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丁照明网首页| 绿色| 检测认证| 古建筑| 道路| 酒店| 店铺| 建筑| 家居| 办公| 夜景| 娱乐| 工业| 博物馆| 体育| 公共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分析 > 正文

台湾大陆投资新特点分析 经历4个阶段

2008-10-17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网 浏览量: 网友评论: 0

摘要: 我国台湾经济是典型的以出口导向为基础的开放型经济,对外投资与对外贸易是其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本文从台湾对外投资的历史出发,分析了台湾对大陆投资的演变历程、地位、新特点以及带给台湾经济的影响。

  一、台湾对外投资的演变过程

  台湾对外投资始于1959年对马来西亚的投资,自此以后,东南亚地区一直是台湾对外投资的主要地区。1987年以后,台湾对外投资主要是中小企业向东亚地区一些劳动力价格比较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出口工业生产基地的投资,以降低劳动成本,来弥补由于1987年新台币升值所导致的出口竞争能力下降的损失。故其投资的主要流向是东盟四国、中国大陆,以及进入90年代以后的越南。金融危机期间,台湾对外投资从东亚地区大量转向美洲(美国和中南美):美国和中南美在台湾对外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从1997年的22.1%增加到1998年的45.7%和1999年的39.9%;而东亚地区(中国大陆、香港、新加坡、泰国、越南)所占的同类比重则从1997年的67.1%下降到1998年的46.9%和1999年的39.8%。这是由于台湾的跨国经营企业,把中美地区的免税区作为其资本的汇集地和中转站,以及看好美国、中南美的投资前景。金融危机过后,在大陆巨大的市场、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丰富的自然资源等有利因素的吸引下,一些台商开始再一次转向大陆投资。

  据2007年的统计数据,在台湾的对外投资中,对中国大陆地区的投资达99.7亿美元,占总投资的60.6%。另外,台商的第二大投资区域--英属维尔京群岛的投资占总体投资额的10%。这部分投资实际上是,台商为了应对台湾政府为限制对大陆投资所提出的戒急用忍的政策,而采取的相应的对策,即首先对英属维尔京群岛进行投资,然后再从维尔京群岛转投到中国大陆地区,因此这部分投资亦被称之为对祖国大陆的迂回投资。

  二、台湾对大陆投资概况

  随着大陆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对台经贸政策不断开放以及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台商对大陆投资也随之经历了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我国台商对大陆投资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1979年,当时台湾当局实行三不政策,严禁两岸民间往来,台商投资大陆极少。因此这一阶段也可称为台商对大陆投资的试探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到1991年为台湾对大陆投资的第二阶段,此时台商的投资总额增加,单个项目规模逐步扩大,投资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投资区域集中在福建、广东,经营方式以两头在外的出口加工业为主。1991年,台湾当局宣布允许台商间接赴大陆投资,掀起了第三阶段的台商大陆投资热潮,然而事情并不是一帆风顺。1996年,李登辉为避免由于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过剩而出现岛内产业空洞化的现象,大力推行南向政策,企图对大陆投资热降温,外加1997年以后由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台商的投资规模在第三阶段的后半期有所回落。从产业结构上看,这一阶段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开始上升,投资区域从以珠江三角洲为主转向珠江、长江三角洲并重。2001年,由于迫于加入WTO和2000年以来的岛内经济严重不景气的压力,台湾当局采取所谓积极开放、有效管理的政策,对台商大陆投资的限制又有所放宽,引发台商对大陆投资的又一高潮,这一阶段台商掀起了以咨询产业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的大规模投资,单个项目投资规模扩大,投资区域进一步扩散。

  三、台湾大陆投资对台湾经济的影响

  (一)促进双方的贸易发展,提高台湾对大陆经济依存度,促进台湾的经济发展

  进驻大陆的台资企业,对于其生产所需原材料、零部件、设备等生产要素大多采取向台湾回购的形式。据统计,台商向大陆投资回购的原材料、电子零部件比例为50%~80%,而机器设备的回购率高达75%-90%。这一部分高额的回购构成了台湾向大陆的出口,又由于台湾在很大范围上限制对大陆地区的进口,因此台商对大陆投资为台湾贸易创造了巨额的贸易顺差。2007年1~12月,两岸间接贸易额达1244.8亿美元,比去年同比增长15.4%。其中,大陆对台出口为234.6亿美元,同比增长13.1%,大陆自台进口为1010.2亿美元,同比增长16.0%。自2002年以来,中国大陆已成为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台湾是大陆第七大贸易伙伴、第九大出口市场和第五大进口来源地。

  其次,台商对大陆投资的产业类型升级带动了两岸贸易的结构升级。台商对大陆投资初期主要在传统产业上,因此,当时的台湾对大陆的出口产品主要为纺织、电子、机械三项,分别占台湾出口总值的16.95%、15.8%、13.8%。90年代末,台商大陆投资产业发生变化,主要出口产品的比重随之变化,其中机械、电子产品出口比重两项合计达50%以上,而初期出口比例首位的纺织品却下降至10%以下。2004年以面板为主的台光电产品对大陆出口额为57.4亿美元,占台湾对大陆出口总额的12.8%,成为台湾对大陆出口的第二大类产品。

  台商对大陆投资给台湾本岛带来的巨大的贸易顺差,是以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主导的台湾经济成长的原动力。同时,台湾经济对大陆的依存性也越来越大。自台湾对大陆投资以来,台湾对两岸贸易、对大陆出口及自大陆进口的依存性逐年提高,2005年,分别达到20.04%、28.36%、11%。

  台湾对中国大陆贸易依存度的持续增加,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大陆在台湾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台湾经济对中国大陆市场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强。目前台湾的年经济增长率至少有2%要依靠与祖国大陆的来往,中国大陆市场对台湾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成为支撑台湾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

  (二)为台湾本岛创造就业量、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台湾人民收入

  随着台商对大陆投资的不断增加,台湾当局认为会影响岛内就业量,企图限制台商对大陆投资,但事实证明,台商对大陆投资非但没有减少台湾岛内的就业量,反而对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优化了就业结构。

  台商在大陆投资,给台湾带来了巨大的贸易顺差,已经成为台湾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促进了台湾的经济增长。这无疑对台湾老百姓就业起到了促进作用。据统计,2005年,台湾对大陆出口共创造135万个就业机会,减去1999年已经创造的54万个就业机会,6年来对大陆投资导致的出口增加,共增加了81万个就业机会。其中制造业就业量仍增加12.3万人,其余增加的就业量被电子信息等相关高科技产业所吸纳。在高科技行业、制造业继续增加就业量的同时,台湾的服务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容纳就业人数不断增加。据统计,台湾岛内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总体就业人员的比重逐年上升,2007年约上升为60%。可见台湾已经进入以服务业为主的后工业化时代。台商对大陆投资不仅对台湾岛内的就业量的增加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劳动者的收入。2002年台湾人均本地居民生产总值为470426(新台币元),2006年达535993(新台币元),工业及服务业月人均薪资从2002年的41667(新台币元)上升到2006年的44107(新台币元)。

  (三)带动台湾本岛产业结构升级

  台商向大陆投资的同时也促进了台湾本岛的产业结构升级。由于大陆的劳动力价格低廉,台湾本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转移到大陆,而留在台湾本岛的则主要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促进了台湾本岛的产业结构升级。同时,随着台商大陆投资的不断增加,台湾获得大额贸易顺差,取得了很高的收益,这为台湾本岛进行产业升级提供了丰富的资金,使岛内有丰富的资金专注于研发及生产资本投入较多、技术层次较高的产品,这种资金投入加速了台湾的产业升级。此外,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大陆地区的转移,释放出很多劳动力,尤其在传统的制造业,而这部分劳动力的大部分转移到服务业,使得台湾服务业大幅度扩张。

  80年代,台湾经济主要以食品、纺织等传统产业为主,占当时制造业的50%左右,1990年,这一比重下降到38.1%。随着台商对大陆投资的不断深入,台湾岛内传统产业的比重继续下降。2000年下降为21.1%,2004年,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进一步下降至13.95%。与此相对,由于食品、纺织等初级传统产业向内陆转移,给台湾本岛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及释放出充足的劳动力,这无疑给台湾本岛电子信息等高资本、高技术产业提供了新的空间。据台湾《产业技术白皮书》,台湾高科技产业生产总值由1986年的9608亿元增至1996年的25600亿元,占制造业产值的比重由27.4%上升为42.3%。台湾资策会MIC研究,2007年台湾资讯软件产业产值可达新台币2256亿元,较2006年成长7.0%,预估2010年产值可达2907亿元。从产业结构分析,2007年嵌入式软体占总产值3.3%,达74亿元,较2006年成长25.9%,预估2010年产值突破118亿元。在电脑软件部分,2007年产值达2128亿元,较2006年成长6.5%。此外第三产业也在台商大陆投资取得了大量的资金及释放出充足的劳动力的基础上,由1987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45%~50%,到1999年提高到64.2%,再到2005突破70%,已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

  (四)提升台湾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收益

  先进国家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对该国的企业而言,采取对外投资策略是确保该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美国、欧洲、日本的企业都是沿着这样的道路一路走来的,台湾企业当然也不例外。由于台湾经济的发展,岛内劳动力价格不断提升,土地等生产成本亦不断上升,使得许多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渐渐失去了比较优势,面临着破产的危机。这时台湾企业纷纷采取向大陆投资建厂的企业战略,摆脱了岛内劳动力、土地等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同时利用大陆地区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资料,又一次取得了比在本岛生产更大的比较优势,提升了台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延长了产品的生命周期。

  然而,大陆带给台商的不仅仅为廉价的生产要素,同时还带给台湾企业巨大的产品销售市场。大陆的市场潜力之巨大,是任何一家跨国公司都不能忽视的。台资企业在大陆投资设厂,一方面可以更直接地接触、了解到中国的市场和商业运作模式,在与国外同行竞争中占据先机;另一方面将部分在大陆生产的产品直接在本地销售,既减少了运输费用,又提高了运作效率。台商在大陆投资建厂有利于其率先抢占中国大陆市场并从中获得了巨额的收益。

  四、结论

  台湾对大陆投资自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经历了不同的四个增长阶段,增长态势显著。伴随着台商大陆投资的不断深化,投资的产业结构逐步升级、地域范围不断扩张。产业结构方面,台商大陆投资从原本以向食品、纺织品为主的传统产业投资为主,发展为至今的以向电子信息等高科技产业投资为主。地域选择方面,台商根据大陆的政策倾向、运输条件、产业配套设施、人力资本等因素,不断优化自身的投资区域发展战略。初期阶段从福建、广东等珠三角地区开始,90年代后半期投资区域从以珠江三角洲为主转向珠江、长江三角洲并重。2001年投资区域进一步扩散。在投资动机方面,2005年,随台湾客户赴大陆投资这一因素影响力上升,成为影响台商投资大陆的主要因素之一,表明了在下游厂商纷纷赴大陆投资后,进一步拉动中、上游业者前往大陆投资。

  台商大陆投资在宏观、微观层面都带给台湾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发展。在宏观层面,台商大陆投资促进了两岸贸易的往来,给台湾带来了巨额的贸易顺差--台湾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同时,为台湾创造了大量的就业量,提升了台湾的就业结构,增加了台湾老百姓的收入。在微观层面,通过台商对大陆投资,加速了台湾本岛的产业升级,提升了台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我们有理由继续对两岸投资关系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

凡本网注明“来源:阿拉丁照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阿拉丁照明网,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 收藏本文
最新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本周热点新闻

灯具欣赏

更多

工程案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