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建筑夜景照明的文化意象表达
摘要: 高校校园是相对独立的特殊社区环境,既有城市社区及城市居住区的特征,又有不同于普通城市环境的元素。它具有“学习”的主要职能和“校园文化”的特质,成为校园环境的典型意象特征,校园建筑也因此具有了特定的文化色彩。无论是白天的景观设计还是夜晚的灯光环境设计,校园建筑都应该体现出这种“文化特质”。
1、校园环境的特征与夜景观意象
高校校园是相对独立的特殊社区环境,既有城市社区及城市居住区的特征,又有不同于普通城市环境的元素。它具有学习的主要职能和校园文化的特质,成为校园环境的典型意象特征,校园建筑也因此具有了特定的文化色彩。无论是白天的景观设计还是夜晚的灯光环境设计,校园建筑都应该体现出这种文化特质。
就文化而言,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社会的精神产品,即社会的思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习俗及其制度等的一种复合体。文化又是具体的、历史的现象。
如果将文化运用在照明中,则会产生出另外一个新的概念光文化。其广义上泛指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人性化的光存在,既包括人工照明,也包括天然采光。而在狭义上仅指在人工照明中将光与色作为一种语汇附加在客观物质载体上,并与之共同构建所要表达的一种文化。一般情况下该语汇与客观物质载体的语汇所表达的文化具有同一性;有时,光与色的语汇所表达的文化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校园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类型,所形成的特定文化内涵可以称作是一种狭义上的文化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从大的方面讲可以理解为技术文化的抽象物,从小的方面讲可以延伸到育人文化及特定的道德文化与生活文化。而如果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校园文化则是一种高层次的社会亚文化,是学校文化结构中潜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不同的亚文化会形成不同的文化导向,会影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挥。
因此,夜景照明的表意就应该通过灯光强化这种文化意象,传达这种表象的递进。
2、校园建筑夜景观意象的表现
校园建筑依附于校园环境,这里环境的含义包括社会、文化、时间、历史、心理等方面的构成要素。校园环境是校园建筑夜景照明设计所面临的最为直接、最为具体、最具有影响力的元素,对它的理解和把握程度是特定空间下夜景观塑造的关键。
在对校园建筑进行夜景照明设计时,为体现特定的文化氛围,应力求庄重简洁、光色淡雅明快,而不能像商业区或休闲娱乐场所那样流光溢彩,通过照明艺术与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诠释校园文化的内涵,突出校园建筑的艺术特征。
校园建筑适宜的夜景照明设计应充分解剖被照对象的建筑特征,提取传达文化信息的特征符号,通过光影的作用强化视觉感知的效果与魅力。
相对于其他建筑类型而言,校园建筑虽然是建筑类型中的一个很小的特殊群体,但若细分又包含行政办公楼、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等等。近年来,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建筑类型综合楼,几乎囊括了以上所有的建筑功能。
经过分析,校园建筑有如下特征:
行政办公楼与教学楼的建筑形体一般都是左右对称,氛围较为庄重、端雅。建筑外表面的色彩以浅色调居多,如奶黄色、灰色、红色、棕红色系等等,而其中的棕红色又可称为特征色。表面材料多为红砖或涂料等。在建筑照明的整体用光上,应尊重其左右对称的格局;在光色的选用上,以尊重建筑的原色为原则,由于校园建筑的表面色调多以暖色调为主,所以在光色上应以暖色光为主,一方面是建筑载体的特征,同时也是校园文化意象表现的要求。
在建筑形体上,此类楼体往往线条较为流畅、简洁大方、方正端庄,几乎没有多余的装饰构件,这样的立面效果也恰恰表现出了校园建筑文化性的纯洁与简练。因此,在进行照明处理时,可以采用能表现其特征的适宜的照明方式来对建筑形体加以刻画。
综合教学楼在建筑形体上通常为左右对称的格局,体形往往较为高大,所以多数情况下既是学校里的主体性建筑,同时也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物。所以,相对于校园内的其他建筑,综合楼的照明处理应该既具有校园建筑的代表性,又要其有非常鲜明的区域标志性。
就建筑形体的细部而言,综合楼往往要比办公楼、教学楼等丰富多变,其建筑顶部、裙房等部分往往会点缀一些轻盈、活泼的装饰构件,以便和综合楼主体建筑庄重、严肃的氛围相互补,所以在对建筑物主体照明处理的同时,也要对这些构件加以强化,以凸显其不同于其它建筑的特色之处,同时也是出于表现其区域标志性需要。
此外,综合楼室内大多为大空间分割,室内照明要求高效明朗,照度充分,而且夜间经常使用,因此通常不需要安装专门的内透光照明设备,可利用大量的窗户形成明亮的发光面来衬托建筑夜景,使景观独特,富有生气。这样室内照明资源既可得到充分利用,又可节省照明投资和运行费用,而且便于照明的设备维护管理。内光外透成为校园建筑夜景中最独特之处。
大多数校园建筑的外墙材料一般色调温和稳重,使用光色和谐明快,要表现建筑材料的特征和质感,必须掌握好用光方向和角度,才能形成适度明暗对比和良好的阴影。
校园环境通常亮度较低,从节能的角度考虑,立面亮度不宜过高,而且由于使用功能的特殊性,夜间经常使用,因此设计时可充分考虑室内功能照明的外透功能,灯具、光源的节能问题可按照通常的做法考虑。
3 实例分析
北京工业大学综合教学楼照明设计。
3.1 设计目标
突出区域的标志性,传达积极向上和科技性的景观意向,增添校园活跃因素,强化学校的景观轴线,体现优美浓郁的校园文化。
3.2 照明设计具体措施与手法
3.2.1 建筑分析
综合楼是北京工业大学具有标志性的综合教育建筑,建筑主体为14层,裙房为3层。
建筑主体较为雄伟,造型特征较为明显,具有较强的标识性。南立面从上至下由三部分组成。建筑顶部轻盈的钢构架在视觉上减轻了体量的沉重感,成为该建筑最具标识性的部分,形成周边区域较为醒目的天际轮廓线。中部为建筑物的主体部分,由中央大面积的玻璃窗和两侧相对较实的墙体组成,形成占据视觉面积较大的虚实对比效果。玻璃面与实墙面间的过渡处理非常自然,墙面凹入,横梁凸出,形成玻璃与实墙间的纵向过渡带。底部主入口上方宽大的钢结构雨蓬由五组钢构件斜拉而成。横向以玻璃墙面为主,墙面立柱部分同中部通过立面凸出的棕红色简化装饰柱头过渡。建筑总体色调为棕红色墙面和深灰色玻璃面,各部分结构分工明确,视觉冲击力较强。
北立面的形象特征与南立面大体一致,底层的裙楼共三层,东西立面以实墙为主,开窗为竖向长条窗。该立面总体以玻璃和柱廊为主,对称式构图,形成大面积的虚面。具有较统一特征的部位为裙楼四角楼梯间,统一的玻璃幕墙形成立面的装饰与变化。
3.2.2 照明设计
屋顶是建筑的视觉重点,照明主题为科技之星,星光闪耀。主要通过在构架交点处设置白色点光源,每个光源向三个方向投射,体现顶部钢构架的结构特征,中间四处点光源变为蓝色。南立面顶部开窗部分在基础泛光照明的基础上采用黄色点光源照明,玻璃幕的顶部为黄色点光源,同钢架点光源相协调;下部在凸出的竖向肋上采用黄色竖向带状光源与中部相联系。泛光照明是建筑顶部的亮点,点状序列光源体现了横向的发展趋势,带状序列光源体现了纵向的发展趋势。
中段玻璃幕与实墙间的过渡凹槽采用局部泛光照明,形成纵向光带,连接建筑上下两部分;凸出的横梁形成剪影景观效果,形成两列变化的光序列。配合夜晚室内有明有暗的内透光效果,形成大面积灰白色的景观背景。楼体四角安装红色航空警示灯,既在功能上起到航空警示作用,还意喻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美好未来。雨棚上方5个三角形钢架顶点采用5个黄色点光源照明,钢架被照亮后形成五个连续的三角形,象征着向上的冲击活力,丰富了中部略显单薄的立面部分。主要的两条光带处理是顶部黄色条状光序列纵向伸展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剪影效果也表现出学校发展节节高升的蓬勃态势,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精神文化。
建筑底部为建筑的近视点,以表现立柱纵向的延伸感为主,与顶部及中部形成较好的呼应。通过柱头顶部向上的泛光照明,结合室内内透光,表现出建筑底部的稳重感。柱头上的投光灯形成灯光序列,黄色暖光体现出校园的亲和性氛围。综合楼南立面的整体照明效果抽象形成一个工字造型,既暗喻出工业大学的语义,又体现出了结构的稳定、对称。
北立面照明总体与南立面比较一致,顶部中央的墙面因结构和材质的变化,变为实墙面,进行泛光照明,强化顶部视觉中心的地位,由于此立面朝向校园内,故中间墙体采用黄光照明,目的为表现出校园的特征色,同时和南立面的黄色点光源相呼应。
底层裙房四角玻璃楼梯间具有统一性,突出一种现代感,依据玻璃的特性采用蓝色带状照明,勾勒出玻璃幕水平边框,与建筑顶部钢架中央的蓝色点光源形成良好呼应,三组蓝色区域共同构成一个三角形图案,突出了整体的稳定感,充分表达出学校稳定、端庄的形态。裙房三层连廊内用白色光照亮连成一体,柱头用黄色LED围成光圈形成廊柱的装饰,强化水平光带,形成一道光桥。两侧楼梯间的照明处理可意喻学校的教学与科研两方面,通过光辉之桥相联系意喻学校教学、科研齐头并进,传达出校园的定位与特征。
通过上述整体及细部的光处理,充分表现了学校的特征与理念,进而通过光的表现,传达了校园特有的文化意象。
4 结束语
校园夜景照明是与校园环境及文化相结合的特定艺术表现形式。笔者认为校园建筑的夜景照明最为重要,通过对其进行光塑造,可传达出典型的校园文化信息,而对其处理的关键就是要紧扣校园文化,突出学院文脉,强调雅的表现形态与科技性,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校园这一特定的环境氛围。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