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最新发布:我国人工智能国家标准已达30项,另有84项正在推进;同时,15项人形机器人国标也正加紧研制。一套贯穿基础技术至行业应用的智能标准体系正在形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筑基铺路。
在近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市场监管总局透露,现行AI国家标准已覆盖基础软硬件、关键技术、行业应用及安全治理等核心板块。尤其在2025年,标准建设步入“快车道”,多模态大模型、智能体、具身智能及钢铁、电力等领域AI应用共发布10项新国标、立项48项,切实推动技术走出实验室、走进生产线。
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标准已成为国产AI生态的“粘合剂”。例如“AI服务器性能测试方法”“异构加速器统一接口”等标准,通过统一算力测评维度与软硬件接口规范,解决了过去不同厂商设备兼容性差、性能评估难的问题,为国产AI芯片、服务器、算法框架搭建了协同发展的“通用语言”,真正夯实了国产AI生态的根基。
在全球AI治理领域,我国也正从“参与者”向“引领者”转变。由中国牵头立项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风险处理指南》国际标准,目前已进入关键推进阶段,这标志着我国在生成式AI安全治理领域的“中国方案”,正逐步转化为全球认可的“世界语言”,为全球AI产业规范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不仅是人工智能,我国机器人产业的标准体系也在持续完善。自2021年全国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以来,我国已发布机器人领域国家标准126项,41项标准正在研制中,覆盖工业、服务、人形、教育等多个细分领域,构建起“基础通用、零部件、整机、系统集成、行业应用”五位一体的标准框架。
当前,随着人形机器人技术进入商业化落地关键期,我国正重点推进人形机器人标准研制工作。据发布会透露,15项人形机器人国家标准已处于加速研制阶段,后续还将聚焦人形机器人安全、驱动技术、数据利用等核心环节开展攻关。这些标准的出台,将有效解决人形机器人研发过程中“技术路径不统一、安全边界不清晰、数据应用不规范”等问题,为产业发展划定“安全线”、明确“技术靶”。
标准体系是产业成熟的基石,更是技术创新与规模应用的“基础轨道”。随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不断融合与突破,我国正以标准引领产业有序发展,从AI到人形机器人,多维度为智能时代注入“中国确定性”。未来,伴随更多前沿标准的实施,中国智造将在规范与创新中加速迈向全球引领。
想知道更多数智内容?一起关注阿拉丁数智头条🔽

凡本网注明“来源:阿拉丁照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阿拉丁照明网,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对转载有任何异议,请联络本网站,我们将及时予以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