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卖灯,不如现在卖灯和做灯的压力大。这是由于早期商家数量少,市场空间大,只是单纯的灯具产品销售。每天主要有人在门市坐一坐,就自然有顾客上门来买灯,通过店员的一方天花乱坠的“吹”后,顾客就把钞票拿出来,半个小时定能“成交”。而如今,经销商数量越来越多,灯具市场也在日益增加,品牌意识越来越强,经营模式多种多样,厂商之间的合作也越来越紧密可见,灯饰行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销商的经营思路也随着行业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早期商家品牌意识薄弱
1996年,贾胜册在湖南长沙的一家灯饰店里帮别人卖灯,当时,因为温州的灯具比较有名,老板都是在温州一带进货,主要销售平板玻璃灯,叶片传统花灯等,经营面积约100平方米,年销售额250万元左右。老板在进灯时,看到哪个灯款式好、价格适合长沙人消费就可以了,一次性进货量也比较多,几乎每次都会进10多万元的货,自己包一辆车。老板也只用两个人在店里帮忙装灯、卖灯,招呼一下进店的客人,门面形象也比较简单,由于大家对灯具产品都不了解,在卖灯的时候都是“瞎吹”,顾客买灯就更不懂,只要能用,看起来漂亮就可以了,从来没有过问这个产品是哪里生产的,是不是名牌。也因为消费习惯,当时的经销商根本就没有品牌意识,大家比拼的是谁家的灯更漂亮,谁家的灯更便宜。
在渠道上,由于经销商都是坐商,根本就不会聘请业务员去开拓市场,也因为市场上经销商数量少,基本上没有什么竞争,因此,就谈不上什么代理、专卖、物流、运营中心等与厂家的合作模式或经营模式。只要自己卖好灯就行了,大多数的经销商都是以零售为主。
零散竞争业态
1999年年初,贾胜册在学习了卖灯的一些经验之后,自己便在湖南常德开了一家经营面积约40平方米的灯具店,主要经营烤弯玻璃灯、叶片花灯等。当时常德的经销商也不多,只有几十家,传统灯具市场也只有一家,生意还比较好做。年销售额在200万元左右。
1999年的常德市场,大部分的经销商就到古镇进货,但有100平方米经营面积的经销商还是比较少,经营面积大多数都是在50-100平方米。经营模式也还是停留在纯粹的买灯卖灯的基础上,营销概念并没有新的突破,厂家的渠道概念也很模糊。不过,他们每个经销商的进货量都是很大,一般是两个商家约好到古镇进货,每个人都会进十几万元的货,两个人组车。由于信息不流通,他们基本上是一个月来一次古镇进货。在进货时也非常注重质量,由于当时的货运并不是很发达,如果要补上一个配件,时间要等很久。第二挑的是款式,因为消费者的品牌意识淡薄,虽然产品质量好,但只要一听价格很贵,就会没有兴趣。
虽然当时在湖南常德经营环境比较单纯,但是如果自己进了一些别人没有进到的一些新款式的灯具,也会藏在灯具店的密室里卖,当时的灯具没有什么仿冒,畅销的灯具卖上半年一年都不会被淘汰。消费者对灯具的概念依然是模糊的,他们在买灯时,基本上都听老板们“吹”,说这个灯具是什么材质,是哪里进口的产品等。在经营模式上,还是以零售为主,没有出现承接工程的现象。因为大家的关系网都不太“硬”,怕工程商拖欠货款。
知名企业开始铺建网络
2000年后,灯饰行业有了些微妙的变化,如果经销商在古镇看上比较好卖的灯具,就会潜意识地给老板提出要求,要求老板在发货时,在当地只发自己一家企业,自己也会打包票给老板,一年做多少销售额。有部分老板也是比较愿意这样和经销商合作,因为这样的合作,就是经销商期盼已久的区域保护。但是,由于当时的营销概念不成熟,没有把这个概念提到代理商这个字面上来,只不过,厂商这样的操作方式,已经无形中成为代理模式。
在这个时候,思想观念比较超前的厂家,开始派业务员下到市场开发网络,2000年,欧普、吉豪等厂家的业务员开始下到市场一线,贾胜册于当年代理欧普照明的产品。在2002年左右,代理模式就走向了成熟。
隐蔽资源被打破
时光转瞬即逝,随着灯都古镇的发展,以及《灯饰视界》(原《古镇灯饰报》)行业媒体的推动作用,厂商之间的信息流通速度在加快,“隐密”形的合作关系被打破,厂家的资源已经不是只属于一部分经销商所有,而商家更是一样,商家资源也不能被一个厂家所垄断。还有物流行业的不断强大,在发货上向商家提供便捷。灯具利润可观的消息也被越来越多人知道,因此,不管是厂家、商家还是灯具市场,在这几年内,都增加得非常快,非常多。由于店多,竞争当然也激烈了。尤其是出现了一些强势经销商,他们一开就是几千平方米的大店,这样,周边的几百平方米的店就成了陪衬,生意逐渐变淡。
实力型商家日益突显
目前,经销商打造自主品牌以及开设连锁卖场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了,原来上千平方米的大店难觅踪影,现在比比皆是。而连锁卖场更是体现一种经销商在经营思路上的一种进步。现在市场上,可以看到合力博程、美灯多、华光灯饰、亮美嘉、阿超灯饰、德瑞普等品牌。他们的终端形象展示、网络渠道、营销队伍、售后服务、产品陈列、品牌打造等等,都是非常规范地在操作。市场上的专卖店、店中店、物流中心、运营中心等等的经营模式,百花齐放,厂商之间的合作也越来越紧密,大部分企业要么与企业共推同一个品牌,要么创自主品牌,品牌意识明显比以前增强了,相信不久将来,品牌商家将占领市场更多的份额。
不过,现在由于灯具产品仿冒比较厉害,经销商在进货时,一款新灯最多只能卖一两个月,不像原来一样可以卖上半年一年。也因如此,经销商在进货时,一般一盏灯的进货数量并不多,如花灯类,只进几盏而已,通过货运部发“零担”,因为现在货运部线路比较齐全,发货速度比较快,每次进货少并不会影响生意。现在,对经销商来说,最高兴的莫过于企业出新产品。
做灯比卖灯更有压力
贾胜册告诉记者,2005年4月份后,他把自己的灯具店交给亲弟弟打理,自己在古镇创办一个茂名四通松下电器有限公司中山分公司。由于自己管理公司的经验不是很足,目前公司还处于发展阶段。贾胜册说,如今自己办了一个厂,已经没有原来卖灯时那么轻松和潇洒了,原来只要自己往门市一坐,就会有生意上门,而现在打理企业,不仅要管理好厂,把控好产品质量,还得去开发网络渠道,压力非常大。现在厂里每天的开支在3000-4000元,要想不亏本,就得老老实实做好产品。(文/本报记者 何春燕)
凡本网注明“来源:阿拉丁照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阿拉丁照明网,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