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艺术与观众的桥梁
COMMUNICATION BRIDGE BETWEEN ART AND AUDIENCE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厅照明
文编/温浩
点击查看更多图集:http://www.alighting.cn/case/2014/5/23/175856_20.htm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厅照明工程设计
业主单位:上海世博土地控股有限公司
建筑设计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主建筑师:章明
照明设计单位:上海瑞逸环境设计有限公司、上海傲特盛照明电器有限公司
主设计师:胡国剑
施工单位:上海建工二建集团有限公司
当代视觉艺术中心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选址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未来馆,前身是始建于1897年的南市发电厂,其建筑主体长128米,宽70米,高50米,建筑面积为31,088平方米。高达165米的钢筋混凝土烟囱笔直高耸,具有极强的标志性,见证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历程,昭示着浦江两岸新一轮的历史机遇和文化创造。改建后,其建筑面积增加至4万多平方米,展陈面积达到15,000平方米,共有12个展厅。
[NT:PAGE]
该博物馆于2012年10月1日开馆,该馆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公立的当代艺术博物馆,主要以收藏、展示和陈列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为主。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目标是搭建起当代艺术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桥梁,汇聚国内外当代艺术的优秀成果,利用多种渠道展示、收集和保存当代艺术的优秀作品,为民众打造一个活跃、创新、开放的视觉艺术学习中心。
光与艺术品、观众的关系
基于此,如何实现艺术品与观众之间的视觉互动,为观众提供舒适的光照环境?成为了照明设计师首要攻克的难题,这也是需要解决的一个综合性问题。因为艺术品和观众之间的互动,其最终呈现出来的是一种视觉上的互动关系。但博物馆所有灯光需要解决的是光、艺术品、观众三者之间的问题。在这样的前提下,设计师着眼于整个艺术博物馆中观众的流线和艺术品的展陈关系中。因为只有在确立这些关系之后,才能对观众的整体视觉进行充分有效的视觉分析,并有针对性地对整个流线过程中受关注的位置进行重点呈现。当然,这也少不了对展示空间的定位和理解。
从整体空间来说,该博物馆拥有一部分的自然采光,由于自然光的变化强度较大,稳定性不高,设计师需要考虑将自然光和人工光之间有效地结合和平衡。一方面要补充暗区的亮度,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由暗区到亮区的自然过渡,所以设计师在设计当中采用了多种模式的控制,把回路分得很细,以形成多个场景来满足自然光的变化。除此之外,设计师还考虑到在不同的时间段,馆方对于照明的不同要求,比如在人流量高峰时期,需要适当的提高整体的照度,来保障观众的视觉观感;在人流疏散的环境,或者是一些维护、清洁时期,则会降低照度。在这个节点上,设计师都是通过控制系统来实现不同模式下的需求。[NT:PAGE]
博物馆照明设计的新手法
从定位和整体策略上来说,设计师摒弃国内大多数博物馆的照明定位,就是把环境打得很暗,而把展品照得很亮的照明手法,开创性的采用明亮、简洁的照明方式。一方面,可以缓解长时间视看展品带来的视觉疲劳,让观众愿意在这里长时间停留、休息。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展示艺术品的特色,为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提供一个更加舒适的光照环境。
从技术角度来说,博物馆的整体光照环境和各个展厅都有相应的照度要求。对于这一点,需要有很好的技术保障和支持,在设计过程中,保证足够照度的同时,还要考虑整个场馆经济节能性和日常运行维护费用。所以在综合了种种要素之后,设计师最终决定采取高效节能的LED照明。因为之前对整个展厅的照明意向是提供一个明亮、舒适的空间,但是从展品和环境上来说,设计师还是希望形成一定的对比,所以在这个基础上面,设计师最终把展品的表面照度定在300~400LX之间,环境照度定在100LX左右。让展品和环境的光照对比基本能达到3:1、5:1的比例关系。这样,不仅能更好的表现展陈品的特点,而且能够保证周边环境的明亮度。
当用于表现展品的照度达到之后,还剩下一个非常高的技术难题,就是要在20米的空间高度上面搭建轨道,用于灯具的安装和排列。并希望在这样的高度向下投光时,照明区域不会扩散到其他区域,让光斑能够集中到所针对的展品上面。设计师当时所定的标准,是在20米高空照射下,光斑能够控制在3米以内,角度在6度角以内,才能够实现不让光逸散。在这么多的条件限制下,设计师还是很幸运的找到能够支持这一想法的厂家,最终达到了预期的光照效果。在整个灯具规格上面,设计师选择了从6度一直到60度的投射角度,用不同的灯具来满足不同的空间高度照射。除此之外,这么小的投射角度有利于控制眩光,营造舒适的光照环境。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