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篇:国外灯光艺术装置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 20 世纪 30 年代
社会背景:20世纪工业革命的开启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 覆地的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让人们的娱乐活动逐渐多样化, 审美观也出现了不同形式的变化。其中,把灯泡简单的闪烁 运用到艺术品上,这是最初期的灯光艺术装置。
作品特点:后工业社会风格
代表人物:拉兹洛·莫霍利 - 纳吉 ( 灯光艺术的奠基人 )
代表作品:《光 - 空间 - 调制器》
第二阶段 20 世纪 30 年代 20 世纪 60 年代
社会背景:这一时期艺术家们研究和试验各种光源对人的心理 影响,用心理空间来替代物理建筑空间。同时,艺术作品不再 局限于利用灯泡为媒介,开始运用机械控制的霓虹灯、荧光灯 等,并与影像科技紧密联系,让投影、录像等元素也进入了装 置艺术的创作中来。
作品特点:注重空间美感、动态艺术融汇科技手段
代表人物:马塞尔·杜尚、丹·弗莱文、罗伯特·劳申伯特、 基斯·索尼尔、海因茨·马克、罗伯特·欧文、詹姆士·特 勒尔
代表作品:《喷泉》、《光芭蕾》、《光能发动机》、《光之像》、 《光之栅栏》、《呼吸》、《Fold折叠》、《罗丹火山口》、 《Untitled (25NOR)》、《束缚》
第三阶段 20 世纪 70 年代
社会背景:这时期人权思想的崛起,艺术家们人文意识增强, 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作品出现强烈的环境、政治等倾向,装置 艺术范围越来越广阔,开始试验在作品中加入电影、电视和 录像等新的视觉艺术手段。
作品特点:主题千奇百怪、荒诞风格、数字化
代表人物:布鲁斯·瑙曼、罗伯特·莫里斯、索蕾达·塞维 娅、吉田克朗、路西安诺·法布罗
代表作品:《充满黄色灯光的钻石形房间》、《5个步操男人》、 《无题(圈与灯)》、《黄金的意大利装置》
第四阶段 20 世纪 80 年代
社会背景:20世纪80年代,灯光艺术装置开始利用电脑 控制的激光和卤素光,发光二级真空管等材料作为媒介; 8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了感应型的灯光技术,人们开始利用 计算机信息系统对灯进行控制,使得其对一定的环境和观众 的行为动作有互动和反馈,从而创造出互动型的光艺术。
作品特点:表达方法更丰富、题材更广泛
代表人物:罗贝、托若斯、白南准、加里·希尔、大卫·艾 尔兰德、丹·弗拉文、布里吉特·科万茨
代表作品:《录像走廊》、《突发的独载》、《包裹世界》、 《电视花园》、《启示录森林》、《纪念碑们》
第五阶段 20 世纪 90 年代
社会背景:这一时期人们的思想由人权思想转成人文思想,社会居 室趋于稳定,人类与环境、生态之间的关系被更多的人所关注, 反思自身成为了20世纪末装置艺术的主题。与此同时,90年代 装置艺术开始进入大学课程,形成了系统的教学理念,装置艺术 逐渐成为一门独立且成熟的艺术门类。
作品特点:系统化、媒体技术广泛使用、环保
代表人物:塞里斯·怀恩·埃文斯、柯妮丽娅·帕克、阿康奇、杰 特洛娃、翠西·艾敏
代表作品:《破译密码》、《冷暗物质——部件分解图》、《马可 中心展览厅的再改建》、《驯化金辽塔》、《我的心将永远追随你》
第六阶段 进入 21 世纪
社会背景:随着半导体照明及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 LED 的 数字空间与互动技术更加容易实现,更具优势。在数字技术的推 动下,光这一承载艺术与科技的元素成为设计师手中的法宝。
作品特点:开放性、兼容性强
代表人物:詹姆斯·特瑞尔、罗伯特·威尔逊、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安东尼·麦考尔、弗朗索瓦·莫尔莱、珍妮特·艾克曼、圭多·范·德·卫 夫
代表作品:《太阳神阿顿的统治》、《集会》、《床上的爱丽丝》、 《天气计划》、《灯光重燃》、《阵痛》、《π 霓虹灯般地哭泣》、 《1.8》、《第十四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