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

LED路灯色温的思考与选择

上传人:深圳市灯光环境管理中心 吴春海

上传时间: 2010-04-23

浏览次数: 2004

  摘要:LED路灯大规模推广在即,色温(光色)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通过分析色温的生理和心理属性,并结合白光推广案例,探讨色温与亮(照)度、舒适感的关系。在深圳LED路灯测试有关数据的基础上,探讨契合目前LED路灯技术水平的色温区间。

  从照明角度看待LED路灯,主要有光效、配光、光衰、色温(光色)等四大问题。近年来,LED路灯技术日新月异,光学性能提高很快。从我们近期组织的LED路灯测试结果来看,27款LED路灯中已有6款的整灯光效超过70Lm/W,最高达81.5Lm/W;配光水平大为提高,照度均匀度相比高压钠灯已有优势;光衰问题明显改善,相比其它光源并不逊色。

  在此背景下,色温问题开始浮出水面,成为近期业界关注的焦点。的确,路灯是夜晚的“调光师”,其色温决定城市夜空的“底色”,与市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LED路灯色温问题在规模应用前亟待解决,否则可能成为推广的巨大障碍。

  本文通过分析色温的生理和心理属性,并结合白光推广案例,探讨色温与亮(照)度、舒适感的关系。在深圳LED路灯测试有关数据的基础上,探讨契合目前LED路灯技术水平的色温区间。

  思考一:LED路灯色温研究侧重生理性还是心理性?

  作为新光源,LED路灯不可避免地与现有主流照明,特别是高压钠灯反复比较,色温正是主要的比较点。LED路灯支持者认为,高色温白光用于道路照明有中间视觉效应,可视性好,感觉比低色温黄光更明亮;高压钠灯支持者则认为,黄光透雾性好,感觉温暖,比白光更受市民欢迎。以上说法,自有其逻辑和理由,各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过,仅把不同色温的优缺点罗列比较,并不能找出LED路灯在色温方面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对解决问题于事无补,无助LED路灯的推广应用。

  因此,本文提出从属性角度研究色温,即生理性和心理性。毫无疑问,色温兼具生理和心理两种属性,某些指标甚至密不可分。例如,光的透雾性影响驾驶者的辨识能力和反应速度,属于生理性;同时,透雾性能差使驾驶者感觉朦胧,精神高度紧张,属于心理性。从研究角度看,我们有必要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分类,找出LED路灯色温在规模推广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表一可看到,生理性研究主要包括可视度、辨识能力等内容,需要科学家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去获取;心理性研究主要包括舒适感、满意度等指标,需要足够样本的情景调查和问卷调查。生理性研究基于专业判断,其话语权掌握科学家手里,由于LED路灯可用于道路照明已是业界共识,所以不会成为规模推广的障碍。而心理性研究则不同,其结果取决于广大市民的主观感受,由于LED路灯将会改变城市夜空的既有“底色”,市民的接受程度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在规模推广前,心理性研究比生理性研究更紧迫。

  表一:色温的属性

  

色温(光色)

生理性

心理性

研究内容

可视度、辨识能力、刹车时间、反应时间、中间视觉效应、目标错失率、透雾性等

舒适感、满意度、偏爱度、安全感、滞留时间等

研究方法

以定量为主,侧重研究

以定性为主,侧重情境调查、问卷调查

实验设备

数量较多,精度要求较高

数量较少,精度要求较低

样本数量

人数较少,有些为特定群体

人数较多,一般随机选择

评价指标

客观标准

主观接受程度

| 收藏本文
最新评论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