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

荧光灯的发展进程及技术分析

上传人:admin

上传时间: 2007-02-08

浏览次数: 70

序言:如果说灯具生产只是体现一种工艺的话,那么光源研发体现的则是一项科技成果。中国的灯具制造在全世界颇有名气,但中国的光源技术与世界水平相比则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光源种类繁多,但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光源则是荧光灯
中国的荧光灯生产企业不少,但真正了解荧光灯的发展进程和技术的专业性人才却非常稀少。为了使更多业内人士了解荧光灯的有关专业知识,复旦大学电光源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大华,愿通过本站将其多年总结出来的经验逐一与大家分享……
节能细管径荧光灯的出现
节能细管径荧光灯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荧光灯的玻璃管外径为38mm(T12),光效约60lm/W,显色指数为70。随着荧光灯研究的深入,发现通过适当提高管壁温度,具有较高光效的灯管直径可以相应缩小,这就使正柱区产生的253.7nm的光子到达管壁的距离缩短,光子与其他原子的碰撞的机率降低,自吸收损失也减少。这样制成的管径为26mm荧光灯(T8),光效可以提高,制造和运输成本也能降低。但这时必须使用能承受较强紫外线辐射的优质卤磷酸钙荧光粉,或三基色荧光粉,管径减小后可使光效提高10%。若进一步配用40~60kHZ频率的电子镇流器,它的光效可比配用50HZ频率的电感镇流器再提高10%,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改进型T8荧光灯
近几年来,又出现管径更细的φ16mm(T5)和φ11mm(T3)的节能细管径荧光灯,这时它们的最佳管壁温度更高,发光效率可达到104lm/W,这种荧光灯必须配备优质电子镇流器工作。表1列出典型的不同管径的直管型荧光灯的主要技术参数。

紧凑型荧光灯(CFL)的进展
为了便于装饰和美化,对细管径荧光灯通过采用接桥和弯管等工艺,使灯管的尺寸紧凑,制成保持高光效的紧凑型荧光灯,特别是配有电子镇流器的一体化型荧光灯,选用白炽灯螺口灯头(E27),现已在许多领域取代了白炽灯。
早年紧凑型荧光灯为H、U和II型,并逐步发展为双H,双U和双II型,近年又开发出3U、3II、4U、4II和螺旋型,功率做到18W以上,用以取代100W以上的白炽灯。同时也已出现了85W和125W大功率紧凑型荧光灯产品。这类灯所配用的电子镇流器已从分列元件,发展到使用贴片,甚至集成电路,功率因素达到0.98,谐波失真总量小于10%,灯的寿命提高到10000小时,并有调光型产品。
2001年全世界紧凑型荧光灯的总产量已超过8亿支,其中75%产于我国。典型的紧凑型荧光灯的主要技术参数见表2所列。

冷阴极超细管径荧光灯的诞生
随着背光照明在办公用笔记本电脑、等离子体显示器和家用电器(如电视机、数码相机、摄像机等)中的应用与日俱增,高亮度的冷阴极超细管径荧光灯应运而生。这类灯的管径为1.8~3.0mm,普遍采用三基色荧光粉,通常采用Ni、Ta、Zr等金属作为冷阴极,在高的启动电压下形成辉光放电使灯管工作,其工作参数如表3所示。

无极荧光灯的发展
随着电子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实用型无极荧光灯发展很快,国际上现有产品:荷兰QL型——功率有55W和85W两种,光效约68lm/W,寿命60000小时,工作频率2.65MHZ;美国Genura型——功率23W,光效48lm/W,寿命10000小时,工作频率2.65MHZ;日本ever-Light型——功率9W和27W,光效41lm/W,寿命40000小时,工作频率15.56MHZ;还有德国Endura型——功率有100W和150W,光效80lm/W,寿命60000小时,工作频率250kHZ。

总体而言,近年来中国的
荧光灯技术飞速发展,但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我们科研工作者和电光源行业从业人员还任重道远。
| 收藏本文
最新评论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