,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检测机构要实现服务性、开放性的发展目标,一方面需要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企业的积极参与配合,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机构内部的自身建设,注重人才培养和专业特色的形成,加强对检测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注重对新增人员检测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高。对传统灯具检测机构向半导体照明领域的业务扩展,要加强对半导体照明产品特殊性的重视,补充和完善技术力量,保障业务转移的准确性。
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副秘书长阮军认为,打造权威的检测机构固然重要,但是相对于中国辽阔的国土面积,多样的市场需求来说,仅靠少数几家检测机构仍然无法为企业和用户有效地提供帖身式、一站式的服务,在国内构建一个统一完善,形成网络化的半导体照明产品检测体系势在必行。
这一检测体系的构建,首先要从国家层面统筹规划平台建设。根据不同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要,从半导体照明产品检测平台建设的顶层设计上做好规划,有效整合资源,加大平台建设的投入,明确国家平台与地方平台的任务分工,进行差异化、互补化发展。国家平台可以发挥其在专业权威性和技术前沿性方面的优势,引领技术发展方向,加快针对半导体照明产品的测试方法和标准规范的建立,向地方平台提供设备采购、测试方法、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帮助,为国家财政补贴提供技术支撑。地方平台根据本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完善配套检测能力建设,承接地方企业产品检测任务,保障地方的产品采购与工程实施顺利进行,同时为企业提供检测服务。
其次要引导测试标准和测试方法的统一。半导体照明获得良性发展的前提之一是建立和健全我国照明器具的技术标准和测试方法评价体系,使不同企业的产品依据统一的测试方法检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我国半导体照明工业的技术进步,促进行业发展。因此在形成国家、区域和地方检测平台体系,并形成相互间的衔接与互动基础上,应协调建立网络式的检测平台,做好国家平台与地方平台测试条件比对工作,实现测试方法和标准的统一。
此外,阮军还表示联合多家检测机构,开展行业数据发布对形成良性产业环境,对促进平台建设也非常重要。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联合国家标准与检测机构,定期发布相关产品的抽查、检测数据,可以规范半导体照明器件开发和应用产品市场推广,树立消费者对半导体照明产品的信心,指导半导体照明产品标准检测流程与方法的开发、改进和采用,为消费者提供准确、有效的产品采购和设计指导,畅通制造商与检测机构间信息交流渠道,推动产品质量提高,并为政府招标提供技术信息,引导行业健康发展。(编辑:ZQY)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