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照明何时能走进千家万户?
摘要: 不少业内专家认为,鉴于LED产业近几年迅猛发展,加上世博会的示范效应,2010年完全可以称作“LED照明产业元年”。那么,LED产业的前景果真光明一片?是否将很快走进千家万户?记者探访沪上LED产业基地,采访政府、专家、企业等相关人士,共同为LED产业发展把脉。
上海世博会上什么技术让人印象最深?相信很多人的答案是LED。世博会开幕式的江边显示屏总面积近9000平方米,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户外LED显示屏;世博园区是全球最大的LED示范区:园区80%以上的夜景照明采用LED,LED显示屏更是在园区各场馆大规模应用,史无前例。据了解,整个世博会用了10.3亿颗LED芯片。负责世博园区夜景照明总体规划的同济大学郝洛西教授说:“它们共同点亮了上海世博会。”
不少业内专家认为,鉴于LED产业近几年迅猛发展,加上世博会的示范效应,2010年完全可以称作“LED照明产业元年”。那么,LED产业的前景果真光明一片?是否将很快走进千家万户?记者探访沪上LED产业基地,采访政府、专家、企业等相关人士,共同为LED产业发展把脉。
蛋糕有多大?
预计今年我国LED应用市场规模超1000亿元。
“在照明科技发展史上,世博会总是担当着普及者的重要角色。”复旦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方志烈教授介绍,1889年法国巴黎世博会上,爱迪生发明的白炽灯装点了埃菲尔铁塔,也促使了白炽灯的迅速普及;1939年在纽约和洛杉矶举行的世博会上,展示了第一个实用荧光灯,从此荧光灯的效率逐步提高并得以大规模应用;上海世博会也必将促成LED照明时代的来临。
“同样的耗电量,LED灯具的发光总量是白炽灯的10倍,是荧光灯的1.5倍。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LED发光效率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LED照明灯的理论使用寿命为10万小时,是荧光灯的10倍、白炽灯的100倍。而且LED照明成功解决了汞污染的问题,是一种既节能又清洁的光源。”专家说。
作为中国半导体照明产业的拓荒者之一,上世纪70年代便投身该领域的方志烈目睹如今盛况,特别欣慰:“自1962年半导体发光技术起源至今,LED的发光效率已提高了1000多倍。从运用于计算机和军事,到指示灯、屏幕显示,再到交通信号灯、背光源等,如今已被国际公认为最有发展前景的第三代照明光源,是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高技术领域之一。”
日本1999年开始推行“21世纪的光照明”计划,财政预算60亿日元;美国2000年开始启动“国家半导体照明研究计划”,2000年—2010年耗资5亿美元;欧盟、韩国、英国、我国台湾地区等都先后启动半导体照明计划。2009年,虽然遇上金融危机,我国LED应用市场规模却逆势上扬,整体增长30%以上,产值达到600亿元。其中,景观装饰照明是我国LED最大的应用领域,占23%,显示屏为第二大应用领域,占20%,LED大尺寸背光、LED路灯等道路照明、LED射灯等室内照明应用发展迅速。
那么,今年我国LED产业的应用市场有多大?据上海半导体照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预计,总体规模将达1000亿元以上。其中,LED背光源市场规模将达200亿元,超过景观装饰,成为我国LED最大应用领域。在2008年启动的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十城万盏”)试点带动下,今年LED路灯市场需求将达到140万盏,预计明年需求将达250万盏,占全球LED路灯需求超过5成。
方志烈告诉记者:“我国LED产业已实现了4个世界第一:LED全彩屏、LED交通信号灯、太阳能LED灯以及LED景观照明的生产量都是世界第一。下一步,当是LED通用照明领域的启动。”
然而,在一片叫好声中,LED产业的发展瓶颈依旧无法回避。
发展瓶颈在哪?
缺乏核心技术,标准不够完善,成本偏高有一个数据也许颇能说明问题:作为世界照明产品生产大国,中国每年照明灯具产品超过世界总量的一半,然而总产值不到世界总量的10%。LED照明的产业链很长,包括上游的衬底材料、设备及外延生长,中游的芯片制造,下游的LED封装和应用产品的生产。可以说,我国LED照明在国际产业链中,仍集中在中下游。无论材料、设备、芯片,还是封装技术、应用技术,都尚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突破。
郝洛西告诉记者:“中国LED领域的技术创新仍较薄弱。发光材料制造和发光芯片制造是发展LED产业必须掌握的两大核心技术,但在这方面,国外巨头优势明显。核心专利基本掌握在外国几大公司,如CREE、欧司朗等手中,我国LED外延和芯片制造的关键设备依赖进口,这将成为制约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的软肋,影响自主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中国LED照明企业仍处于数量多、规模小的状态中,出现了低水平重复建设。”
对此,2009年10月,国家六部委联合发布的《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发展意见》明确提出目标:到2015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上游芯片规模化生产企业3-5家;产业集中度显著提高,拥有自主品牌、较大市场影响力的骨干龙头企业10家左右。
郝洛西还介绍说,我国不久前刚刚出台两个有关LED检测方法及模块标准:一个是2009年9月1日实施的《整体式LED路灯的测量方法》,另一个是2010年5月1日实施的《普通照明用LED模块测试方法》。目前,已发布的LED相关标准有6项。但对于LED产业前端的外延、芯片等,至今没有出台相关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生产的混乱。
那么,LED照明是否能很快走进千家万户呢?对此,专家们普遍认为,LED照明进入普通家庭是大势所趋,但尚需时日。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成本还比较高,与普通的节能灯(紧凑型荧光灯)相比,目前价格贵很多,散热和光效等技术也有待进一步成熟。
上海半导体照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杨卫桥博士认为,LED灯具的制造成本较高,主要因其制造步骤繁琐,使用设备要求高,其中芯片成本一般会占制造成本的30%到40%;但从使用成本看,LED功能性照明可比普通荧光灯节能40%以上;从维护成本看,LED的寿命也很长。目前,从道路照明领域看,与传统节能灯相比,LED灯3—5年会达到盈亏平衡点,超过这个时间LED灯更省钱,“随着LED技术的不断成熟,生产规模化和标准化之后,才能真正降低成本。”
“LED技术的人才需求量很大。”杨卫桥说,“培养本土化人才,也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必然之路。”
未来对手是谁?
LED企业未来最大对手应是传统照明。
应该认识到的是,LED照明还未能在市场上大展拳脚。LED照明灯具的实际应用流明效率、价格等方面还不能让广大消费者接受,还不能挑战传统照明光源。
我们看到国内很多LED企业不太好的现象是,在技术上固步自封,热忠于LED领域内相互之间的竞争,拿某一项技术指标进行互相对比。
ChuckSwoboda提醒产业界,LED的竞争还不是LED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传统照明才是LED的最大竞争对手。LED照明应用领域非常广阔,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来做路灯。应该从技术,从其它细分应用领域,从渠道等各方面更加理性去做,产业才能够发展比较平稳,不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企业应该集中资源攻克技术难关,寻找细分应用领域的产品创新,使LED产品在光效、可靠性、成本上赶超传统照明产品,才有可能让广大照明用户所接受,才能形成规模性产业应用;另外,企业应该加速创建LED照明产品品牌及形成独有的LED营销渠道;从技术和市场方面形成对传统照明的竞争力。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