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丁照明网首页| 绿色| 检测认证| 古建筑| 道路| 酒店| 店铺| 建筑| 家居| 办公| 夜景| 娱乐| 工业| 博物馆| 体育| 公共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线 > 正文

林大为:城市景观空间的光与文化(组图)

2009-06-12 作者:陈美娇 来源:阿拉丁照明网 浏览量: 网友评论: 0

摘要: 2009年6月9日下午在广州琶洲馆B区C层二号会议厅,城市景观空间的光与文化研讨正式开始。这次研讨会由陈海燕女士主持,会议由台湾周为国际设计顾问有限公司主持设计师林大为先生主讲。

林大为:城市景观空间的光与文化(组图)

  2009年6月9日下午在广州琶洲馆B区C层二号会议厅,城市景观空间的光与文化研讨正式开始。这次研讨会由陈海燕女士主持,会议由台湾周为国际设计顾问有限公司主持设计师林大为先生主讲。

  演讲人:台湾周为国际设计顾问有限公司主持设计师林大为先生

  主持人: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照明所副所长陈海燕女士

林大为:城市景观空间的光与文化(组图)

  灯光技术应用提升了城市的亮度,但有些城市却在夜晚丢失了它的特性,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没有意识到灯光超越技术应用而具有更大的价值。灯光必须与文化相契合。

  林大为先生把他在照明设计领域的经验,及他在历史性建筑及城市空间中如何运用灯光去反映文化。通过有趣的设计过程,林先生发明了一个混合文化考量与公共需求的方法。

  美丽的家乡宜兰

  林大为先生首先带我们走了一趟他美丽的故乡宜兰,这是一个只拥有10万人口的小城镇,因为不是经济强市,没有很多的开发和建设,这里能够保持很好的环境和建筑,在这里你能感觉到环境与人的和谐。正是因为这里的和谐吸引了一些知名的建筑公司来这开发建设,我有幸参与了他们的几个项目中的灯光设计,对此我提出了一个光之细语的灯光设计主题。在这个城市规划的项目中,建筑师将原来比较密集的一些老房子拆掉了,并整合成为了一个公园,在光之细语的主题下,我又大胆的提出了一个回家的路上的主题。因为空间有限,我们在层次的处理上做了一些手法,让整个空间显得更加有回家的感觉。在一排房子的墙面上我们用黄色的光打上去看起来就像有人居住,吸引了人气。另外再往前走,我们用卤素灯打上看起来就显得比较浪漫。在一些树木的地方,我们制造了影子的效果。在一些旧的仓库那边,没有太多的灯光,在平时把灯打亮照的很斑驳。在道路照明上,我们采用的也是浪漫的方式,两边采用了芦苇灯,人们走过去好像灯具在跟你说话,这样可以很好的引导人们走向桥的河畔。

  这条桥叫庆河桥,很多城市在照明方面体现的很亮,但是宜兰则不一样,它讲究不眩光。在庆河桥两边都采用了较多的芦苇灯,金卤光源,桥的照明主要是通过芦苇灯的倒影打在桥体上进行照明,通过节能环保的意识,在车辆经过的时候,可以通过芦苇灯带大家细细的品味宜兰。

  信息电子城新竹

  大家都知道新竹市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有很多工厂和研究机构。这里有个很重要的大学时交通大学,它主要以工科为主,所以男女悬殊比较大,男的多女的少,而这个学校就请了我去做照明设计。学校希望打造一个光与诗的主题,它希望校园文化不仅从雕塑和建筑上体现,在夜间可以从灯光上来体现人文气息。于是我就派了人去实地考察了一下,而我们发现一个奇怪的问题,晚上不是没有光,而是因为没有人,人都去哪里了,不是在图书馆就是在篮球场,因为女生太少,夜间就少了很多浪漫的气氛,自然校园内的浪漫气氛也少了些许。因此我们对某些区域进行了改善,整个校园里面只有道路照明,没有建筑照明和景观照明,因此我们借助学校校庆的地方进行了一些改造,在校园雕塑的地方,我们通过周围的灯光扩散到雕塑上产生明暗对比效果。在林荫小道上,我们利用树和路的影子打造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意境,这刚好也与光与诗的主题相接近。

  此外,林大为先生对台北孔庙的儒家文化的渲染以及北港桥现代文化的灯光体现进行了讲解。我们都知道灯光注重的是技术,但在林先生看来,灯光可以超越技术应用而具有更大的价值,那就是灯光必须与文化相结合,所有的空间都能称之为文化,文化和灯光是可以互动的。

凡本网注明“来源:阿拉丁照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阿拉丁照明网,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 收藏本文
最新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本周热点新闻

灯具欣赏

更多

工程案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