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采用电解电容的“缺点”-PF低
为什么这个“缺点”要带上引号呢?因为这个测试结果是用市面上有问题的功率因数计测出来的!而这些功率因数计的测试结果是很值得怀疑的。
例如我们用同一个有电解电容的102W的LED光引擎系统,采用不同的测试仪表测试的结果如下:采用市面上常用的数字式功率因数测试仪测得器功率因数为0.6590。

可是如果我们采用国家CHNT认定的Cosφ计来测试同一个系统,却可以得到PF=0.9的结果。可见这种数字式功率因数计的测试结果是很成问题的。
那么功率因数到底是什么呢?
功率因数本来是线性交流电工系统里的cosφ,也就是电压正弦波和电流正弦波之间的夹角的余弦值,它代表了和电压不同相的电流正弦波投影到电压矢量的方向上。或者说是电流矢量中和电压矢量同相的分量值。把这个同相值和电压相乘就是有功功率。二两位一个分量和电压矢量相乘就是无功功率。如果cosφ=1,也就是PF=1,那时候就没有无功功率。在线性交流系统中之所以要定义一个cosφ作为功率因数,就是为了能够采用另一个相角相反的器件来进行补偿,使其无功功率为零。
然而在采用整流器的非线性系统里,电流波根本就不是正弦波,所以根本就不知道它的cosφ等于多少。也就是不知道PF应该如何定义。国际上据说有4种完全不同的定义。可是奇怪的是现在市面上却有可以测量非线性系统的功率因数计卖。只是所有这些数字式功率因数计都无法给出功率因数的正负,因为它们都是采用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之比作为功率因数,功率是没有负号的,当然两个功率之比也没有正负号了。这种定义显然是有问题的,现在这个课题是美国大学的硕士论文和瑞典大学的博士论文的课题。很简单地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功率因数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有正、负号。因为功率因数分为感性负载和容性负载两种,感性是正;容性是负,二者可以相互补偿。通常家里的电冰箱,空调机,电视机等都是感性负载。所以电业局经常要在变压器的次级并联一个大电容来进行补偿。而LED电源加上电解电容以后很明显是容性负载,所以应该对于家电的功率因数的补偿还有好处!可是市面上的数字式功率因数计却给不出正负号来!
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对于有电解电容光引擎的这种所谓的功率因数低的“缺点”是一个根本说不清楚的问题,如果拿这种问题来说事不是别有用心也至少是多此一举了!
七、小功率的LED灯具根本就不应该有功率因数的限制
本来国家对小功率电器的功率因数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就是75W以下的小功率电器没有功率因数的要求和限制。而对于灯具过去也没有提出过什么功率因数的要求,例如国内常用的36W的荧光灯绝大多数都采用镇流电感加上启辉器,它的功率因数也是很低的,只有0.51左右。国家从来没有对它说过一声。后来的大功率金卤灯,甚至于功率高达1000瓦,也还用电感作为镇流器,功率因数也只有0.51,而且还是感性负载,也从来没有人对它提出过功率因数的要求。后来对于节能灯好像提出了15W以下没有限制(因为几乎所有常用的节能灯都是低于15W,所以这个要求也没有意义!)
只是到了LED灯反而提出了十分苛刻的要求,5W以下才不要求功率因数。大家知道欧盟通常是要求最严格的,而欧盟提出只有25W以上才要求功率因数,我们国家的要求居然比欧盟还高了5倍之多!好像是要有意刁难国产LED灯具似的。
八、无电解电容的光引擎不只是闪烁还有很多更严重的问题
最大的问题就是它采用了效率很低的线性电源,它的效率只有85%。有15%的功率都变成了热量。假如用这种低效率的线性电源放到铝基板上做成光引擎,那么就要有15%的热量加到LED上面。以应该10W的光引擎为例。去掉1.5W的电源耗电,只有8.5W供给LED,居然LED的电-光效率为40%,就是本来有8.5x0.6=5.1W的热量,现在又增加了1.5W的热量,就是增加了1.5/5.1=0.3,相当于增加了30%的热量。也就是使得LED的结温增加了30%。在通常情况下设计的散热器应该使结温为85度,现在增加到了110度,就会使得它的热光效降低25%,寿命从30,000小时降低到10,000小时。
埃菲莱公司发明了一种效率高达99%的有电解电容的线性恒流源,用这种恒流源做成光引擎,不但没有闪烁,而且还不会对LED光源增加热量,因为它的效率高,本身几乎不消耗功率,也就是不产生热量。所以就不会降低LED的热光效,也不会缩短光引擎的寿命!可以说,只有这种效率极高的恒流源才能够把它集成到LED光源的铝基板上成为高性能的光引擎。所有其它的所谓高PF交流光引擎实际上只是降低了热光效,缩短了寿命而且闪烁严重的产品。
九、结束语
现在应该是可以很清楚地得出结论了:就是无闪烁的高性能光引擎的优点是远高于所谓高PF的严重闪烁的光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