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丁照明网首页| 绿色| 检测认证| 古建筑| 道路| 酒店| 店铺| 建筑| 家居| 办公| 夜景| 娱乐| 工业| 博物馆| 体育| 公共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 正文

蓝光LED登顶诺贝尔奖的三大“提醒”

2014-10-13 作者: 来源:人民日报 浏览量: 网友评论: 0

摘要: 2014年诺贝尔奖自然科学奖项陆续揭晓后,各种热评不断。也难怪,作为这个星球上迄今最具说服力的科学大奖,诺奖的魅力超越了科学的专业壁垒,成为吸引全世界目光的热点新闻。

  一、科学研究不必一味追求高深莫测、玄之又玄的领域

  二、“小人物”也能拿诺奖,真正有价值的创造只能出自对科学探索的坚守,而不是在乎论文和各种量化指标

  三、跨界或者交叉已经是现代科学突破的应有之义,在基础理论难有重大创新的今天,“制造”工具和借助工具发现自然奥秘一样重要

  2014年诺贝尔奖自然科学奖项陆续揭晓后,各种热评不断。也难怪,作为这个星球上迄今最具说服力的科学大奖,诺奖的魅力超越了科学的专业壁垒,成为吸引全世界目光的热点新闻。

  

  对关心诺贝尔奖的中国公众来说,4名华裔科学家获奖预测的落空,或是热烈讨论中国科学家离诺奖究竟还有多远,都算是与诺奖拉近距离的表现。综合归纳各种评论特别是来自学术圈的分析和解读,今年的诺奖或许为中国的科学家们给出了这么三个特别“提醒”:

  一是科学研究不必一味追求高深莫测、玄之又玄的领域。诺贝尔奖并非科学研究的目的和终点,但即便真的有人将获得诺奖作为研究最大动力,那么这条诺奖规律依然成立:能够在基础研究领域获得重大突破自然激动人心,比如这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发现大脑定位系统的3位科学家,但如果有发明创造能够造福人类也会是众望所归。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由发明了蓝色发光二极管的日本科学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学家中村修二分享。正是蓝色LED的发明,集齐红、绿、蓝三原色,使得节能低耗的发光二极管(LED)照明真正惠及全人类,“照亮”21世纪。这个已在生活中广泛使用的新型光源,其发明有着堪比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意义。

  二是“小人物”也能拿诺奖,真正有价值的创造只能出自对科学探索的坚守,而不是在乎论文和各种量化指标。有科学家评论,这次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之一中村修二,从履历和研究经历看,似乎只是一个科学界的小人物。正如他自己曾打趣说,因为大公司的研发力量把山头都占满了,竞争太激烈,只有另辟蹊径走别人不走的路。

  对此,可以借用中国科学院黄庆研究员一段有趣的评述:“中村修二是一个公司的普通职员而已,发明蓝色激光器之前他也只是日本一个不知名大学(德岛大学)毕业的硕士生。回想到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日本的田中耕一,一时间世界化学家们都不知道这个人是谁,日本化学界也都茫然地面对记者的提问,后来才知道田中耕一只是岛津制造所的一个小职员,本科生学历,所发表的关于测定蛋白质质量的论文也只是登载在日本一个小刊物上。”

  可以这么说,无论是个人还是学术大环境,应当让科学成为“充满冒险、乐趣、坚守和奉献的探索之旅”,而不是“急功近利炫耀的舞台”。

  三是跨界或者交叉已经是现代科学突破的应有之义,在基础理论难有重大创新的今天,“制造”工具和借助工具发现自然奥秘一样重要。从这一届的诺奖来看,科学的进步在尖端领域已经很难区分具体属于什么学科。本次诺贝尔化学奖钟情于3位在“发展超高分辨荧光显微镜”上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有科学同行评价他们,“得奖的工作反映现代科学的交叉:实际上是物理学研究、目的是观察化学分子、用途是生物医学研究,所以横跨物理、化学和生物”。

  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这个成果,可以形容为制造人类揭开微观世界面纱的工具,将肉眼所能分辨的0.1毫米的尺度,拓展到纳米级,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在更微观的尺度观察生命体存活的自然状态。此前,诺贝尔物理奖也曾两次颁给显微镜设计领域的科学家。

  这也提醒科学家们,条条大路可能都通往科学圣殿,就看能不能坚持走完。这一点,从今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贝齐格身上也能看到——在失业时,他把仪器搬到了搭档家中,继续那个后来帮助获得诺奖的实验。

凡本网注明“来源:阿拉丁照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阿拉丁照明网,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 收藏本文
最新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本周热点新闻

灯具欣赏

更多

工程案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