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篾片火到节能灯 中国照明灯30年
摘要: 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家家户户的照明设备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一起回顾中国照明灯30年的演变。
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家家户户的照明设备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它的每一次变化,都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无限的欣喜和极大的方便。
原始的篾片火
我的家在上犹县的一个乡村,上世纪70年代初期,听母亲说当时家里的照明基本靠篾片和向日葵秆,少部分人家会用茶油灯。大多数农家到了晚上就把篾片插在土墙缝上,点上篾片火照明,当一根快燃尽时就换上另一根。日子久了,家里的墙缝上总可以看到一些未燃尽的篾头,旁边还有烟火熏烤的黑色痕迹。有的农家种了向日葵,收获以后就把秆子留下晒干,折成一截一截用来照明。还有一些稍为宽裕一点的农家,多种了一些油茶树,就可以用茶油点灯。不过这种日子没过多少年,家里就用上了煤油。
娇气的煤油灯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家里的照明灯由篾片火变成了煤油灯。当时的灯叫盏子,还没有灯罩,所以要带着去哪里就得用手捂着,以免被风吹灭。点这种灯,一不小心就会把灯碰倒,而且还不能大笑,否则很容易把它笑灭,这灯真是娇气。还好,后来加了灯罩,就是在煤油盏子的灯头周围加了个玻璃罩。这样被风吹灭的可能性小了,但灯就更娇气了,一不小心碰倒,薄薄的灯罩就会被摔得粉碎。这样的煤油灯在农家工作了好几年。
可靠的马灯
上世纪70年代末,由于盏子不耐用,遇上刮风下雨在室外根本无法使用,后来家里的照明灯就由煤油灯变成了马灯。这种灯是有提把、有玻璃罩子、罩外还有防护铁丝的一种煤油灯,比过去的小煤油灯先进得多,光线更亮了,使用更方便了,更省油了,烟也少了。最大的好处就是无论刮风下雨,提着它你都可以走家串户,绝对可靠。用这种灯照明,又延续了五六年。
长寿的白炽灯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老家通上了电,照明灯自然就变成了电灯。当时,全村人的心里都乐开了花。但是当时的电线杆是木头的,输送的电压不高,而农村人多、用电量大,因此配上25W的白炽灯只是一个小红球,照亮的面积不大,尽管这样还经常停电,所以煤油灯还得经常上阵。
过了一两年,村里人抬来了水泥电线杆,扛来了变压器。这样,电压有保证了,白炽灯才真正亮了起来,人们对白炽灯的喜爱之情也逐渐升温。越来越多的家务也就安排在晚上了,甚至可以在院子里装一盏灯,晚上收起早上晒的稻子。一块多钱一只的白炽灯,在电压正常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一到两年,便宜、长寿的白炽灯沿用至今。
明亮的日光灯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日光灯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这种灯虽然价格贵一点,但是光源非常柔和,让人感觉很是舒服,因此人们的客厅里常常会安装一支日光灯,而其他地方还可以见到白炽灯的身影。这种两灯并存的状态又持续了十几年。
先进的节能灯
如今,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能的时代,节能灯耗能低、亮度大、款式多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因而受到人们的青睐。在近几年的新农村建设、城市建设中,灯不仅仅充当照明的作用,还担任着美化环境、美化家庭的作用。七彩的灯光,不仅照亮了老百姓的生活,也照亮了人们的心田。
商场照明研讨会:专题热辣呈现 |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