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丁照明网首页| 绿色| 检测认证| 古建筑| 道路| 酒店| 店铺| 建筑| 家居| 办公| 夜景| 娱乐| 工业| 博物馆| 体育| 公共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7月刊 NO.48 > 正文

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馆照明设计案例详解

2015-10-10 作者: 来源:《阿拉丁·设计》 浏览量: 网友评论: 0

摘要: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馆设计团队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大型新媒体艺术装置的方式来展现“希望的田野”。在约500平方米的土地上,陈列了3万余根人工“麦秆”,每个“麦秆”的顶端安装有程控LED发光的“麦穗”,通过高低错落和疏密分割,一根根“麦穗”成为了立体的像素,构成了成片的“田野”,也构成了巨大的动态影像,将中国馆与建筑空间贯穿融合为一体。

  项目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馆


  地点:意大利米兰


  项目功能:展览、餐饮、影厅、装置、纪念品销售、接待、会议、办公等


  基地面积:4590 m2


  建筑规模(面积):3500 平方米


  设计/建筑成时间:2013-2015


  业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


  组织者:2015米兰世博会组委会


  项目总负责:苏丹


  项目总监:张月、杜异


  建筑设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 Studio Link-Arc(纽约)


  主持建筑师: 陆轶辰


  项目建筑师: 蔡沁文,Kenneth Namkung


  建筑设计团队:Alban Denic, 黄敬璁, 范抒宁, Hyunjoo Lee, Dongyul Kim, Mario Bastianelli, IviDiamantopoulou,ZachGrzybowski, Elvira Hoxha, AymarMari?o-Maza, Yoko Fujita,邓一泓,胡辰


  执行建筑师(LDI):F&M Ingegneria


  室内设计:汪建松


  景观设计:崔笑声 关键(清尚)


  照明设计:杜异 刘晓希


  展示设计:周艳阳


  室外产品提供商:杭州罗莱迪思照明系统有限公司


  室内产品提供商:深圳市极成光电有限公司


  “远处蔚蓝天空下,


  涌动着金色的麦浪;


  ......”


  参加米兰世博会,直奔中国馆,只远远的一眼,耳边即响起这浪漫而朴实的旋律。


  2014年2月27日上午,中国参展意大利2015年米兰世界博览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宣告中国将首次以自建馆的形式在境外世博会中亮相。


  世界博览会是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博览盛会,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意大利2015年米兰世界博览会(EXPO 2015),是第42届世界博览会,以 “滋养地球,为生命加油”为主题,这也是世博会史上首次以食物为主题。


  历经2年多的设计与施工,2015年5月1日米兰世博会开幕,中国馆便以“金色的麦浪”这一形象,深深的印入每位游者的脑海、以及心中。


  拾阶而下探麦田


  中国馆场地是一块南北向纵深的基地,游客由场地南侧的田野景观缓缓拾阶而下,“浸”入一望无垠的“麦田”景观,那是中国馆前区约1000平米的室外园林景观,是中国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所构成广义的“田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馆设计团队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大型新媒体艺术装置的方式来展现“希望的田野”。在约500平方米的土地上,陈列了3万余根人工“麦秆”,每个“麦秆”的顶端安装有程控LED发光的“麦穗”,通过高低错落和疏密分割,一根根“麦穗”成为了立体的像素,构成了成片的“田野”,也构成了巨大的动态影像,将中国馆与建筑空间贯穿融合为一体。


  在这片“田野”中,有取材于北京先农坛祭坛形制的舞台,以满足主题日活动要求;有具有国家象征意义的故宫红墙作为舞台背景,并结合LED屏向世人传递中国农业文明的信息;将主通道勾勒成江河的形态,引导参观者去探究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江河”的两岸,是生机勃勃的农田;穿插在农田中的疏散通道,似北京胡同,象征中国的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


  下沉式的广场作为中国馆的主入口,夜间灯光需要兼具广场道路照明、景观、引导为一体,既要满足高等级的防水要求,又要保持白天的隐蔽性,因此对灯具的尺寸、照度、色温、均匀性均有严苛的选择条件。室外的台阶较长,形成的光带要求有连续性,灯具结合端不能形成阴影。步入室内的台阶,则要求灯光有一定的装饰性。在综合比较了多家照明公司的产品后,设计师选用了杭州罗莱迪思的线性灯。灯具端面采用H型设计,发光面近乎无缝对接,保证光带的连续性;同时采用乳白色PC灯罩,有效防止炫光的同时,兼具美观性。由于灯具采用宽角度截光设计,使得整个台阶边界到照明中心面达到较高的均匀度。


  “天、地、人、和”大粮仓


  中国馆的建筑设计理念来源于对本届世博和中国馆主题的理解和思考,在保留展会建筑 “标志性”要求的同时,进一步探讨如何在哲学和精神层面概括表达中国文化。


  中国馆以“天、地、人”为设计原点,凝练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农业文明与民族希望。建筑方案采用“场域设计”的概念,打破四平八稳的设计套路,创造出更为开放、更具活力的空间,以空间的起伏弯曲影响穿行其间的参观者的感受。



  室内与室外空间相互贯通,通过建筑的屋顶、地面和空间,将“天、地、人”的概念融入其中。


  最后落成的中国馆占地4500多平方米,设计为中国传统的抬梁式建筑,主体色彩为浅木色。


  中国馆屋面从下而上有三层,简称“三明治”:主结构由胶合木(钢木)组成,主结构上盖着PVC防水层,并由遮阳竹板支撑,最上层是由竹条拼接的遮阳表皮。


  由于展会跨越春、夏、秋三季,考虑到节能环保、施工便利的需求,中国馆的屋面要轻盈,内部空间跨度又要大,所以屋顶采用了以胶合木为主材的结构。


  竹编材料覆盖屋顶,是为了对应米兰的日照轨迹,选择不同透光率的竹编面材,可以将自然采光引入室内,既满足照明需求,又降低能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屋顶采用拓朴方法,既是亮点,也是难点,夜间需特殊配光方式,保证每个位置光色均匀,同时要避免溢光。罗莱迪思的RXT160/190投光灯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难题。15*60不对称拉伸配光,避免逸散光同时又彰显出了建筑外檐的整体叠行层次艺术感。同时,光线透过竹编表皮漫射进室内,在PVC防水层上散布下斑驳投影,颇具艺术浪漫气息。


  通体浅木色材质,建筑体自然也就多了几分中式的稳重与温和。华灯初上,这种气场并未随夜幕的降临而退减,反倒增添了光影的层次。R90高显色指数的LED光源,采用3000K的暖调光色,场馆仿佛沉在麦田里随风飞舞的金色浪花。


  消融的界限


  由中国馆东南角不知不觉地进入到建筑内部,主影厅的屋顶高挑深邃,隐喻粮仓的空间意境,而层层看台仿似梯田的阡陌纵横。观众入席后,灯光变暗,屋顶的动态影像表现出节气的风云变换,并将光芒逐渐引导致舞台区,一副中国特色的田园画卷徐徐展开。


  闲坐在首层半开放式餐饮区,远眺前方,一望无际的麦田闪耀在地中海的灿烂阳光中。它既是室内又是室外、既是建筑又是景观,轻松随意、却能带来丰富而浪漫的感受。


  此时,室内与室外、建筑与景观的界限已经消融,建筑、景观、展项已融合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而本项目中,最主要的照明设计创新点就是把建筑主体的景观照明和室内的功能照明相结合,采用内透光为主的建筑照明方式,配合洗亮建筑檐口的投光灯,来突出建筑屋顶的竹编材质,表现建筑的整体形态;通过对灯具安装位置和投射角度的设计与计算,使得建筑内部的主体梁架结构能够被完美的展现;通过顶部PVC防水膜的对光线的反射,为该建筑的主展厅提供了适合的基础功能照明,并有效的减少了眩光的产生,从而实现了建筑主体的景观照明与建筑主展厅的基础功能照明的完美结合。


  “......


  当微风带着收获的味道,


  吹向我脸庞;


  ......”


  这是风吹麦浪的香气,是米兰2015世博会中国馆的味道。


凡本网注明“来源:阿拉丁照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阿拉丁照明网,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 收藏本文
最新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本周热点新闻

灯具欣赏

更多

工程案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