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丁照明网首页| 绿色| 检测认证| 古建筑| 道路| 酒店| 店铺| 建筑| 家居| 办公| 夜景| 娱乐| 工业| 博物馆| 体育| 公共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动态 > 正文

专家:雷击属第三大气象灾害不可轻视

2007-06-27 作者:admin 来源:科学时报 浏览量: 网友评论: 0

摘要: 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出现雷击带来的灾害,专家指出雷击属第三大气象灾害不可轻视。

关注:雷电灾害

  新闻回放:夏天到了,雷电活动的高发期也随之到来

  5月23日,重庆开县一学校遭雷击,造成7名学生死亡,40多人受伤。同日,该市梁平县又有两人在户外田野行走时遭雷击死亡。

  6月4日,广东省罗定市一林场工棚发生雷击事件,造成5人死亡3人受伤。

  6月11日,福建省气象局宣布,今年1至5月该省重大雷电灾害造成9人死亡,13人受伤。

  [专家 郄秀书: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大气电学与雷电物理研究,现任国际大气电学委员会委员、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中国气象学会大气物理委员会副主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科学时报》:这段时间雷击事件报道不断,给人感觉我国的雷击灾害相当频繁,是这样的吗?

  郄秀书:相关的报道比较多,首先说明现在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畅通,对灾害的统计工作比过去更规范、更准确了。另一方面,雷电灾害也的确是一种比较严重的气象灾害,国家气象局的统计表明,我国每年将近1000人遭雷击死亡,雷击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近10亿元;雷电灾害已成为危害程度仅次于暴雨洪涝、气象地质灾害的第三大气象灾害。

  当然,这个统计可能还不完全。比如在农村很多地方,“被雷劈”还被迷信地认为是“遭报应”了,发生了也没人愿意说。

  《科学时报》:一般说来,被雷击中是小概率事件,没想到其“排名”这么靠前。

  郄秀书:这个排名是仅就气象灾害而言的。虽然说雷电直接击中某个固定目标的概率比较小,但在我国,雷电灾害发生范围非常广。东南地区,包括海南、广东、福建等这些沿海地区,甚至贵州、云南、重庆、四川等都是雷电高发区;很多山区也是多发区;即使是一些雷电活动低发区域,也分布有一些高发点,如东北和西北地区的部分山区和林区等。就全球而言,每秒钟要发生雷电100次左右,虽然每一次雷击事件都是小概率事件,但是由于分布范围广,因此从全国或全球的角度讲可能就变成了一种高概率事件,所以雷电也被称为一种高影响天气事件。

  雷电灾害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意义上的直击雷灾害。如雷电击中森林、油库等造成火灾;击中建筑物造成损坏;击中人、动物造成伤亡等。另外一种是间接的雷击灾害。

  随着科技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电子设备和电子器件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而这些电子设备和器件一般对电磁干扰都是比较敏感的,由于雷电发生时会产生很强的电磁辐射,如果超过了它们的耐受能力,就会使其损坏,造成电子系统瘫痪。在电子时代,间接雷击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相对人员伤亡来说,可能新闻报道对间接雷击伤害关注得还少一些。

  《科学时报》:今年的雷击灾害是不是比往年同期更多,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吗?

  郄秀书:雷电是一种非常迅速的天气事件,它的发生与强烈的对流密切相关,与温度、湿度、气溶胶等的影响都有关系。气候变暖对雷电活动肯定有影响,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雷电活动的频率和强度,这正是目前国际上比较热门的研究课题。从初步的研究结果看,雷电活动应该是增多了。但我们还不能下定论,因为对雷电真正比较科学的探测是最近短短二三十年的事。全球大范围的雷电探测是随着卫星技术的进步以后,在上个世纪90年代才开展起来的。现在的研究结果还需更长时间序列的资料来进一步证实。

  《科学时报》:雷击造成的伤亡和损失,天灾的成分更多,还是人祸的成分更多?

  郄秀书:雷电之所以被称为一种天气灾害,说明雷电灾害的发生首先肯定是天灾。但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减少雷击伤害,不过按照我们目前对雷电的认知和科学水平,要想彻底防治雷击灾害,达到百分之百的安全,还为时过早。

  《科学时报》:有报道说我国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主要发生在农村地区,那么我们生活在城市里、生活在有避雷针的现代建筑物里,是否可以高枕无忧?

  郄秀书:农村人员伤亡是比较多。农村的开阔场所比较多,农民在露天活动的时间也比较多,避雷相对困难。我们需要多向公众,尤其是农村居民普及防雷知识。躲是比较可行的办法,打雷下雨时,尽量不要到开阔、暴露的户外去,尽量不要让自己过高于周围的环境,不要到大树、高塔下避雷等等,房屋不要建在山顶或地势太高的地方、尽量不要太孤立等,这些都是减少遭雷击可能的好方法。另外,在多雷区,建筑物上安装避雷针还是必要的,其实,在建筑物上装一个传统的避雷针并不昂贵。

  要指出的是,在有避雷针的建筑物里,也不能百分之百安全,因为避雷针实际上是一个引雷针,它把雷电引向自身,从而保护周围物体免遭雷击。但由于雷电的随机性比较大,避雷针实际上也不能百分之百保护它应该保护范围内的物体。这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雷电的规律,你不希望雷电打在这里,它可能偏偏会打在那里。所以,有雷电活动时,即使在有避雷针的建筑物里,也要尽量避免使用电器,不要离墙面、窗户太近。

  《科学时报》:雷击事件可以预测吗?国外有进行雷电预报的国家吗?

  郄秀书:目前对于雷电的准确预报应该说还处在探索阶段。我们可以根据一些天气情况,粗略预测某一个地区是否会有雷电发生,至于实现对雷击事件的多少、发生强度、具体落区等指标的预报,这是我们的理想,要走的路可能还很长,还有待于随着探测手段和科学的进步,对雷电机理的认识的进一步提高。

  实际上,美国和法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作雷电预报了,预报的准确性也在不断进步。应该说美国和法国先进的雷电探测技术以及在雷电研究中的应用为雷电预报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在我国,2005年随着气象局的业务体制改革,雷电预报已经在气象局逐步开展,但具体的业务预报还没有真正开始。当然,这个工作的难度也很大。目前我们的研究能力有限,探测手段、研究经费等还远远不如发达国家。特别是在山区,雷暴的发生都是非常局地的过程。而在山区,我们的观测网点还非常稀少。没有初始条件,很难作出准确的预测。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国家应该加大对雷电研究的投入,尤其是对不同地区的雷电进行研究,这样才能对不同地区实行一些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科学时报》:我国的雷电灾害是不是比发达国家严重?

  郄秀书:不能这么说。其实,国外雷击事件也不少。经济越是发达的国家,雷电带来的间接损失会越大。比如美国,雷电曾经击中航天飞行器,这个损失一下子就是上亿美元。可以说,历史上最惨重的损失都发生在美国。我国最严重的雷击事件有1987年青岛的黄岛油库大火、1992年国家气象局大楼雷击事件、2002年大兴安岭雷击森林火灾等。另外,广州这些经济发达地区每年都有很多雷击事件。

  《科学时报》:你是做人工引雷的,这项工作将来有望成为防雷的手段之一吗?

  郄秀书:人工引雷技术是上世纪60年代由美国科学家在海上首先成功的。现在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有5个。我国是第三个实现了人工引雷技术的国家,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做了,目前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的支持下,大气所和寒旱所合作正在山东继续开展这一实验,希望能对强对流天气中的雷电放电机理和强度有深入的了解。

  做人工引雷,首先要有起电的云——雷暴云。我们向雷暴云发射一种专门的小火箭。这种小火箭的尾部拖着一段比较长的金属导线,相当于把一个比较长的导体引入到空气当中,增加大气对地放电的概率。而什么时候发射火箭,要靠科学的判别和经验。

  人工引雷的目的最早用于雷电研究。过去,人们很难对雷电进行直接测量,因为不知道它会打到什么地方。人工引雷把雷引到特定地点,可以集中现代化设备对雷电进行直接观测、研究。

  人工引雷技术的实现,也使得人类控制雷电、利用雷电的梦想部分变成了现实。比如可以用它对雷电防护设备和技术进行效果检验。现在的检验都是在实验室进行的,但实验室又怎能模拟出自然雷的巨大能量和大风、大雨等恶劣的环境条件呢?又比如,雷电带来一个强大的电磁场突变,可能造成物种基因突变,可以为育种实验创造条件。而且,强烈的闪电能把通道中的大气电离,产生氮化物,雷多的地方地里氮肥多。我们在北京延庆做人工引雷时,附近地里的双棒玉米就特别多。另外,人工引雷人为改变了雷暴云中的电条件,也会对微物理过程和动力过程产生影响,在我们做人工引雷实验的地区,冰雹的发生被一定程度上抑制了。

  至于人工引雷是否能作为防雷的手段,我想这个愿望是好的,也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雷电产生影响,但雷暴的能量非常强大,不可能指望通过一个雷来非常明显地减少雷电,或把它的整个能量都释放掉。


凡本网注明“来源:阿拉丁照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阿拉丁照明网,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 收藏本文
最新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本周热点新闻

灯具欣赏

更多

工程案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