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丁照明网首页| 绿色| 检测认证| 古建筑| 道路| 酒店| 店铺| 建筑| 家居| 办公| 夜景| 娱乐| 工业| 博物馆| 体育| 公共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邦 > 正文

蔡祖泉:我国新光源研究第一开拓者

2009-07-20 作者:周梦遐 来源:复旦大学校刊2005年第629期 浏览量: 网友评论: 0

摘要: 1963年,以蔡祖泉为首的几位新光源研究者首次试制成功新闻摄影用的1200W管形卤钨灯,送到北京试用后,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首肯。中国新闻摄影记者扛着硕大的照明光源的情景从此一去不复返了,记者们脸上流露出扬眉吐气的自豪感。

  1963年,以蔡祖泉为首的几位新光源研究者首次试制成功新闻摄影用的1200W管形卤钨灯,送到北京试用后,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首肯。中国新闻摄影记者扛着硕大的照明光源的情景从此一去不复返了,记者们脸上流露出扬眉吐气的自豪感。

  现年80岁高龄的蔡祖泉教授,研究电光源已近40年。在我国电光源研究处于空白之时,他与几位助手克服科研上的重重关卡,研制成功众多新光源,填补了国内空白。在欢庆复旦建校百年之际,人们忘不了蔡祖泉我国新光源研究第一开拓者。

  1961年,蔡祖泉与同伴们开始研究电光源。从事这项研究要具备两项技术条件:一要了解并掌握金属与玻璃封接的技术,即如何将石英玻璃与金属有效地焊接在一起;二要具备真空设备技术,而这些正是蔡祖泉的专长。

  1963年,蔡祖泉和助手们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只高压汞灯,主要用于道路照明。经与上海亚明灯泡厂合作,1964年该灯就出现在繁华的南京路上。同年,1000瓦的卤钨灯又研制成功,主要用于农业打谷场照明,深受农民兄弟的欢迎。到1965年底,蔡祖泉和助手们接连研制出脉冲氙灯、氢弧灯、氪光谱灯、超高压强氙灯、充碘石英钨丝灯和超高压强汞灯,大大缩短了我国电光源研究水平与国际上的差距,有些新光源还获得了国家科委发明二等奖。此后,蔡祖泉和助手们乘胜前进,又研制成功大功率长弧氙灯,在上海人民广场点亮后人称人造小太阳。

  1968年以后,蔡祖泉与助手们开始接手651卫星项目:将25千瓦水冷电极短弧氙灯用作航天工业部大型空间环境模拟设备太阳模拟器的光源。这种灯当时国际上只有少数国家能生产。他们的研究成果在航天工业部511试验站使用,1980年获国防部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

  蔡祖泉既重视个人独立研发,又积极倡导集体合作。铟灯是金属卤化物灯的一种,具有体积小、亮度高、重量小的优点,但其发光体仅米粒大小,研制难度可想而知。蔡祖泉深知众人共同攻关的重要,组织大家一起克服困难。经反复调试探索,终于点亮了铟灯,其亮度和色度也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蔡祖泉不仅在电光源研究所内部倡导集体合作,在同领域的技术科研上也强调相互协作。制灯初期,外单位同行来参观学习,他和研究所的同伴们热情接待,将技术、资料、数据、图纸都毫无保留地公开,并将产品推向国企和民企。

  20世纪80年代,蔡祖泉的科研进入了新的发展期。他针对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需要,在成功研究新光源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工程化开发的研究,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取得了极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获国家科委推广二等奖。

  致力科研的同时,蔡祖泉也积极从事学术论文写作、硕士生培养和国际光源与照明学术交流工作,多次参加国际性科研会议和学术活动,了解电光源发展的最新动向,并及时将国际上的专业信息转至国内,指导我国光源照明的研发。

  1992年退休后,蔡祖泉仍关心节能灯的推广工作,还将影视照明气体放电灯短弧氙灯的制造技术推广到上海灯泡三厂。该产品荣获国家金奖,并出口国外。

  回顾几十年造灯历程,蔡祖泉欣慰地说:我国电光源的发展与复旦大学电光源研究所的成立有着密切关系。我们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办了光源专业,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我们将研制的新光源推向工厂,与他们一起开发新品种。可以说复旦电光源的发展为工厂取得更大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今天,我国电光源照明技术和产品已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凡本网注明“来源:阿拉丁照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阿拉丁照明网,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 收藏本文
最新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本周热点新闻

灯具欣赏

更多

工程案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