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丁照明网首页| 绿色| 检测认证| 古建筑| 道路| 酒店| 店铺| 建筑| 家居| 办公| 夜景| 娱乐| 工业| 博物馆| 体育| 公共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邦 > 正文

周育德:灯光,不只把舞台照亮

2011-04-20 作者:周育德 来源:中国艺术报 浏览量: 网友评论: 0

摘要: 现在的戏曲舞台灯光的任务,早已不再仅仅是把舞台照亮。在比较规范的现代舞台上,灯光设计成了戏剧创作的重要手段,成了控制舞台节奏、表现舞台时空、渲染情景气氛、描绘人物形象、体现戏剧主题的很重要的艺术创作。

  灯光之用之于舞台,与照明技术的水平相联系,与人们的审美追求相适应。在戏曲发展的历史上,只要演夜戏,就必须有照明。最初可用的照明工具,不过是松明、火把、油灯和灯笼之类,要达到的目的不过是把舞台搞亮,谈不到灯光艺术。豪门富宅的堂会演戏,掌灯的目的也不过是把厅堂搞亮,也谈不到灯光艺术。

  明代晚期,随着戏曲艺术的精进,在竞新慕异的社会风气的鼓动下,人们对于戏曲总是在门帘台帐、一桌二椅的舞台上演出已经感到不满足了,于是一些豪富之家开始尝试把灯光用于戏曲演出。明朝末年,绍兴的刘晖吉的家班演出《唐明皇游月宫》时,就尝试把灯光作为艺术手段,营造了一个月宫的幻觉。明末张岱《陶庵梦忆·刘晖吉女戏》说:“若刘晖吉奇情幻想,欲补从来梨园之缺陷。如《唐明皇游月宫》,叶法善作场上,一时黑魆地暗,手起剑落,霹雳一声,黑幔忽收,露出一月,其圆如规。四下以羊角染五色云气。中坐常仪、桂树、吴刚、白兔捣药;轻纱幔之。内燃赛月明数株,光焰青藜,色如初曙。撒布成梁,遂蹑月窟。境界神奇,忘其为戏也。”这是至今所见戏曲灯光艺术的最早的记录。刘晖吉家班的舞美设计师为何许人,已不得而知。他采用当时最明亮的灯光,再加上灵巧的幕幔操作,制造出一种舞台幻觉,这就是400年前舞台灯光艺术的最高水平。

  但是,这种设计并未成为戏曲舞台的主流。因为做这种灯光设计,需要有丰厚的财力支撑,且莫说江湖戏班无此实力,即使通常的家班也未必有如此高明的设计师。中国戏曲舞台上出现的所有的情景,时间与空间的所有的内容,基本上是靠演员的程式化的表演和唱念的交代,当场指点出来,表现大千世界的一切。这是戏曲艺术的传统,这种传统的成因既有物质条件的约束,也有中国传统哲学“有生于无”的美学指导。所以,尽管有刘晖吉家班发动了这种积极的探索,但始终未能形成演剧主流。几百年来,中国戏曲依然是在空舞台上,依靠一桌二椅和门帘台帐为支撑来表演。

  不过,灯光与布景的探索也仍然在继续进行,一般称作“彩头”、“灯彩”。明末,南京阮大铖家班演戏,戏场设于广厦,外垂重幕,内燃蜡炬,日夜搬演传奇。所演《十错认》《摩尼珠》《燕子笺》等,都有灯光奇巧。康熙年间,泰州俞锦泉家班演戏,灯彩非常讲究。孔尚任有细致的描写:“改装令作春灯舞,须臾满室灯俱吹。微茫星汉窥窗户,久久帘动一灯来。一灯一灯陆续吐,十二金钗二十四……”情景不断变化。随着灯彩的变幻,人们进入奇妙的境界,“此时看灯不似灯,夕阳零落晚霞生。忽而金蟾喷虹影,忽而青天灿银星,忽而烛龙旋紫电,忽而碧纱乱流萤。”最后,“一灯渐熄一灯少,昏黑乌啼天未晓。混沌又似初来时,人物寂灭乾坤老。”(《舞灯行·留赠流香阁》)灯光魅力的发挥,使孔尚任赞不绝口。

  清代扬州的盐商很有钱,他们演戏当然也在灯彩上做文章。《扬州画舫录》卷五记录乾隆年间扬州“内班行头”说:“小洪班灯戏,点三层牌楼、二十四灯。”可惜没有描述这二十四灯是如何操作的。

  戏曲的舞台灯具不断有所改进,灯彩也不断出新。清末同治三年(1864),上海自来火(煤气)公司成立,可以调节亮度的煤气灯被引进了茶园的舞台。光绪年间,灯彩有了长足进步。光绪八年(1882)上海引进了电灯(时称“电气灯”),各戏园迅速采用,舞台灯彩大为改观,写实布景也开始出现。光绪三十四年,上海新舞台建成,张聿光等美术师采用西洋画法,画出写实软片布景,配以新式五彩灯光,令人耳目一新。清末民初,上海有了舞台脚光和演区面光。在连台本戏、文明戏的潮流中,民国四年(1915),上海有了机关布景,舞台灯光技术有了大的改进。能够控制光源明暗,发明了光学魔术布景,创制了特技灯(彩头灯)。上海一贯开风气之先。在上海的带动下,天津、北京等地的戏院剧场,都在试验把灯光用于戏曲舞台。

  民国八年(1919)天津《春柳》杂志第八期露厂《说天河配》一文描述当时的舞台实况:玉皇高坐中间,前设香案,红烛高烧。两旁四仙女及神童各执莲灯,分立板凳上,颇为整齐。时园内电灯尽熄,台上发蓝色光,有顷,天官偕二神上,参见玉皇后,即在玉皇案前向外并坐。织女上,叩见后,由四云童引下,台上又幻作五色光。牛仙上,玉皇敕其下凡,撮合牛女婚事,牛仙下,台上复变为太阳之光,远望玉皇诸神,绝似庙宇塑像。幕闭,园内灯光复明。这大概就是当年灯光艺术的最高水平。

  20世纪30年代前后,天幕幻灯光源和霓虹灯被用于舞台布景。彩头班用比较复杂的灯光,同比较写实的布景相结合,渲染气氛,增加舞台的层次感。上海还出现了专门出租舞台灯具和设备的行业。40年代,受话剧的影响,戏曲班社的舞台美术有了改观。上海越剧在舞台灯光和布景的探索上走得更快。越剧《雨夜惊梦》第一次使用了聚光灯,《嫦娥奔月》以云灯表现天际气氛。舞台布景和灯光已经注重与剧情、人物相结合。

  新中国成立后,戏曲剧团改制。30年代产生的舞台灯光专业人员,大都并入国家和地方院团的舞台美术队或舞美工厂。先后创制出天幕投影幻灯机、大型回光灯、反射聚光灯、镝钛追光灯、卤钨灯、可控硅调光控制器、自动灯片色片换片器及雨雪灯、跑云灯等舞台灯光器材。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现代戏的演出中,戏曲舞台的灯光受到重视,甚至成为描绘人物性格色彩的手段。比如,当鸠山、座山雕之类的反面人物出现时,有意识地在他们脸上身上打绿色或蓝色的光。灯光的走红促使上海文化局建立了“舞台灯光技术研究室”,专门从事舞台灯光器材的研发。

  改革开放以后,外国新技术不断引进,生产出可控硅多回路配电设备、舞台灯光微机控制系统、舞台激光运用技术以及舞台紫外光控制运用技术等,中国的舞台灯光竟成洋洋乎大观。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戏曲舞台上出现了越剧《西厢记》、都市新淮剧《金龙与蜉蝣》等一系列面貌新颖的好戏,灯光艺术为这些好戏增光添彩。不仅观剧的老百姓为之喝彩,就连一向尊重戏曲艺术传统、研究戏曲艺术规律的专家们也发表论文,认为灯光技术可以在戏曲舞台上大有作为。于是,灯光人才的培养在戏曲界也被重视起来。连以弘扬戏曲传统为己任的中国戏曲学院舞美系都设立了灯光专业。

  现在的戏曲舞台灯光的任务,早已不再仅仅是把舞台照亮。在比较规范的现代舞台上,灯光设计成了戏剧创作的重要手段,成了控制舞台节奏、表现舞台时空、渲染情景气氛、描绘人物形象、体现戏剧主题的很重要的艺术创作。成功的舞台灯光在以大综合为特征的戏曲艺术中,成了可以与“四功五法”交相辉映的有机组成因素。在一些新创作的戏曲剧目中,灯光成了不可或缺的艺术手段。当前的戏曲舞台,形成了灯光与舞台设计共同营造的剧场艺术,和传统的演剧方式并行,互相补充、互相发明的格局。时到如今,大量的灯光人才走进舞美设计行列中,大家标新立异,百花齐放,杰出的人才就涌现了。

  (注:本文作者周育德系著名戏曲理论家、教育家)

凡本网注明“来源:阿拉丁照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阿拉丁照明网,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 收藏本文
最新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本周热点新闻

灯具欣赏

更多

工程案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