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系列报道之三
记者 冯春鸣 通讯员 陈金龙
百多平方米的瓦房被隔成数间。在外面,一个年轻人正在车床旁专注地冲压灯管;走进里间,两个精壮的小伙子赤着上身,就着熊熊的炉火在烧铸灯罩;再往左走,还未装上灯泡的防潮灯堆满了墙角,一位中年妇女埋着头坐在小矮凳上,熟练地把一只只成品灯塞进纸盒中。9月9日的下午,记者来到了余姚梁弄镇的一个普通家庭小厂,这位中年妇女就是这家余姚宏盛灯具厂的女主人??黄幼芽。
这家灯具小厂的历史很短暂。就在前年,黄幼芽还跟丈夫在镇上开着一家汽配店。眼见镇里的灯具生意越做越红火,两口子合计着转行搞灯具加工。一开始和别人一起办厂,办了一年多,自己积累了经验,就试着单干。“租了这几间厂房,每年大概一万多块。还有那些机器设备,总共十多万吧。为了便于管理,最里面那间就作为卧室,我们通常都睡这里。”黄幼芽向记者聊起了她们家的创业经。“就你们几个忙得过来吗?”记者问道。“当然忙不过来了。你看,着几个小伙子都是我们招来的镇里人。一共有十多个,三班倒。老公管采购、销售,刚才去进货了。我嘛,就打打杂,管管帐,做些装配,另外给这些工人烧烧饭。有时候,我爸也会来厂里帮忙。”“你们的货卖给谁呢?”“主要是由他哥负责,他们夫妻俩在北京开了个门市部,平时要什么灯具,他哥给我们下订单,我们负责生产。”“梁弄镇里象你们这样的小厂多吗?”“多呀,至少一百多家。镇上多数老百姓靠灯具厂谋生呢。”
和黄幼芽一家的小本生意比起来,褚家明夫妇可算是梁弄镇上的灯具大户了。在车间里,记者见到了这对大忙人。一个正在与技术经理商谈158万元的折弯机的维修事宜,一个正在查看工人们给刚镀锌灯柱的打磨情况,这批90多根高杆灯可是专门供北京奥运会比赛场馆使用的。“别看现在规模大了,可我们也是从家庭小作坊起家的啊。一开始找了三四个人在后俞村办了个锯木厂,后来给燎原灯具做木质包装箱。”褚家明的“发家史”与镇上的多数厂长们类似。“1993年,我买了台破车床,办起了家明灯具配件厂。那时镇上的劳动力多,用的都是镇上的人。后来镇里的灯具厂多起来了,劳动力还不够用呢,都去招外地人了。现在我们家家明灯具有限公司50多个人,一半是外地劳动力。”“我们镇上的人能劳动致富,基本上都是靠灯具行业。我们前几年在镇上招了好几个贫困户到上海、杭州的办事员,现在都开上小车了。”褚家明的妻子在一旁插嘴说。
采访后记 :梁弄是“中国灯具之乡”,灯具占国内市场的40%,而它点亮的更是梁弄人的“就业之灯”。梁弄曾是经济落后的偏远山区乡镇,务农人口多。在1994年,全镇还仅有灯具从业人员1700多名。但是目前,全镇两万名劳动力中,300多家灯具企业就解决了一半的劳动就业问题。其中,有5000人是在全国各地的1400余个灯具经营部。每年进灯具厂或在外开经营部的山农也在1000人以上。在四明湖周围的五六个村,如今已经有七成农民住进了新楼,私家车多达300多辆。
凡本网注明“来源:阿拉丁照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阿拉丁照明网,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