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丁照明网首页| 绿色| 检测认证| 古建筑| 道路| 酒店| 店铺| 建筑| 家居| 办公| 夜景| 娱乐| 工业| 博物馆| 体育| 公共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 正文

福建三明市:山乡和农村的路灯亮起来

2007-08-10 作者:admin 来源:三明网(项裕兴 肖庆松 吴日清) 浏览量: 网友评论: 0

摘要: 一到晚上7时,三明市梅列区陈大镇大佑山脚下,两盏路灯如约亮了起来,林老伯吃过晚饭后,就从家里出来,坐在路灯下和邻居纳凉、聊天。想不到的不只是林老伯,还有梅列区2万农民。去年9月以来,梅列区投资70余万元,在全区23个村安装路灯,目前,已基本完成。往日一到晚上就黑不隆咚的山村,如今靓丽迷人。

  一到晚上7时,三明市梅列区陈大镇大佑山脚下,两盏路灯如约亮了起来,林老伯吃过晚饭后,就从家里出来,坐在路灯下和邻居纳凉、聊天。

  两幢房子,几户人家,这就是林老伯所在的坑源自然村,离主村长溪村村部近4公里。然而即使如此偏远,路灯,还是在山乡亮了起来。林老伯连连说:“想不到,想不到。”

  想不到的不只是林老伯,还有梅列区2万农民。去年9月以来,梅列区投资70余万元,在全区23个村(其中4个城区村,已装)安装路灯,目前,已基本完成。往日一到晚上就黑不隆咚的山村,如今靓丽迷人。

  (一)

  2006年9月,梅列区委统战部向非公企业发出共建新农村的倡议。近30家企业捐资30多万元,区工商联会长、市天元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庆添一人就捐资了6万元。

  陈大镇砂蕉村是“亮化”工程的第一站。去年底,当耗资5万余元,30多盏路灯在砂蕉村亮起来时,全村男女老少像过年一般高兴。

  “村里也能装路灯?”徐碧街道后洋村支书陈智卿不信,他约了几个村干部骑摩托车去看。看了路灯,问了情况,陈智卿兴奋得一夜没睡。第二天,他跑到区委统战部申请装路灯,随后几天,各个村的干部也先后赶来,代表村民递上申请。

  30几万元,安装了9个村,剩下的10个村,年初时,在梅列区“两会”上,区把全区所有村安装照明路灯,作为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区财政拨出专款,计划在1年内实施完成。目前,除了陈大镇台溪村正在安装外,18个村都已“亮”了。

  陈开成说,开始时,路灯搞专线,成本高。后来,村民集思广益,提出可以从就近的农户家中牵出电线安装路灯,村部的路灯安装电表。由于路灯统一控制,因此年终时,只要按村部路灯的用电量补偿农户就可以了。这样一来,大部分村安装路灯的成本大大降低,平均每盏只要400元左右。

  “新农村建设,如果能发挥农民的主动性,完全可以事半功倍啊。”陈开成感触很深。

  如今的梅列农村,哪怕只有两三户的自然村人家,村里也亮着路灯,盏盏灯下,总有三两村民或闲聊、或干着什么。每当夜晚来临,远远望去,路灯与星星融为一体,漂亮极了。

  (二)

  洋溪乡羊口仔村地处城郊,距市区8公里,有164户605人,种菜是村里的传统产业,超过三分之一的村民靠种菜为生。

  80多岁的林友成大爷种了一辈子菜,他告诉记者,卖菜要赶早市,因此菜农天没亮就要到地里摘菜。“以前我种菜,晚上回家,田埂都看不到。早晨摘菜,要点着松明,后来用上了手电筒,但还是很不方便。经常遇到蛇也看不清,有时放在路边的菜还会被偷走。”

  听说有安装路灯,村主任陈其山动作快,通过区相关部门得到了5万元捐款,加上自筹资金,今年春节前,村里亮起36盏路灯。

  根据村民们的要求,路灯从晚上7点10分一直亮到12点半,过年过节开通宵。平时,3个自然村中心点的路灯开通宵。

  种了10多年菜的村民林淑英,如今还兼种草莓。她说,现在菜摘下后,还能在路灯下分类,装车,方便极了。林大爷很是羡慕:“现在的人,连摘菜都有路灯,真幸福啊!”

  路灯不仅给菜农们带来便利,而且还给羊口仔村带来安宁。羊口仔村有企业15家,本村有80多人在企业里上班,外来务工人员多达700多人。

  村主任陈其山说,人多而杂,没有路灯时,村里发生过不少案件。小偷小摸,甚至三班倒的工人上下班时也会受到侵害。“以前有考虑自己统一安装路灯,但村里没什么钱,一拖再拖。”如今,路灯装好半年来,村里治安良好,小偷小摸也几乎没有发生过。村民在一起聊天的时间长了,心也贴得更近了。

  (三)

  和洋溪乡羊口仔村不同的是,徐碧街道后洋村地处偏远的高山区,交通不便,地势险峻。历史以来,村民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去年春节前,村里申请到了1.5万元,一周时间就在4个自然村安装起了27盏路灯。

  8月2日,记者来到后洋村。村子坐落在山坡上,这个山头几户人家,那个山坡几户。60岁的黄焕樟是后坑自然村农民,见到记者时,他不停地说政府好。“以前,村子黑不隆咚的,晚上不要说串门,就是上个厕所,都很困难。”他说,家里总是备着一大堆劈好的松明,后来又买了手电,“上个厕所都要点。”

  43岁的黄焕锋一家4口人,却有3把手电。他说,村里每家每户都有好几把手电,“走夜路时,怕蛇。”

  不仅走路不方便,最近几年来,小偷小摸也多了起来。“一只土鸡要上百块钱,所有小偷来了。”

  如此不方便,此前,村民们也想过办法。黄焕锋说,他和几户邻居曾共装了一盏公用的路灯,不过由于出钱不平均、电费贵等原因,不了了之。而且,仅装一盏,根本走不了几步路。

  争取来了共建新农村经费,根据村民的提议,村里在走得最多的路段和村民集中的地方安装了路灯,每天晚上7点开到12点。为了保护村民的安全,熄灯后,每隔半个小时,路灯还自动亮一会。逢年过节,整夜亮着。

  有了路灯,黄焕锋说,自己家的手电就几乎没再用过,更不用再和邻居算电费了。而黄焕樟,也不用备下大堆的松明了。出行方便了,治安好了,连摘下的西瓜、柑桔,砍下的毛竹也能在夜晚的路灯下及时装车。

  “这样的新农村建设,真是建到我们心里去了。”村民们开心极了。

凡本网注明“来源:阿拉丁照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阿拉丁照明网,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 收藏本文
最新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本周热点新闻

灯具欣赏

更多

工程案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