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丁照明网首页| 绿色| 检测认证| 古建筑| 道路| 酒店| 店铺| 建筑| 家居| 办公| 夜景| 娱乐| 工业| 博物馆| 体育| 公共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 正文

放一盏孔明灯 让吉祥与祝福写满天空

2007-10-23 作者:admin 来源:成都日报(席永君)* 浏览量: 网友评论: 0

摘要: 作为平乐古镇的一块跳动的文化胎记和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孔明灯如今已成为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的感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既需要民众的热情和参与,更需要政府的倡导。

  多少个世纪以来,圣洁的岷山雪水沿都江堰汩汩流淌,源源不断地润泽着成都平原。当古蜀文化、中原文化、巴楚文化在这片“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古老土地上交汇,它的温润、丰饶与富足,必然会孕育出别样的文化景观与乡风民俗。那些代代相传、精雕细琢的手艺,不仅修饰了成都人的生活,更描绘出成都人细腻而广阔的精神图景,它们与那些独特的乡风民俗一道,成为成都人值得骄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那闹年的锣鼓、狂欢的水龙节、火龙灯舞、大庙会、花会、木兰会;那“片纸来之难,过手七十二”的手工造纸、闻名遐迩的瓷胎竹编、遗世独尊的铁匠铺、独步天下的邛窑……“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篇章,生动地再现了这些代代传承的民风民俗和精湛手艺。

  旧时,每逢农历七月十五,夜幕降临,放孔明灯的时刻便来到了。广大的川西平原上,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倾巢而出,带着对来年的祈盼,在乡间的河滩空坝放起孔明灯。当指挥者发出放飞的口令,霎时,孔明灯腾空而起,挟带着阵阵震耳的鞭炮声、大人孩子的欢笑声,直奔茫茫苍穹。盏盏孔明灯,远远近近,闪闪烁烁,布满了整个夜空,与星月交相辉映。人们抬头仰望,眼睛迷蒙了,分不清哪是星星,哪是孔明灯……自古以来,川西平原便流传着逢年过节尤其是中元节放孔明灯祈福的习俗。由于战乱,或其他别的原因,这一古老的习俗断裂了。如今,传统文化之风逐渐复苏,孔明灯已成为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重温这一美好的习俗,便在逢年过节也放起了孔明灯,只不过内涵与意义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制灯:以诸葛亮的名义

  一张鲜红的蜡光纸在任道洪老人的面前展开。对老人而言,这张普通的蜡光纸无疑是世间最吉祥的纸。隆冬时节,老人的双手会因制作一盏盏孔明灯而冻僵,但因了这一张张充满祈愿与祝福的纸,他仍自豪地认为,他所从事的是世界上最温暖的职业。而制作孔明灯的平乐镇阎巷街93号临街的民居,便成了这个冬天古镇最温暖的处所。

  冬日少有的阳光照耀着这座昔日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这是2007年1月16日的下午,我站在任道洪老人的对面,隔着一张方桌听老人娓娓细说孔明灯的来龙去脉:

  孔明灯又叫“天灯”、“文灯”,相传为三国时的诸葛亮(孔明)发明创造,用于战争中部队之间的联络,相当于今天的信号弹。“放一盏为出兵(进军信号),放两盏、三盏为撤退,放四盏为战事顺利……”老人侃侃而谈。那时,交通和通讯不发达,孔明灯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应该是显而易见的。据说,当年,叱咤风云的诸葛亮被司马懿围困在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正当全军上下束手无策之际,智慧的诸葛亮心生妙计,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号,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特殊的灯笼为“孔明灯”。另一种说法则是这种灯笼的外形酷似诸葛亮戴的帽子,因而得名。诸葛亮出任蜀国丞相后,留在家乡的发妻由于思念远方的丈夫,也以放飞孔明灯来传递绵绵无尽的相思之情。

  “虽说现在许多地方都有燃放孔明灯的习俗,但真正讲到最完整继承了这一习俗,制作方法最为传统、‘最孔明’的怕要数我们邛崃平乐镇了,因为诸葛亮曾在我们平乐屯过兵。”任道洪老人很为诸葛亮当年在平乐镇屯过兵而骄傲。

  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为壮国力,实施“务农殖谷,闭关息农”政策,大搞屯田,不仅令山民“渐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还令军队实行“军屯”,“且田且守”、“大积军粮”。而平乐便是当时蜀国的“军屯”重镇。诸葛亮屯兵平乐,事农耕的同时,还亲临平乐“祭火井”,开发天然气,冶铁铸器。平乐人蒲元还为诸葛亮设计和制造了“木牛流马”,并进而发明“淬火”技术。为了纪念诸葛亮,平乐人至今仍保持着燃放“孔明灯”的习俗。

  老人说孔明灯原理简单,但制作工艺却颇为讲究。“孔明灯主要分为灯罩和支架两个部分……”平日里寡言厚道的老人,说起孔明灯,话匣子陡然打开,像决堤的江水滔滔不绝起来。但让他十分无奈的是,现在整个平乐镇会做孔明灯全套工艺的就只有他和老伴张桂英了,老人的儿子也只是懂得一些简单的原理,对制作孔明灯并无多少兴趣。

  无奈归无奈,谈起孔明灯,任道洪老人仍备感亲切。

  传灯:孔明灯的奥秘

  老人制作孔明灯为世传。他说:“我们家制作孔明灯已有好几代人了。我是从爷爷那里学会制作孔明灯这门手艺的。从我能记事起,就看见爷爷、父亲制作孔明灯,从小耳濡目染,十四五岁我就开始学做孔明灯了。说来也奇怪,平乐镇上一直就只有我们一家制作孔明灯,别人似乎不愿意学,其实,这门不起眼的手艺也能养家糊口啊!”老人一边聊,一边忙着自己手中的活计,看我口渴,顺手递给我一瓶矿泉水。“现在好啊,由于你们报纸、电视台的大力宣传介绍,来古镇参观游览的人多了,买孔明灯的人也多了。镇上的人要买,游客要买,周边区(市)县的人要买,政府也要买。去年(2006年)国庆节,邛崃城里的一个老板一次就在我这里买了99盏孔明灯,还把我接到城里去放灯呢,那场面热闹喜庆得很啊。”一次次亲手燃放自己制作的孔明灯,老人自豪而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但已年近古稀的老人又不无忧虑,孔明灯这门技艺,儿子没有兴趣,镇上也无人愿意学,他担心这门手艺后继无人。

  在闲聊了一阵后,任道洪老人向我谈起了制作孔明灯的一些细节。老人说:“孔明灯的制作十分讲究,尤其是灯罩底部的那道竹圈,其重量为3两,超重了不行,过轻了也不行。重了,孔明灯飞不上天;轻了,孔明灯升空后,要在空中翻筋斗。你想想,我任道洪制作孔明灯几十年了,如果有哪盏灯升空后,在空中像孙悟空一样翻筋斗,岂不让人笑话吗?而竹圈就取材于我们这儿芦沟盛产的长节慈竹。还有,这灯罩的用纸也讲究,八十年代前,材料为白色丝棉纸。因为放孔明灯是一件十分喜庆的事,谁愿意逢年过节,尤其是婚庆,放一盏白灯上天呢?因此,就需要把白色的丝棉纸染成大红色的,但浸染的过程一直都不理想,纸的浪费很大,无形中又增加了制作孔明灯的成本。这样,八十年代以来,便渐渐用防潮的红色蜡光纸取代白色的丝棉纸了。当然,这个取代的过程也是十分艰难的,为此我做了不下一百次实验。而制作一盏孔明灯需要六张蜡光纸,其中,灯壁需要整整四张,余下两张剪裁后用于灯顶。孔明灯高度一般为一米二至一米三,直径为一米……”看似简单平常的孔明灯,制作过程中竟然还有如此多的反复和曲折,真是让人意想不到。

  在孔明灯的制作中,灯芯的制作尤为重要。一盏孔明灯升上天空后,其燃烧过程在15—20分钟之间,一般为18分钟;升空高度为1000—2000米。为了达到这样的燃放时间和升空高度,其灯芯材料和燃料的选择是颇为讲究的。“你瞧,灯芯就固定在这个十字架的中央。”任道洪老人指着两根细铁丝的交叉处,对我说。“灯芯中间一层为棉花,上下两层为普通牛皮纸。燃料由煤油、柴油、菜油、燃元、乙醇混合而成。其中,煤油、柴油、乙醇起助燃作用,菜油、燃元起延时作用。”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灯芯,还有这么多学问!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灯芯,被老人讲得头头是道。真是术业有专攻啊。尽管制作孔明灯仅仅是民间的一个小术。

  放灯:诗意的祝福和祈愿

  已是黄昏时分。一群人穿过阎巷街,穿过兴乐桥,来到白沫江畔一片空旷的河滩上。任道洪老人要为远道而来的我们亲自燃放孔明灯。几十年来,由于制作和燃放孔明灯,老人在镇上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是名人就会有或多或少的“名人效应”,尽管古镇人对燃放孔明灯已习以为常,但兴乐桥上还是站满了观灯的人群。在这个宁静的黄昏,灵气充盈的白沫江,将又一次见证燃放孔明灯这一古老习俗给古镇带来的祥和与无限诗意。

  老人说,1949年以前,买孔明灯燃放的多为大户人家。在镇上,有钱人家婚庆、祝寿、上梁(修房造屋)、开业庆典、逢年过节,都要燃放孔明灯。而买灯燃放也有讲究,一般买12盏或24盏,12盏对应一年12个月,24盏对应一年24个节气。当然,也有买8盏的,八发嘛。

  孔明灯的工作原理是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与热气球一样,只是孔明灯的放飞方法更简单,操作更方便。但放飞时也有危险,一般禁止一个人操作,而小朋友燃放孔明灯时,必须要有成年人在一旁看护、协助。老人说:“燃放孔明灯,首先要选择一个宽敞的、四周没有高大树木和电线的地方,比如这里。一般而言,晚上放孔明灯观赏效果最好。此外,孔明灯升空时受天气影响较大。风大时易将灯体吹斜而使灯体烧毁,下雨时易将灯体淋湿而无法放飞,因此最好是在无风的时候施放。”老人一边说,一边把灯芯固定在灯罩底部两根细铁丝相交的十字架处。

  老人开始点燃灯芯了,而我在一旁协助把孔明灯的灯罩从上面提起。灯芯点燃了,跳动的火焰迅速使灯罩内的空气受热变轻,而我的直接感觉是,孔明灯的灯罩在渐渐膨胀变轻。此时危险啊,如果不小心的话,容易将蜡光纸做的灯罩点燃。如果放飞的场地有树枝把灯挂住,就会发生火灾,因此,放飞孔明灯时一定要多加小心。我在老人的悉心指导下,将孔明灯缓缓放出,啊,一盏吉祥而美丽的孔明灯带着我的心愿和祝福,从我手中奇妙地徐徐升空了……在那一刻,我觉得全镇的男女老少都在抬头仰望我放飞的这盏孔明灯。

  我很关心一盏升向苍穹的孔明灯最后的归宿。老人告诉我,一盏放飞的孔明灯在空中达到一定高度后,空气稀薄,燃烧就会逐渐熄灭,不足以支撑其继续飘浮;或燃料烧完,孔明灯没有继续飘浮的动力后,就会自行跌落。一般而言,孔明灯多为燃料燃尽后自行坠落的,因此,并不会造成任何火灾。孔明灯升空后,随风飘浮,一般会降落在5公里以外;如在无风的情况下,孔明灯燃料燃尽后,会在方圆1平方公里的地方降落。

  每次燃放孔明灯,老人都很开心,就像初次放灯一样,细心而充满虔诚。他在放灯时,一边做着示范,一边不断地提醒大家,要许愿的赶快许愿吧,求爱情、求婚姻、求事业、求健康……孔明灯是吉祥之物啊!

  手艺:民俗的坚守与捍卫

  那天黄昏,任道洪老人和我们一道,共同放飞了12盏孔明灯。当一盏盏孔明灯在冬日的天空中愈飘愈远,像一颗颗星星,最后消失在黑暗之中,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被一种少有的甜蜜的暖意充满了。

  我们快乐地离开了河滩。我问任道洪老人,你这一生制作了多少盏孔明灯?“至少有上万盏吧。”老人淡淡地说,言语间充满了自豪。我又问老人,你做了50年的孔明灯,有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吗?“有啊!去年,一个非洲旅行团来镇上观光,我在兴乐桥上给远道而来的非洲客人放孔明灯。放完灯后,一个黑人一把把我抱起,在桥上不停地转圈圈,嘴里还叽里呱啦的。我都快被他转晕了。过后翻译告诉我,那个黑人说,‘先生,孔明灯真是太棒了!’”昏黄的灯光下,老人镜片后的目光闪烁着异样的光芒。那天,他为非洲客人放了40盏灯。

  几十年来,任道洪老人不知亲手放飞了多少盏孔明灯。许多顾客在买了孔明灯后,都要请老人去放,为此,他去过崇州,去过彭州,去过都江堰,还去过青海和拉萨。去青海放灯,是他一生中放灯最多、最有成就感的一次。那次,青海某石油局为庆祝一个油田勘探成功,一次就放了整整500盏孔明灯。那场面才叫壮观啊。去年春节,镇政府也为镇上的居民放了80盏灯。

  作为平乐古镇的一块跳动的文化胎记和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孔明灯如今已成为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千百年来,这一古老质朴的民俗事相,给平乐的人文平添了一份淡淡的诗意。在物质相对发达、生活节奏远远快于我们内心的节奏的今天,这份诗意对于我们每个人尤为弥足珍贵。而任道洪老人就是这份诗意的坚守者与捍卫者。

  作者手记

  “虽说现在许多地方都有燃放孔明灯的习俗,但真正讲到最完整继承了这一习俗,制作方法最为传统、‘最孔明’的怕要数我们邛崃平乐镇了,因为诸葛亮曾在我们平乐屯过兵。”我在平乐采访时,任道洪老人多次向我这样强调,他的内心为诸葛亮当年在平乐镇屯过兵而充满了自豪。

  关于孔明灯,除了和诸葛亮有关的种种传说外,在民间还流传着许多美好而充满智慧的传说。相传五代时,有一位“知文达理,且通医术”的总兵夫人莘七娘,随丈夫在福建等地打仗时,曾用竹篾扎成方架,糊上纸,做成一只巨大的孔明灯,通过下面松脂燃烧,升空作为军事联络信号,被称为松脂灯。而对孔明灯的喜爱,历代文人墨客也从不吝惜自己的溢美之词。南宋诗人范成大就曾在诗中写道:“掷烛腾空稳,推球滚地轻。”前一句,就是赞美孔明灯的。而对孔明灯燃放习俗的传承,在元代就已经蔚然成风,流行全国。每逢佳节,大江南北的百姓便纷纷燃放孔明灯庆贺,观者如潮。随着孔明灯燃放习俗的不断演变,在一些地区,人们还在灯下装上一条长长的尾巴,俗称“火鸡”,使孔明灯看上去像流星,又像火龙。这样,孔明灯升空后随时会飘落火星,给夜空平添了一份诡秘之美。

  为了进一步考察孔明灯燃放习俗在当代的传承状况,今年国庆大假,笔者再次来到平乐。令笔者万万料想不到的是,一个小小的古镇,国庆大假期间竟燃放了上千盏孔明灯。需要说明的是,这上千盏孔明灯全是游客自己掏钱燃放的,镇政府并未因此花一分钱。而去年春节,镇上燃放了80盏孔明灯,却是镇政府为当地居民买的单。上千盏孔明灯在古镇的夜空竞相放飞,这是何等的热闹,何等的壮观,何等的喜庆,短短一年多时间,孔明灯燃放的习俗便迅速由“冷”变“热”,由政府买单变为由游客自掏腰包,这给成都市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我的感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既需要民众的热情和参与,更需要政府的倡导。

读 图 时 代
凡本网注明“来源:阿拉丁照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阿拉丁照明网,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 收藏本文
最新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本周热点新闻

灯具欣赏

更多

工程案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