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第14期“阿拉丁微谈”开播。
“阿拉丁微谈”由阿拉丁新媒体、新闻中心、杂志联合开办,针对行业热点话题,组织业内具代表性人物,进行微信群讨论交流。
主题:
为什么总拿中国照明产品与“德国制造”相比较?
微谈阵列(排名不分先后)
王璀玮 上海建旭灯光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设计总监
刘丙君 山东星宇方泰照明电器有限公司 市场部经理
刘 黎 深圳市柏晟科技电器有限公司 总经理
孟庆云 深圳市赛立鸿照明有限公司 总经理
邓启爱 深圳两岸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经理
黄兆武 厦门光莆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研发经理
冉 佳 聚优光电 产品经理
主持人
A君 |阿拉丁新媒体 台柱
Topic one
德国企业要求苛刻令人发指?
A君
您有跟德国企业打过交道的经历吗?分享下。
邓启爱
现在我们公司有一个德国客户,两年前开始合作。提出要求及前端设计就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而且对于参数细节要求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整体来感觉就是德国企业对于细节和方案是比较苛求的,但不太能听得进去中国企业的一些建议。
刘黎
目前应该是欧司朗在国内的业务转型阶段,我有个同学就在欧司朗,他们完全跟不上国内市场节奏,不过质量确实好。
王璀玮
从我个人而言,我设计的案例很少用进口的,我希望我们民族产品胜过进口的。
黄兆武
我们为上海的一家德国企业开发过一种警示灯,开发周期很长。不是因为产品难要求高,而是他们的实验认证周期长。而且还要报备给他们德国的研发总部确认,有很多小细节他们国内的工程师明明有能力确定但又不敢确定。总结就是:严谨细腻,职务等级汇报明细。有时候给人的感觉明显就是不相信中国的技术,只是图中国的价格便宜。
孟庆云
在2009年左右,我们和德国一家灯具零售商做过几笔生意,德国客人在认证上要求有CE或者TUV认证。或许客户对LED理解不深,或者客户对认证过于信任,客户对于产品品质理解并不深刻。对于认证的理解,国内和国外并不相同,而且差异很大。国内的理解是市场,而国外是品质的象征。
Topic two
德国制造VS中国制造 无可比性?
孟庆云
在照明产品上,德国本地产品在品质上要好于国产,但是相当一部分德国产品在国内生产,质量要求略高于国内品质,但产品与德国自产相差一截。差别主要是在产品的物料和装配工艺上。同样的设计国内产品和国外差别较大。国内并不是美化德国制造,而是绝大部分德国设计和制造的确好于国内。如果说葫芦和瓢的话,德国产品是葫芦,国内产品是瓢。国内产品目前绝大多数没有涉及核心技术,大多数是型,没有达到意的地步。
刘丙君
德国的东西好是建立在上百年工业技术人才的沉淀上,论创新的话我感觉还是动力不够,日本远超德国,没拼劲。国内的基础学科研究人员太少,现在国人太浮躁了,技术创新上需要很大的资金长期投入,一般的企业是不会这样做的,坚持不下来。而且研发技术人才也很少,即使有也会选择到外资企业工作,因为外资企业的研发设备和团队更胜一筹。
依照现在的形势,中国制造要想在技术上超越我感觉,任重道远。不如换个思路直接收购外资公司,直接购买技术专利突破专利壁垒更容易走出去。当然,我相信收购或者并购地方政府都会予以大力支持的,这一年来国内并购欧洲公司不少,也验证了这一点。
所以,我认为技术上中国造厚积薄发,商业模式上集中突破,这样中国制造才能更快走出去,才能有机会超越德国造。超越,换个途径实现。对于我们这群干实业的人来说:必须要坚持技术创新和人才储备,不管是德国造还是美国造,迟早要超越,把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因为实业,国之根本。
刘黎
德国企业的优势值得学习,不过太难学习,百年老店不是那么容易做到。
王璀玮
在未来10年赶上德国可能性不大,不如另辟蹊径超越。说实在的,国内产品和德国的有较大差距,我们可以通过设计方案来弥补这个差距。我们要赶超德国质量,今天的制造业,我不抱希望。对于如何在灯光亮化水平上赶超国外,我谈几点心得,供大家分享。
我们接的案例,甲方都要求新奇特,但钱额很受控制,尤其是在当下,所以我们就不可能选用昂贵的进口产品。如何在方案中把国内产品的效果做到超越进口的效果,是我们设计师的问题,也是一个考题。我们在几个方案中,用低价的国内产品通过设计和创意,达到和超过了进口的的效果,实际就是用我们的创意让国内产品与众不同。
我举个例子,在苏州尹山湖商业综合体亮化项目中有个图书馆建筑要做亮化,常规的做法就是勾边,侧墙打亮,图书馆搞不出什么名堂,我们就做了个针对图书馆的创意,用国产产品做。
在馆的侧墙,一片实墙,看着主马路,一般做法就是做地埋灯,但我们利用墙做文章。设计了一个智慧树,也就是用国产的模组,加亚克力,在点光源,做个普通的智慧树,一般广告公司都能做。我们的创意就是,把每片树叶和门禁相连,通过控制设定,随着馆里看书的人越多,树叶也就点亮越多,同步传输信号,代表了正能量的传播。当这颗树的树叶点亮很多,代表了看书人很多,树叶也茂盛了。国内产品很难超越国外质量,尤其是德国,我们可以用创意去突破。
冉佳
赶上德国不现实,条件不具备,我们属于发展中国家,条件受限制,第一专利问题,第二如何保障技术人才的收入。试问多少企业会培养技术人才,又会如何留住人才。在大环境下,恐怕没有几个老板愿意花钱来培养技术人才。好的产品必须具备:钱和人。国内目前属于营销为主,技术靠边站。老板先赚钱,没钱,怎么做一流水准产品。
Topic three
差距通过什么来弥补?
A君
如果中国照企到德国并购以及建立分厂,打造光源的生产基地,会不会出现水土不服情况?
邓启爱
肯定会的,差距不是短期内通过培训可以弥补。参考90年代日本企业全球不停买买买,现在自我膨胀太厉害,细节上的缺失是比较严重的。而且中国现在用低价换市场,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已经失效了。而目前所获得的成就,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不过是靠着成本优势。我们必须力求技术上的创新、沉淀,实现由量的扩展到质的突围,再来讨论走出去的问题。
冉佳
应该不会,因为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国际化时代,外派国外去的人都会专业培训过后才会去。照明行业,是否有外派别国的人,我不是很清楚。
刘丙君
走出去是国际化,简单。外资企业进来本土化才艰难,我们好像还没国际性品牌呢。
孟庆云
收购德国企业会出现水土不服现象,因为管理的思维差异很大,对市场的认识也不一样。
Topic four
我国照企最缺乏的是这个?
A君
有人认为我国照明企业最缺乏的不是市场,而是缺乏足够有号召力的品牌及产品。您觉得是这样吗?
刘丙君
当然!比如二战结束后,日本崛起就是六大财团抱团发展起来,然后在各自涉足领域做到世界领先,也就是先发展起来再重点突破。
邓启爱
在现在国内照明进入快消品时代,我个人认为与国际企业最大的差异和不足在于对技术、细节上的沉淀,还有从业人员是否坚持本心,这比创新更难能可贵。产品都是由中国企业制造,欠缺的绝对不是制造水平。我认为是行业严谨的技术标准和自律性以及通过时间积累本土成长起来的知名品牌。
现在生活节奏太快,倡导物质为上。不单单是照明行业浮躁,其实整个社会都差不多,我们应该给予一定的时间。
目前多数都是抄,跟汽车行业现状是一样的。二十年前的合资方案基本上断绝了民族企业发展的机会。总之,前景是美好的,道路是曲折的。
冉佳
产品和品牌其实很简单,比如我们习大大家里用了,哪家公司的灯,该公司必火。卖产品就是卖故事,好的故事成就好的品牌。
Topic five
打价格战也要看地域?
A君
据说德国企业不打价格战,不与同行竞争,如果换成在中国,这种情况现实吗?
冉佳
不打价格战是不现实的。打比方我们买一个产品是1,而供应商给的是0.9,我们做好一个产品,性能没问题,那就行了。而德国、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产品没有按照要求做,第一时间不要。这就是差距。
邓启爱
不打价格战中国企业能走出去收购欧司朗?了解一下两年前与现在的欧司朗产品价格,降价百分比不比国内厂家低。国内飞利浦灯具拆解一样存在国内的若干问题。我们发展的速度,从业人员的数量是我们的优势。价格战是否存在要看市场的供求是否平衡,现在照明产业供求关系不平衡,价格战在一定时间内都是存在的。
刘丙君
应该要看地域,感觉这和地域文化相关。 山东的经济结构就很均衡,甚至比广州还优越,山东人一般是你做这个了,我就不做了,做其他产业。基本上每个县城都有自己的主产业还各不相同。
欧司朗产品降价的都是过时的产品,都是我们中国人消化了的。只要我们突破技术壁垒,外国人肯定降价。我们突破不了,死宰我们的。第二,收购欧司朗不是企业自己收购,背后有地方政府资金支持的。第三,欧司朗在产品更新换代上跟不上的,所以才放弃国内市场。他们是什么赚钱做什么,没利润就包装后打包卖了。
孟庆云
德国企业以创新和品质著称,产品上市前经过严格的检测与认定,所以产品周期较长,产品资料规范,政府对于产品的管控较为严格;而在我国基本上不经过这个过程或者这个过程很短,所以产品上市较快,市场上很快被同类产品充斥,造成价格竞争。
策划 | 邓淑欣
文编 | 凌 惠
设计 | 何 璐
长按查看往期微谈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