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丁照明网首页| 绿色| 检测认证| 古建筑| 道路| 酒店| 店铺| 建筑| 家居| 办公| 夜景| 娱乐| 工业| 博物馆| 体育| 公共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分析 > 正文

“复制”是条死胡同 技术创新才是LED王道

2014-05-15 作者: 来源:中国灯饰报 浏览量: 网友评论: 0

摘要: 各国品牌将中国商家视作高危群体,不允许拍照,甚至直接拒绝中国商家参观自家的摊位。“在国内抄抄就行了,别到国外去抄好不好?丢人丢到国外去了。”这折射出当前中国LED企业缺乏创新。

  专利技术太少、产品设计同质化、恶性竞争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被誉为照明新技术的风向标和LED照明行业发展趋势的法兰克福照明展已完美落幕。但此次展会结束后,火的并不是行业新技术,而是中国企业在展会上的“尴尬”——两家中国企业因被发现侵权而遭撤馆。各国品牌将中国商家视作高危群体,不允许拍照,甚至直接拒绝中国商家参观自家的摊位。“在国内抄抄就行了,别到国外去抄好不好?丢人丢到国外去了。”这折射出当前中国LED企业缺乏创新,有些甚至直接“拿来”别家的专利当成自己的技术,抄袭成风,专利规范更是沦为空谈,从而导致照明市场上专利技术太少、产品设计同质化、恶性竞争的普遍现象,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拿来主义”普遍

  照明行业被同质化竞争的阴影笼罩

  每两年一次的米兰展,分为照明及建筑技术展和能源技术展,入展门槛要求极高,它要求参展的产品具有突出的原创性和极强的艺术性,必须具有引领时尚潮流款式的特性,被称为艺术享受的顶级盛宴。但中国灯具企业在原创性方面做得极差,“拿来主义”被普遍使用。在2013年的米兰展上,中国多家企业因为达不到展会所要求的标准被拒绝参展,有资格参加展会的只有寥寥数家。

  “国内一年两季的政府性的广交会也一样,面对的是外贸,国内的观众进去参观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国内的抄袭风太厉害了,一不小心自己创新设计的产品就被别人给抄袭了。”麦格蓝照明营销总监孙日江表示道。

  现实生活中,各行各业都存在产品抄袭、同质化竞争。照明行业更甚,不仅仅是产品同质化,连品牌名也逃不过同质化,甚至不乏连LOGO字体都相似的。产品同质,技术同质,价格同质,渠道同质……照明行业被同质化竞争的阴影笼罩着。

  受利益催化驱动

  企业在创新边缘耍小聪明赚快钱

  对于产品同质化,孙日江认为,古镇照明产品同质化之所以如此严重是因为其配件市场很大,资源十分充足,在配件厂就能把所需的配件全部采集回来;而技术方面,现在很多灯都是属于“组装”的活,所以不存在什么技术门槛。市场需求也催动了同质化的时代来临。巨大的市场需求量,客观上刺激了入行从业人员,促进了照明行业公司的增加。从另一方面看,市场需求量巨大导致了目前消费者对量的需求胜过对质的要求。整个消费群体的消费观念还处于照明需求阶段,追求光的品质、灯光美感等要求的消费者还处于极少数。

  孙日江对记者说道,“其实很多企业并不是没有创新意识,不过他就是想搭搭车,赚点不费力的钱,或者摸点浑水鱼。再者,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去创新,任何创新性的技术研发都有一定的风险,有的方案投入较大但最后不一定成功,或者不一定被市场广泛接受。

  行业中产品抄袭、同质化严重最大的驱动根源是利益。中山市琪朗灯饰有限公司每年投入1400多万元人民币进行产品创新和研发,2011年该公司“天鹅头”造型系列灯饰在英国获得大奖。随后,“天鹅头”灯引来不少抄袭者,一时之间各种山寨“天鹅头”充斥市场。因此,在很多灯饰卖场及门市都可看到一张提示:同行请勿进入或是请勿拍照。这一现象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商家害怕自家产品被抄袭,最后反而被冒牌的假灯具以低价来赢取销量。江门市迪司利光电照明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嘉仕表示,中国市场如此乱,灯饰山寨货在市场上比比皆是,原创产品少之又少,最大的问题是企业家的思想,许多人并没有想过把自己的企业做强做大、做长久,只求短暂的利润,更顾不上创新和专利保护、维权了。很多企业家普遍没有耐性,导致市场出现无序竞争、价格战,形成低利润的恶性循环。

123
凡本网注明“来源:阿拉丁照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阿拉丁照明网,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 收藏本文
最新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本周热点新闻

灯具欣赏

更多

工程案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