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

半导体照明可进行动感设计实现人性化照明

上传人:何洵美

上传时间: 2010-06-30

浏览次数: 66

  半导体照明可以通过深度调光和改变色温实现动感照明,真正满足人体在不同时期的感光需求,使人们在室内也能感受到自然光的效果,实现真正的人性化照明。5月25日在两岸LED照明产业和座谈交流会议上,复旦大学教授周太明先生分别从发展速度、光效和节能、人性化的设计以及环保的角度做了半导体照明与传统照明的对比的报告,全方位展示了半导体照明的优势。其中半导体照明在人性化设计方面的优势受到了大家的高度关注。

  人性关怀:生物效应成为评价照明质量的重要参数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于如何来评价照明质量的好坏的认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过去,我们只关心照度、亮度,他们的均匀度,色温,显色指数以及LPD等等。现在,发现这样来评判照明质量的好坏是远远不够的。在考虑到照明的非视觉效应,即生物效应之后,我们必须对这种评价方法加以修正和补充,要将一些新的参数加到原来仅与视觉有关的参数上去。其中,特别要包括:在正确的时刻,并以正确的时间跨度,将照度和色温正确地配合起来,作用于工作者,使其兴奋或放松。而且,这里的照度是指在工作者眼睛处的照度,而不是像通常那样指水平照度。

  视网膜上的三种感光细胞:锥状和杆状感光细胞,分别在明视觉和暗视觉时起作用,而神经结细胞与视觉并无关系,它直接连接到下丘脑的松果体,亦即人体的“生物钟”上,从而影响人的生理功能。这三种感光细胞对于不同波长的敏感度是不同的。

  神经结感光细胞影响着人体的生物功能。清晨,周围的光环境处于高色温的状态,蓝色光的成分比较丰富,刺激着视网膜上的神经结细胞,使我们体内皮质醇的浓度增高,并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这样,一早起来,我们的身体就充满了活力,精力充沛地开始一天的工作。到黄昏时,周围的光环境逐渐变为低色温的状态,蓝色光的成分很少,使体内皮质醇的分泌减少,褪黑色素的浓度增高,因而我们渐渐感到疲劳,需要休息和睡眠。天然光就是这样通过视网膜上的神经结细胞来控制我们体内的生物钟,使我们的生理活动适应昼夜和四季的节奏变化。

  半导体照明的动态化:在室内感受天然光

  现在我们的人工照明一般都是静态的,与天然采光相比,缺少了活力。由于在天然光的照射下,人感到更为舒适,因而采用天然光的商场人气更旺,采用天然光的学校学生的成绩更好。显然在进行照明规划时,我们要尽量使用天然采光(这也是节能的需要!)。然而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办法能将天然光带进室内呢?动感照明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所谓动感照明就是照明的强弱和色温的高低都可以进行智能控制的照明。清晨时,照明系统提供高色温和高照度的照明,清新的冷色光使走进办公室的人精神十足地开始一天的工作;午餐时,降低的照度和暖色光有助于人们放松一下,短暂的休息可以使我们的身体再充电;午饭后人们通常会感到困倦,这时照度又升高,且改为冷白色,以避免午饭后打盹;在下班前,转变为稍冷的白光,以使人们在回家的路上保持警觉,而对那些要工作得较迟的人,暖白色的光则产生一种愉快的家庭似的气氛。

  实现动感照明指日可待

  原来,飞利浦公司是将色温为2700k的暖色光和色温为6500k的冷色光进行混合。通过分别调解这两种光输出,从而实现照度和色温的变化。这两种灯都是高显色性的T5荧光灯,对所有颜色的显色指数均大于80。

  实际上,采用LED照明可以更容易实现动感照明,而且效果会更好。

  英国的PhotonStar LED公司推出了一款非常有特色的LED灯具,在ARC2009展览会上展出。该LED灯具不仅兼有高光效,高显色和长寿命的优点,更为出色的是能在暖白光和冷色光之间自由变换。它的光效大于80lm/w,寿命5万小时。该灯的色温能在2500-10000k之间进行调节,而且显色指数都维持在90以上,在2700k时CRI高达96。

  可以预见,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下降,半导体照明将实现动感照明,使我们在室内感受到天然光的效果,真正实现照明的人性化。

| 收藏本文
最新评论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