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上期一篇题为《本邦光源产品全国市场正缺货》的新闻报道引起业界的高度关注。在本报的追踪采访下,本邦掌舵人蔡干强终于道出个中缘由,更是一语惊人地说出了心中的远大目标——
本邦光源产品价格高于飞利浦30%,而且还出现缺货现象,对很多人来说,似乎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然而,在对本邦战略之路和老总蔡干强的经营之道深度挖掘后,这种缺货现象似乎在情理之中,也在预料之中。
欲借船出海
本邦价格为什么敢高于飞利浦30%?对于这个问题,本邦国际照明董事长蔡干强首先强调的是,产品的差异化体现出了产品的价值和技术含金量,当然,价格是体现差异化的重要表现之一。
在中国乃至世界照明市场上,飞利浦、GE和欧司朗等光源巨头,无论产品技术、研发,还是产品的价格一直在高端市场处于领导地位。因为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雄厚的研发实力和多元化之路所产生的品牌影响力。但中国的照明民族品牌不甘于落后于他人,更不甘于一直在中低端市场上互相杀价、打斗和无序竞争,因此,本邦、雷士、TCP等民族品牌被寄予厚望。这其实也是蔡干强埋藏了多年的心愿和目标,今日,他将以本邦品牌为船,出海实现自己的梦想。
论研发技术,通过近十年的积累,蔡干强有足够的信心和实力赶超国际照明巨头;论生产规模,通过近几年不断的兼并和收购,他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论营销网络,他可以借助华强全国最大的深度分销网络来快速塑造本邦的网络地位。本邦具备了各种优势和条件,所以,蔡干强敢将本邦的品牌定位在于飞利浦等品牌之上。六年磨一剑 蔡干强今天这么做本邦,绝非偶然或盲目行事。据他透露,本邦品牌早在1996年就已经在工商部门成功注册,并且在那时就已经将其规划为高端品牌。但由于企业所拥有的人才、资金、技术、生产等资源还不足以让他立刻走本邦照明的高端线路。所以,他选择了慎重,选择了厚积薄发,选择了先学会走,再来考虑如何跑。
1998年,当灯具行业的产品模仿蔚然成风,大企业的产品差异化优势越来越弱,遭遇若干个小企业的不断冲击时,蔡干强重新审视照明市场,并确定了以光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未来发展之路。从1998年到2004年这六年间,尽管本邦没有强势推出市场,但事实上,蔡干强已经在暗暗地为本邦今天乃至未来的发展夯实基础。
蔡干强的这番对本邦品牌构想和缘起的介绍,是照明行业很多人至今不知的秘密。今天,他终于揭开了内幕。当市场时机成熟以及国家对绿色、环保、节能、健康产品的消费观念极力倡导后,本邦品牌该是浮出水面的时候了。
设计差异化
“未来的一线照明品牌,一定是由拥有强大的制造规模和能力的企业所铸造出来的!”蔡干强胸有成竹地作了定论。
可是,NIKE等国际巨头本身在制造能力和规模上并不具备任何优势,而且NIKE的全部产品都是OEM生产的,它为什么能成就世界一流品牌?这似乎是对蔡干强“一线照明品牌论”最有力的反驳。然而,蔡干强并不这么认为,“NIKE公司会因为每个消费者的不同爱好而为每个消费者特制一双球鞋吗?它不会,也不可能。NIKE只会根据潮流和需求设计出各种新款球鞋,然后委托OEM企业进行成批量生产,消费者去适应它的设计风格,去接受和消费它的产品。”
“但是,照明产品的消费特征与球鞋截然不同。”蔡干强语调突然转折并强调,“在中国乃至世界,每一幢建筑的设计风格不一样,房间布局不一样,对灯光效果的需求和要求也不一样,不同的照明设计需求导致对照明产品的不同需求。也就是说,每幢建筑都是一个独立消费体,你必须在照明设计和产品设计上都要有所不同。但是,现在照明行业有谁能做到根据照明设计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产品?反过来,不同的产品又有谁能营造出不同的照明设计效果?但,本邦能做到这一点。这就是照明设计的差异化。”
据蔡干强介绍,本邦的原材料采购体系、设计系统、生产体系等都已完全成型,整个系统每天都在井然有序运转中。一旦一项工程的照明产品设计出来后,他们完全可以快速导入这个系统中,以最快的速度制造出该项工程所需求的产品。这种市场反应速度要比目前的照明企业最少快两倍!加之,本邦照明可以说是目前照明行业自主研发和生产产品线最齐全的企业,这难道不是本邦取胜市场的优势之一?
如果说产品差异化是本邦照明取胜市场的基础,那么照明设计的差异化则是本邦照明的竞争核心。蔡干强从照明设计差异化上分析出了本邦为什么如此受经销商欢迎,为什么市场会缺货,为什么拥有一般品牌所不具备的优势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积累了近十年后,本邦照明于2005年正式亮相市场。据蔡干强透露,目前本邦在全国的专卖店数量已经超过300家,而且基本上都已经具备盈利能力,这远远超过了他预期的目标和速度。这也是造成本邦照明光源产品市场缺货的因素之一。据蔡干强分析,目前华强集团(本邦、华强和渝电工三个品牌)的传统光源制造规模已经超过领衔市场已久的“中国灯王”佛山照明。那么,在三年后,华强集团一定会赶上甚至超越佛山照明,“这绝对不是一句空口号!”(文/子浪)
后记
产品差异化和照明设计的差异化固然是本邦照明取胜的关键,然而,但令业界还难以信服的是,以本邦品牌目前仅140万支灯管的月产能来说,它怎能满足市场对本邦产品高速增长的需求?它怎能成就光源霸主的地位?它是否会成为制约本邦照明发展的最大缺陷?这又值得业界深思和怀疑。然而,蔡干强又是怎样认为的呢?本报将继续跟踪报道。
凡本网注明“来源:阿拉丁照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阿拉丁照明网,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