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根据国际照明委员会(CIE)的安排,CIE副主席、中国照明学会特邀副理事长郝洛西教授近期接受知名杂志《LED专业评论》(LpR)的专访,分享了她从学术研究者到全球照明教育领导者的心路历程。专访原文刊载于《LpR》杂志2025年第107期,以下转发该专访的中文版。
国际照明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照明学会特邀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长聘教授
首先,我们很感兴趣了解您的职业发展路径,以及您最终是如何成为CIE(国际照明委员会)副主席的?
我是2001年进入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工作。同济大学历史悠久, 1907年由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中德两国政府支持下创办。在德国著名照明公司ERCO和欧司朗的支持下,我创建了建筑光环境实验室。我主要承担的本科生课程是建筑物理光环境、照明设计、日光与建筑、光与颜色的科学与艺术、建筑学毕业设计等课程,也承担了2门研究生课程,建筑与城市光环境、视觉功效与照明设计。在教学过程中, CIE出版物无疑是专业的技术参考指南,特别是对不擅长理性思维和照明计量方法和理论的建筑学专业师生,这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们照明科学知识基础薄弱的问题。中国照明学会是唯一代表中国参加CIE的国家会员,目前我是中国照明学会特邀副理事长,并担任外事工作委员会主任,我有幸结识了几任CIE主席,如美国的Jack Xia、荷兰的Wout van Bommel、南非的Franz Hengstberger博士,还有来自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建筑学院的Warren Julian先生,他曾经担任CIE副主席(技术),他们都曾经多次来访中国,与中国照明学会保持频繁的互动,他们也都曾经在复旦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等中国知名高校担任讲席教授,推动中国与CIE其他成员国的国际学术交流,提携中国青年学者步入国际照明专业领域。当然,我也通过CIE这个平台,接触到世界各国优秀的学者,开拓了自己的学术视野。
您认为对于当今照明领域的学生和专业人士来说,最重要的技能或知识领域是什么?
具体而言,不同的职业方向应具备的能力如下:
·光与照明研究人员:需具备光学与照明知识、文献综述能力、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能力、技术转化能力,具有科研伦理意识,以及高水平的写作和创新能力。
·产品设计与研发人员:需具备光学设计、工业造型与结构设计、电路设计、材料应用、测试验证及创新能力,熟练掌握相关软件,关注行业动态,具备项目管理能力。
您能分享一下对照明教育未来发展的愿景吗?
除了学习照明领域的专业科学知识,照明教育应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学生需要了解研究成果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特别是在LED SPD(光谱功率分布)技术、智能灯光控制技术等领域。这将有助于学生理解如何开发既满足人眼视觉、视觉功效,又具有健康效应的产品,也有助于半导体上游的产品研发,从源头就植入创新基因。随着脑机接口(BCI)和可穿戴设备技术的发展,照明教育也需要将这些新兴技术应用于研究中,注重数据获取和分析的方法。学生将学习如何利用光与大脑的相互作用,开发新的照明控制方法,所以照明从业者应当全面认识该领域的科学知识,以满足尽可能多的应用场景。照明教育的未来将是一个多学科、技术驱动和应用导向的领域,它将不断适应和整合新兴技术,以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人才。
您如何看待CIE在塑造未来中的角色?
总之,CIE在照明教育中的作用将超越传统学术支持,成为全球照明教育生态的构建者。
作为CIE(国际照明委员会)的副主席,您在培养下一代照明专业人员时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机遇是什么?
CIE这个国际学术组织,对于正在读书的学生,他们应该不是特别熟悉,特别是对于我所在的建筑系的大学生。但是我经常会跟他们提及两位重要的人物。第一位是托马斯爱迪生,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电光源之父,1928在美国纽约举行的第7届CIE大会前,专门安排了一系列技术访问,爱迪生就在其实验室接待了CIE的来访者。第二位是美国宇航员Dr. Harrison Schmitt,2003年在美国圣地亚哥举行的第25届CIE大会,他被邀请做大会主旨报告,正是他在1972年12月在阿波罗17号飞船上拍摄了4万5千公里之外的地球照片。如何让大家认识CIE,学会利用CIE的学术资源,关注CIE的学术动态,特别是技术委员会TC正在开展的一些专题讨论,是我常常思考的工作方向,当然这也是我作为CIE 教育副主席和管理委员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
近年来,对照明教育项目的需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CIE是如何适应这些变化的?
新技术的涌现对照明教育项目的知识体系更新是显而易见的。如半导体照明技术与传统光源相比较,无论理论知识、照明设计、技术应用,都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近年来,物联网、AI等技术的出现,加之非视觉健康照明的理论研究,不断扩充知识的内容和边界。CIE各种技术活动是通过目前的6个分部展开,涵盖了视觉与颜色、光辐射测量、室内光环境、交通与外部照明、光生物及光化学、影像技术。CIE在主席Jennifer Veitch的主持下,聚焦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制定了研究战略(2023-2027),重点支持实现17项中的12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这些都是当下最热点也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CIE出版物如标准、指南、共识,开展的主题研讨、出版物宣讲培训等活动,帮助教育者将照明领域最新的知识和最新理念带入课堂。毫无疑问,CIE的成果产出是照明教育的重要来源和支撑。
在如此技术性和专业性的领域中,您认为哪些方法最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让他们积极参与?
我们也尝试通过虚拟现实模拟极端照明场景如深海照明、航天器舱内照明,突破物理限制,激发探索欲。对于研究生的学习,结合生物节律研究讲解人因照明,探讨智慧照明系统的预测算法,拓宽技术视野。解读CIE技术出版物,培养学术思维能力,也是我们一直坚持的环节。通过将枯燥硬核的技术解构为可感知的模块,有效突破专业壁垒,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持续的正向反馈。
最近照明技术的哪些进展最让您感到兴奋?为什么?
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说,光与照明一方面提供视看舒适和交通安全方面的功能性照明,也可利用光与色彩对空间进行氛围的艺术渲染。如今我们利用光照,促进人类健康福祉,这是超越照明的一个令人欣喜的开拓!
您认为照明技术如何能为解决全球性挑战(如能源效率或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关于这个问题,我尝试回答一下。照明技术的革新与优化在应对能源效率和气候变化挑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第一,我们常常提到的LED革命,LED灯具的能效高,寿命长,显著减少电力消耗和更换频率。第二,通过传感器、定时器和光感技术,智能照明系统可根据环境光线、人流量自动调整亮度或关闭,减少无效照明。第三,物联网(IoT)整合照明与其他能源系统,实现建筑整体能效提升。第四就是可再生能源,如离网太阳能照明,减少化石燃料依赖。高效LED与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结合,推动清洁能源转型。
在创新速度如此之快的背景下,您认为CIE在帮助专业人士和机构跟上照明领域的新发展方面可以发挥什么作用?
CIE是光与照明研究领域最具权威的国际学术组织,CIE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照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比如照明相关标准和指南的制定,持续不断完善新型光源的标定和测量方法。CIE 的核心研究是通过其学术研究论坛进行的。之后,技术委员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编写出版物,提供教育资源和专业培训,帮助照明设计师、工程师、研究人员和其他专业人士更新他们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研讨会、会议和在线课程等形式,传播照明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步。CIE与国际科学理事会ISC共同关注全球范围内的科学、社会问题,共同推动科学成为全球公共产品。CIE也与WHO就全人类的健康福祉开展广泛合作,共同聚焦光生物辐射安全、视觉健康照明、非视觉效应研究和健康照明标准化等问题。
人因照明(Human-Centric Lighting)是一个日益热门的话题,您认为教育项目需要如何调整以适应这一趋势?
1)建立开发跨领域的全球教育合作网络,汇集来自不同学科和背景的教育者,帮助学习者构建多维度、系统的知识架构,帮助他们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人因照明的复杂机理,使他们对人因照明的探索和应用,有更坚实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2)提供多元化的教育与知识传播途径,除了传统的讲座和出版物外,还包括网络研讨会、在线课程等途径,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指导,让学习者有机会接触到人因照明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实践案例,促进人因照明理论和知识的广泛传播,推动人因照明走出实验室与现实结合。
3)开发专门的综合照明培训课程,通过这样的举措,培养专业性人才,为综合照明科学领域的发展不断注入活力。
4)借助人工智能(AI)工具,探索人因照明教育的无限可能性,例如,开发互动学习解决方案、构建专业领域的大语言模型、搭建人因照明教育智能体等。这些创新举措将使教育资源能够跨越语言、地域和学科基础的限制,惠及更广泛的从业者和爱好者。
CIE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作为副主席,您在促进跨国合作方面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针对健康照明、光污染等主题,发起全球教育培训活动,包括在线课程、工作坊和学术交流,鼓励各国代表和专家分享成果和最佳实践,促进全球合作和共同研究。针对人种差异和光污染的地区差异问题,发起和推动跨国研究,鼓励不同国家的专家团队共同工作,解决照明领域的共性问题。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如数据库和出版物,使各国专家能够访问和利用最新的照明研究成果。
在制定照明教育的国际标准时,您遇到了哪些挑战?又是如何克服这些挑战的?
各个国家和地区有独立的照明认证体系,比如欧洲的、中国的、美国的,都是各自进行培训和考试,获得照明从业资格,互相不通用。我们注意到欧洲照明专家协会(ELEA)制定了全欧洲统一的照明(室内和室外)教育标准,通过考试后,即可在 ELEA 注册成为室内和/或室外照明领域的欧洲照明专家 (ELE)。目前我们也在构想建立CIE认证的照明设计和职业资格,实现全球范围的共享和互相认可。这无疑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或许只是处于设想阶段。
您能否解释一下CIE的教育计划如何促进全球对照明标准的统一理解和应用?
每当CIE发布了一个新标准时,CIE会鼓励编制这个标准的TC制作介绍视频,放在CIE官网上面,供读者浏览。也会挑选一些重要的出版物,进行全球培训。我本人曾协助中国照明学会组织了CIE S026在中国的线上研讨会。CIE也会每年投票选取一本出版物,分发给会员国,供大家免费浏览。考虑到非英语母语国家的使用需求,各个国家可以参照CIE出版物的翻译政策,自行翻译CIE出版物,与英文版同步销售。
您能否分享一个在您职业生涯中塑造了您对照明教育看法的决定性时刻或项目?
从那时起,我便带领团队开启对不同空间健康照明的研究工作,包括医院、养老空间、极地、教室、办公室等人居空间的循证研究和示范应用,获得了国家基金的支持和科技部、教育部奖项。在应用中发现问题,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循证研究,利用光照来改善不同人群的睡眠节律、情绪和认知能力,成为近年来我们的工作模式。当然我也受邀在各种会议论坛讲解光照的视觉-生理-心理的多维健康效应,介绍我们的创新成果,并向公众宣讲光与健康的相关知识,旨在充分发挥光照的疗愈作用,为人们的健康和福祉贡献一份力量。
您认为担任CIE副主席这一角色最值得的方面是什么?
作为CIE主管教育的副主席,我的工作才刚刚开始。VPE是在CIE组织架构中一个全新的角色和职位。我在上一个任期,是负责出版事务。在CIE每四年的大会中以及TC的工作组中,你可以看到很多高校老师,他们在带学生的过程中,也希望通过CIE找到对老师自身及学生成长有帮助的活动和项目,这也是CIE希望关注到的部分。在前任主席Peter Blattner和现任主席Jennifer Veitch的支持与鼓励下,现在我已经和SPE的委员们开始着手策划教育方面的工作。另外,大家也都非常渴望在CIE的平台上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合作,这也是我们策划建立CIE全球教育社区的初衷。能够加入到CIE的管理团队,构建全球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促进跨文化教育合作,为全球的师生提供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见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工作者携手共进,这不仅是一份职业使命,更是一份值得骄傲的事业追求。
作为处于照明教育前沿的人,您个人如何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中保持更新和获取灵感?
这个问题问的太好了!在我心目中教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是把知识通过教育的方式传授给学生。面对知识爆炸和人工智能(AI)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全新挑战,构建个人的知识图谱和养成持续学习的习惯,这是作为教师的基本素质,特别是照明技术的发展如此之快。我经常告诫自己,知识更新就像我们每天吃饭喝水一样自然。通过查阅文献、看新闻、搜索最新设计案例、参加学术会议、与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交流等途径,不断更新知识库,了解照明、光学、建筑、设计、人工智能、医学等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保持开放和创新的心态,勇于尝试照明和设计新的方法和技术。在工程实践项目中,满足不同人群和场所的光照需求,激发新的思考。最近几年我一直在尝试医工交叉的跨界合作和交流,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在一起,甚至已经不局限在照明领域。
在未来几年中,您希望作为CIE副主席实现哪些目标?是否有您特别热衷的具体目标或里程碑?
SPE已经着手发布调查问卷,征集专家学者和在校学生对CIE开展教育活动的建议。
重点希望了解在CIE平台上开展的活动和项目;在职业教育方面,如何利用 CIE 资源开展继续教育、培训和职业认证;根据 CIE 研究战略(CIE Research Strategy 2023-2027),对今后的工作提出设想和建议。
我们的口号是,从学习到引领:与CIE共成长!
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或其他新兴技术对照明教育和标准的影响?
人工智能为照明教学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比如AI驱动的虚拟仿真平台、远程实验平台。人工智能能够促进教育模式的个性化与互动性,这个对于所有学科都是适用的。传统照明标准是静态指标,所有人遵照一个指标。人工智能推动照明标准向动态化自适应发展,因为每个应用场景都是多目标而不是单目标,场景中个体的眼睛、视觉特性和认知能力也是不一样的。
您能给刚进入照明领域的学生一条建议吗?
对即将步入照明领域的年轻人,我的忠告是夯实基础知识,关注前沿技术,建立跨学科思维,强化终身学习,理解光如何影响人的感知、情绪与健康,成为专业技能优异的从业人员。
基于您在建筑领域的专业经验以及对照明空间和设计的关注,您对人因照明和健康照明有何见解?
人因照明(Human-Centric Lighting, HCL)和健康照明(Healthy Lighting)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前沿方向。近年来我个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疗愈及主动式光健康干预”。尝试医工交叉和循证实验,主要是应对环境应激的智能健康光照技术研究。特别是针对极昼极夜、视觉剥夺的南极科考队员、病患、高龄老人、产妇、儿童,开展了南极疗愈舱、医院、居家、学校等不同场景和人群的疗愈光照及智能人因健康支持系统研究。另外一项重要的工作是系统性对光污染及宜居性进行量化研究,提出生态健康城市照明的标准参数和指标限值,为规范更新和管控导则制定,提供科学支撑。基于我近二十年的研究、设计和工程实践,出版了一本专著《光与健康》。总体说来,在建筑设计中,良好的人因照明设计可以提升空间的使用效率和工作绩效,增强人的舒适度和幸福感,对人的视觉、睡眠和情绪等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但需要针对不同年龄人群、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光气候差异、不同疾病的人群,根据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需求,形成适宜的光照强度、光谱和光照分布等参数组合,进行精细化的光照场景设计,满足其身心健康需求。但目前的挑战是光照历史的计量问题、可穿戴设备的量测研发、生物效应的量化、实验伦理等等。涉及到人因健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的照明设计可能不再仅由设计师主导,而是需要医生、生物学家、数据科学家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
以上专访原文链接:https://www.led-professional.com/lpr-magazine
Interview with Prof. Dr. Hao Luoxi, VPE at CIE
Luger Siegfried, Luger Research e.U. © 2024, Confidential Publication: LED professional Review (LpR), Jan/Feb 2025, Issue#107
供稿:中国照明学会外事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