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丁照明网首页| 绿色| 检测认证| 古建筑| 道路| 酒店| 店铺| 建筑| 家居| 办公| 夜景| 娱乐| 工业| 博物馆| 体育| 公共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分析 > 正文

亚洲四地引领全球液晶地位短期难撼动

2008-09-12 作者:未知 来源:中国半导体照明网 浏览量: 网友评论: 0

摘要:  关注平板显示当然要关注亚洲,在这个44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由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共同打造的完整产业链,已成为影响全球平板显示产业发展的风向标。从以上四个地区目前平板显示发展的情况推断,全球平板显示产业已经呈现出液晶一家独大的格局。具体而言,为了扩大市场份额,液晶面板从相互间的激烈竞争时代走向了以共赢为目的的竞合时代。受此影响,液晶电视的市场份额也在迅速上升,大大挤压了等离子的生存空间。对于下一代技术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就目前投资规模来看,短期内还没有大规模生产的迹象。

  关注平板显示当然要关注亚洲,在这个44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由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共同打造的完整产业链,已成为影响全球平板显示产业发展的风向标。从以上四个地区目前平板显示发展的情况推断,全球平板显示产业已经呈现出液晶一家独大的格局。具体而言,为了扩大市场份额,液晶面板从相互间的激烈竞争时代走向了以共赢为目的的竞合时代。受此影响,液晶电视的市场份额也在迅速上升,大大挤压了等离子的生存空间。对于下一代技术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就目前投资规模来看,短期内还没有大规模生产的迹象。

  全球平板产值超1200亿美元

  作为消费电子产业的重要分支,平板显示产业这两年的发展正值高峰期。无论从面板厂投资角度,还是从终端市场的反馈来看,平板显示产业都呈现出稳定的发展态势。

  上游方面,目前全球平板显示的上游主要集中在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和大陆等地区。

  以液晶面板为例,在中国大陆,大尺寸液晶面板的成长较慢,大概占到全球6%的市场份额,但是很有潜力;中小尺寸液晶面板的占比达到5%,处于兴起阶段。日本大尺寸液晶面板拥有7%左右的市场份额,中小尺寸液晶面板的占比达到52%。韩国和中国台湾在大尺寸液晶面板方面引领全球,处于相互较量竞争的状态。

  在等离子面板方面,目前中国大陆等离子面板的建设正在进行中;日本只有一两家企业在持续投入,而其他企业则处于半放弃状态;韩国在等离子面板方面保持较大规模,但效益不好;中国台湾方面不涉足等离子面板的制造。

  在下一代重要显示技术OLED方面,中国大陆目前主要发展被动式OLED;日本一些企业放弃研发,一些企业则集中研发主动式OLED;韩国企业的研发也聚焦在主动式OLED方面,保持慢速增长;中国台湾企业除奇美外,几乎都没有涉足OLED产业。

  终端方面,目前平板电视在全球已经普及开来。在日本、欧美等市场,目前平板电视的普及率已经达到80%左右,而在一些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平板电视的普及率达到50%,即便在诸如印度、南美等这些经济实力相对落后的地区,平板电视的普及率也超过20%,而且这种向平板过渡的效应正在显现。

  DisplaySearch大中华区副总裁谢勤益表示,全球平板显示产业正快速成长,无论是上游面板厂,还是下游的整机厂商,目前平板显示产业的发展围绕产能、降低成本、简单设计、技术、改变画质、影响消费行为以及商业市场等焦点展开。

  谢勤益表示:“10年前,即1998年,全球平板显示产业的产值为110亿美元左右,到了2008年,全球平板显示产业的产值将达到1230亿美元。明年将达到1290亿美元。”

  亚洲成全球平板显示产业核心

  去年全球平板显示产业的市场规模超过1020亿美元,而据我国台湾地区工业技术研究院IEK研究指出,我国台湾2007平板显示产业产值达到403.79亿美元,高于韩国的345.1亿美元,以及日本的225.48亿美元,亚洲平板显示产业在全球的地位非同一般。

  从全球平板显示产业的发布情况来看,亚洲俨然成为核心,而充当亚洲这一核心的核心的,则是由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共同打造的完整产业链。

  据了解,2007年~2008年年初,面板厂商(尤其是日系平面电视厂商)加大了整合力度,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

  “全球平板显示产业已经从单纯竞争的时代进入到竞合时代。特别是面板过剩来临后,面板企业和整机企业为了共同的利益,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合作。”DisplaySearch研究总监陈弘睿和DisplaySearch韩国分析师KenPark分别针对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面板产业、韩国平板显示产业发展战略情况做出了详细研究后指出,共同打造产业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互投资:三星与索尼共同投资建立工厂以扩充7代线与8代线产能;韩国LG-飞利浦向我国台湾地区的瀚宇彩晶投资,用以交换液晶显示器面板的产能;日本的东芝、松下与日立三大公司共同出资成立合资公司,兴建6代线用以专门生产液晶电视面板;索尼投资到夏普的10代线,并取得34%的股权,借此分配10代线的三成产出。

  相互供应:韩国的三星集团向我国台湾地区的友达、奇美等购买面板;韩国的LG-飞利浦向日本的东芝供应液晶电视面板;我国台湾地区的友达、奇美向日本东芝供应液晶电视面板;东芝向夏普购买液晶电视面板。

  相互结盟:佳能、松下与日立结盟形成了一个液晶与OLED的技术合作体;夏普与先锋结盟,先锋将采用夏普的液晶电视面板,双方合作开发DVD以及数字家电等产品;东芝与夏普结盟,东芝将大量采用夏普面板,夏普采用东芝的影像处理半导体芯片;两大韩国面板厂商三星与LG-飞利浦结盟形成KDIA(韩国显示器产业联盟)。

  液晶渗透迫使等离子走向成熟

  在各种不同的平面显示器件的发展中,液晶无疑最为盛行。由于液晶显示器件的应用范围横跨计算机以及消费电子市场,包括1英寸到100英寸的市场,因此其产业规模在平面显示产业中最大。2007年其产业规模已经达到900亿美元,占所有平面显示器市场的九成。

  近年来,液晶在各尺寸的快速渗透是平板显示产业最大的特征。2007年是大尺寸(10英寸以上)液晶面板需求高峰期,与2006年相比实现了39%的高速增长。2007年液晶显示器面板出货量为1.77亿片,电视面板出货量为8600万片,笔记本电脑面板出货量为1.13亿片。

  DisplaySearch中国电视市场研究总监张兵表示,展望未来几年大尺寸液晶面板的发展前景,将有几个重要的里程碑:2008年液晶电视面板将首次超过1亿片;2009年~2010年,笔记本和液晶显示器面板的出货量将双双超过2亿片;随着笔记本电脑对台式电脑的快速取代,到2012年,笔记本电脑的出货量将超过显示器的出货量;到2013年,液晶电视面板的出货量也将达到2亿片。

  据DisplaySearch预测,液晶电视在多个尺寸上发展迅速。目前在10英寸-19英寸、20英寸-29英寸、30英寸-39英寸、40英寸-49英寸及50英寸-59英寸,液晶电视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51.2%、18.9%、92.1%、78.9%和19.1%,到了2012年,液晶电视市场占有率在以上5个尺寸段的占有率将分别达到68.4%、39.3%、97.9%、85.2%和53.2%。

  迫于液晶电视的压力,等离子电视面板的技术在2006年到2008年间快速成熟。

  记者了解到,虽然比不上液晶快速发展的势头,但等离子的总体销量却在有条不紊地提升。2007年,等离子电视整机的出货量同比增长22%,达到1100万台;今年将有望增长到1300万台;而到2012年将达到1800万台的规模。虽然按照DisplaySearch的预测,等离子阵营会在2011年失守50英寸-59英寸的市场,但量却在增长。

  OLED取代液晶为时尚早

  在过去几年中,OLED的发展特别引人注目。自去年索尼在全球市场上市OLED电视后,今年关于OLED的新闻不断。包括三星、索尼、松下在内的多家消费电子厂商纷纷发布了其在OLED领域3到5年的规划。今年早些时候,三星宣布成功研发厚度仅为 4.3毫米,相当于普通液晶面板厚度1/10的31英寸OLED超薄面板。三星SDI显示器事业部门副总Woo-JongLee表示,三星有望在2009年左右在电视机、笔记本电脑上使用OLED面板。受三星影响,索尼在三星宣布计划后不久,又对外界补充了索尼将在2009年或2010年启动中等尺寸OLED电视商用化生产的计划。随后,东芝计划发布30英寸OLED电视。日立和佳能表示拟共同发展应用于数码相机等产品的中小尺寸OLED面板事业。随后,松下透露了2012年左右将量产OLED电视的计划。

  虽然OLED被索尼、东芝、三星等日韩厂商应用到电视上,给了市场非常大的鼓舞。但是,目前OLED主要应用在手机和MP3上。

  目前谈论OLED取代LCD为时尚早,因为从投资规模来看,2007年液晶电视的收入达到900亿美元,而OLED的收入仅仅为4.9亿美元。从出货量来看,液晶电视达到17亿片,OLED仅为7400万片。而从投资趋势来看,液晶面板下一个投资热点是10代线,而OLED投资则集中在5代线。由此可见,OLED暂时还没有实力和液晶同台竞争。不过,他同时表示,到2015年,全球OLED产业的规模将达到50亿美元。

  DisplaySearch同时预测,在未来几年,由于电视尺寸大部分集中在大尺寸上,因此电视将成为OLED未来产值增长最主要的驱动力。目前OLED的主要应用市场与当前液晶应用市场完全重叠,而液晶通过长期发展,已经确立了在平面显示领域的主导地位。因此,OLED要取得长期的发展,一定要依托自身产品的特点拓展新的应用领域。(编辑:CBE)

凡本网注明“来源:阿拉丁照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阿拉丁照明网,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 收藏本文
最新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本周热点新闻

灯具欣赏

更多

工程案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