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8日,位于广州市海珠区芳园路99号的腾讯广州总部大楼已经正式搬迁启用,此前在同年7月,该大楼已顺利通过广州市海珠区住房和建设局的竣工联合验收,为投入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启用当天的乔迁仪式充满仪式感,舞狮表演热闹开场,定制纪念蛋糕与专属小礼品传递着“乔迁大吉”的喜悦,现场各种搬迁纪念标识,也为这座新地标留下了重要的时间印记。
图源海珠发布
从2012年入驻TIT创意园,到2023年新增铭丰广场办公点,此次搬迁不仅是腾讯在广州办公空间的升级,更是其深耕粤港澳大湾区、布局数字经济的战略落地——这座总建筑面积17.4万平方米、建筑高度达207米的摩天楼,可承载超过5000名员工,核心聚焦微信生态业务,将成为腾讯在华南区域的战略核心办公枢纽。
这座大楼的核心设计理念是“垂直城市”,由普利兹克奖得主、法国著名建筑师让·努维尔操刀设计,打破了传统超高层建筑“封闭容器”的局限,致力于打造“办公-生活-生态”一体化的立体聚落。其最引人瞩目的设计亮点,是外立面设置的四道单边大跨度悬挑平台,这一结构不仅是国内超高层直挑结构的首例,在国际上也极为罕见。为保障结构稳定与安全,大楼采用“双成束筒超高层悬挑平台自平衡体系”,搭配TMD阻尼器应对结构变形与风力振动,相关技术已获“国际先进水平”认证。
更具人文温度的是,大楼坚持“开放共享”的空间理念,负一层的智慧市集(融合岭南文化元素)与艺术长廊、首层的艺术展示空间、二层的观景平台(可俯瞰珠江)均全天候向市民开放,定期举办文化展览与市民活动,模糊了办公空间与城市公共生活的边界,真正成为服务城市的“城市客厅”。
腾讯广州总部大楼并非孤立的地标,而是深度融入琶洲片区发展脉络的重要一环。它地处海珠区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核心区,与珠江新城、广州国际金融城隔江相望,共同构成广州中心城区的“黄金三角洲”,助力广州数字经济形成“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
在片区内部,它与唯品会、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的总部大楼形成“办公集群”,进一步强化了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的产业浓度,吸引数字产业人才与资源加速集聚。
尤为关键的是,大楼旁已完工的琶洲西区滨江立体人行交通工程,以“碧水云桥”为设计理念,契合广州“云山珠水”的城市格局,500米长的空中平台由4276个钢构件拼装而成,不仅实现了腾讯大楼与有轨电车站点、水巴码头、珠江岸线的无缝衔接,未来还将与琶洲西区19个地块的二层连廊系统深度融合,形成覆盖全片区的“空中漫步道”——既缓解了人车混行的交通压力,又打造了“通勤+赏景+休闲”的复合场景,让“空中花园”式的出行体验成为现实。
此外,腾讯广州总部大楼在可持续发展与智能建造上同样亮点十足。大楼已获得LEED金级认证,从能源到水资源管理均践行“双碳”理念:数万块定制光伏玻璃幕墙年发电量相当于150户家庭的年用电量,智能温控玻璃可根据日照强度自动调节透光率;楼顶与平台的雨水收集系统年收集量能灌满8个标准泳池,经处理后用于灌溉与冲厕;高空平台引入本土植物构建“空中绿廊”,立体绿化面积达数千平方米,有效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在建造与运维层面,大楼应用BIM+二维码技术实现施工数据可追溯,自研AI智慧能源管理平台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现设备预测性维护,让“绿色”与“智能”贯穿建筑全生命周期。
图源:南方+
夜幕降临后,大楼二层观景平台与“碧水云桥”的灯光交相辉映,模拟“云涛起伏”的光影效果与珠江夜景融为一体,负一层艺术长廊与二层平台的夜间开放,更让这里成为市民夜游赏景的新打卡点。
腾讯广州总部大楼的启用,对广州城市未来发展的影响深远且多维。
在建筑范式上,它颠覆了传统摩天楼“单一功能”的定位,以“垂直城市”理念与悬挑结构创新,为超高层建筑提供了“美学+功能+生态”融合的新样本,推动行业从“功能容器”向“生态共同体”转型;在数字经济领域,它作为琶洲片区的核心枢纽,进一步巩固了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中的“引擎地位”,助力形成更具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在城市公共空间升级上,它以“开放共享”的姿态打破企业建筑与城市的边界,为办公密集区如何平衡产业发展与公共服务提供了可参考的样本;而其规模化应用的光伏、雨水循环、垂直绿化等技术,也为超大城市核心区的低碳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助力广州建设“绿色低碳示范城市”。
这座矗立在珠江畔的新地标,不仅是腾讯深耕华南的见证,更将成为广州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