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海成夏普最大股东,百年企业迎来最大挑战
摘要: 夏普于3月27日宣布,该公司已经与台湾第一大EMS(电子产品代工商)鸿海集团就业务及资本合作达成了一致。近期将以鸿海集团为配股对象,实施约669亿日元的第三方配股增资。鸿海集团的出资比例约为10%,将高于日本生命(4.52%),成为夏普事实上的最大股东。
夏普于3月27日宣布,该公司已经与台湾第一大EMS(电子产品代工商)鸿海集团就业务及资本合作达成了一致。近期将以鸿海集团为配股对象,实施约669亿日元的第三方配股增资。鸿海集团的出资比例约为10%,将高于日本生命(4.52%),成为夏普事实上的最大股东。
而且,夏普还将以660亿日元的价格,把经营位于大阪府堺市的液晶面板工厂的“夏普显示器产品(SDP)”46.48%的股份转让给鸿海精密工业董事长郭台铭个人。夏普如今在液晶电视业务上举步维艰,2011财年(截至2012年3月)估计会出现该公司有史以来最严重的2900亿日元的合并净损失。今年迎来成立100周年的夏普将迎来与外资开展资本合作这一最大的转机。
即将于4月就任夏普社长的常务执行董事奥田隆司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依然信心十足地表示:“在电子业务方面,垂直整合模式已经达到了极限,与其他企业开展合作极其重要。这次合作将是夏普的设计和开发实力与鸿海的生产实力和成本竞争力相结合的‘全球战略垂直整合模式’的典范。”
但是,作为凭借“AQUOS”打开全球市场的日本平板电视龙头企业,夏普引入10%的外资资本带来的冲击可谓巨大。如果说,向面临开工率低下危机的堺工厂出资尚在情理之中,但何以到了连夏普主体也必须接受出资的地步?
鸿海想获得日本企业的液晶面板生产基地此次并不是第一次。据关系人士透露,2011年春季,日立制作所在内部做出了退出液晶面板业务决定时,当时曾经与外资公司进行过转让谈判,那次谈判的对象正是鸿海。
依然死撑的夏普
鸿海是面向世界各地企业的第一大代工商,生产的范围从液晶电视到游戏机,非常广泛。为了在液晶面板生产的数量战上打赢韩国三星电子等企业,该公司一直希望拥有大规模的生产基地。但鸿海与日立的谈判未获成功,日立在去年8月决定与东芝和索尼联手,把业务拆分给以日本产业革新机构(INCJ)为中心成立的新公司“日本显示器公司”。
没过多久,鸿海的谈判对象便换成了夏普。在日立和东芝决定实际退出液晶面板业务之时,夏普的态度还极其强势。
夏普社长片山干雄在2011年10月接受《日经商务周刊》的采访时还表示:“希望增加60英寸以上大屏幕液晶电视的产量。争取在年底把堺工厂的开工率提高到7~8成。”
按照片山当时的推测,只要能回避价格下跌剧烈的60英寸以下产品的甩卖竞争,就能够确保盈利。在日本国内的液晶面板企业接连栽倒的情况下,其目的或许还在于确保幸存者利润。
受到这种强硬态度的影响,鸿海与夏普的谈判毫无进展。之后,夏普又遭遇了“12月冲击”——以夏普依赖的美国市场为中心,液晶电视销售低于预期,2012年1~3月AQUOS的销售比上年减少了3成。
之后,夏普于2012年2月发表2011财年(截至2012年3月)的业绩预测,宣布将出现2900亿日元的最终亏损;3月份,夏普宣布社长易帅,坏消息纷至沓来。业界开始盛传堺工厂的开工率不足5成,减损风险悄然逼近等传言。
下一页:“减损风险已经消失”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