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菖蒲河公园夜景照明设计(图)

admin 2007-08-16 3690

摘要:菖蒲河公园的夜景照明设计,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方式,强化了 “具有京都气派的新园林”的公园定位。

  菖蒲河公园的夜景照明设计,在总结和吸收王府井商业街、皇城根遗址公园夜景照明设计的基础上,以“线”景观元素(菖蒲河、贯穿公园的步行小道、南侧红墙等)为主线,其间贯穿“面”景观元素(绿化)和各“点”景观元素(广场节点、桥、小品、雕塑等),强化了 “具有京都气派的新园林”的公园定位。现将具体设计分述如下。

  一、线景观元素

  1、道路(长安街——南池子大街——小苏州胡同和西库司胡同——园路)

  道路的视觉意向包括可识别性、连续性和方向性,对于它们的把握和控制既有助于创造区域的视觉整体性,又能突出各视觉元素的个性。

  长安街对于菖蒲河公园的夜景意向具有最强的影响力。绝大多数的游客经此而来,长安街的街景、路灯以及路灯所渲染的天空和树木是整个公园夜景的背景,是人们关于公园视觉记忆的起点。长安街的路灯是已经被列为文物的华灯:它上部饱满的灯球主要起景观作用,内装汞灯,光色冷白;底部的投光灯起到路面照明的作用,内装高压钠灯,光色暖黄,显色指数较低。

  南池子街垂直于长安街,从中间将公园一分为二,它向路人展示了公园的两个“剖面”。夜景照明在此所要强调的是一种仪式感:既强调进入长安街的仪式感,也强调进入公园的仪式感。南池子街在河水恢复以后,变成了“桥”,设计师设计了四支五火 桥头 灯立在新增护栏两旁作为呼应:灯头选用飞利浦的格栅灯球,内置高显色性白钠灯,显色指数83,光色暖白。南池子街的暖白和高显色性与周围街区的暖黄和低显色性形成鲜明对比。同时,在道路两侧人行道设置侧向发光的蓝色LED灯,增加了仪式感。

  小苏州胡同和西库司胡同平行于长安街,垂直于南池子街,是公园与北侧京味文化建筑群的分界线,是人车混行道,灯具的昼夜形象均十分重要。设计师选用了飞利浦新近研制的用于欧洲传统街区的“水滴”路灯:侧向发光灯头将行人、胡同地面、胡同立面均匀照亮;光源为低显色性的高压钠灯,将胡同整体渲染上了一种昏黄的颜色,这有助于创造古老、优雅的气氛。

  园路宽不足2米,河道南北各有一条,东西横贯园区始终。设计师选用了1.06米高铜制KIM草坪灯,照亮路面,灯具外形拙朴,通体古铜色,成为园林的日间景观元素之一;6光源暗装在灯具内,光线完全下射至地面,灯具本体不受光,令夜间游客忘记灯具的存在;光源为低色温的紧凑型荧光灯,暖黄光色暗示其与北侧胡同的整体关系;显色指数为82,展现铺路石与草皮的真实色彩,保持游客的视觉兴奋。

  光源暗装在灯具内,光线完全下射至地面,灯具本体不受光,令夜间游客忘记灯具的存在;光源为低色温的紧凑型荧光灯,暖黄光色暗示其与北侧胡同的整体关系;显色指数为82,展现铺路石与草皮的真实色彩,保持游客的视觉兴奋。

  总之,南池子大街、小苏州胡同和西库司胡同、园路在灯具的造型方面保持气质的一致性,强调园林的区域特色;在夜景观的光色方面,强调个性,紧扣各自定位。这几条路控制的园林区与长安街统领的城市核心区呈一种互为对比、互相尊重的关系。


  2 、视觉边界

  边界是线性元素,是两个部分的分界线,是一种横向的参照;边界元素虽然不像道路那般重要,但对许多人来说它在视觉特征中具有重要作用;边界的连续性与可见性最为关键。如果仅用灯具本身来表现边界,那将是拙劣的;靠传统园林要素的色彩及明暗特征来表现边界,是照明设计师在这个案例中所努力追求的。

 二、“面景观元素”

  1、红墙及墙下植物

  红墙在视觉上是园区与长安街的分界线,在心理上是“闹”与“静”的分界线。公园中最具特色的历史遗存是红墙,所以多数的设计都是南向的,试图创造一种“怀古”的整体气氛,红墙与其前面的树木共同组成了菖蒲河公园的舞台背景。遵照“新北方皇家园林”的整体创作思路,设计师在此进行了“非人工化设计”的尝试。

  分析红墙前的所有树种,针对不同的树型、树叶稀疏程度、树干纹理、生长速度、四季变化情况、与红墙距离等对植物进行分组。按树与墙的明暗关系对照明方式进行分类:树亮红墙暗(强调前景)、树暗红墙亮(强调剪影)、树暗红墙暗(强调视觉休息)、树和红墙由不同灯具分别照亮(综合前景与剪影)、树和红墙由同一灯具同时照亮(强调树落在红墙上的影子)。结合树种与照明方式的分类,在现场勘查的基础上,将这一边界分成了十几个区域。图纸上只分区域,示意灯位,具体的灯位设定都在种植完成以后,现场进行。设计师为此共进行了三次开灯试验,对灯位及光源功率进行了调整。

  红墙的断续亮暗成为公园主要的视觉意向。经过贯穿始终的设计调整,植物照明的人为痕迹已经被异常丰富的视觉体验所取代。红墙与植物的照明灯具分别是HYDREL的埋地灯与投光灯,光源均为70W金卤灯,暖白光色,显色指数80,真实再现红墙与植物的本色。对灯具的隐藏作了仔细的考虑,没有影响白天的景观。对灯具的投射方向逐个进行了现场调整,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眩光。

  2、濒水界面

  园林设计师希望游人最大限度地接近水面,所以没有设置护栏,并且设计了丰富的濒水界面。既要创造亲水性,又要保证游人安全,这给夜景照明设计师带来了很大挑战。最终的方案为选用直径6.5厘米的蓝光LED埋地灯,在潜在的危险区域,沿河布置成线状:这种灯体积小,又是嵌入地面,在白天可作为地面装饰;在夜晚利用暗视觉中人们对于蓝光的敏感性,暗示危险的存在;蓝色与水之静、天之幽恰为呼应,为公园整体幽静气氛的创造立下功劳。在下到濒水平台的台阶两侧,嵌入了所能找到的最小侧壁灯(BEGA2003,80mmX70mm),踏步表面由此产生的精致光斑也十分符合园林的气质。

  3、倒影

  本案中,人与水在夜间发生物理上的沟通较为困难;而视觉和心理上的沟通贯穿游园的始终。倒影是菖蒲河公园夜景观的灵魂所在,也是中国园林“夜景观”有文献记载的最重要文脉。设计的过程开始于对公园剖面的分析,能产生倒影的元素共有四个:红墙、远河树木、近河树木、桥。红墙及远河树木上文已经提到,其景观的丰富性直接造就了倒影的丰富性;桥的倒影垂直于河道,暂不列入边界的范畴;近河树木的倒影构成了倒影的主调,对此进行了重点设计。大部分的近河树木是改造前胡同中的柳树,它们和红墙一样是菖蒲河历史的见证。考虑到产生倒影的原因是这些树木近河一侧树干、枝叶对光线的反射,所以在树与河岸之间的地面上设置投光灯,这些灯的投光方向垂直于河道,且正对树干,既保证反射光最大限度地被利用,又靠树干本身遮挡住朝向园路一侧的眩光。

  大部分的近河树木是改造前胡同中的柳树,它们和红墙一样是菖蒲河历史的见证。考虑到产生倒影的原因是这些树木近河一侧树干、枝叶对光线的反射,所以在树与河岸之间的地面上设置投光灯,这些灯的投光方向垂直于河道,且正对树干,既保证反射光最大限度地被利用,又靠树干本身遮挡住朝向园路一侧的眩光。

三、点景观元素

  1、节点

  此处所要讨论的节点相对于城市意向的概念来说,显得过于小了;但菖蒲河公园本身具有一种戏剧化的小景集萃的效果,这种讨论方式也是可行的。菖蒲河公园与一般城市公园不同,处于节点上的小品均是公园的配角。传统意义上的节点照明是将节点处理为行进路线上的兴奋点和高潮,而菖蒲河公园的节点照明是为游人提供行进过程中的视觉放松。这些节点给红墙、河水的历史主题增添了一些世俗化的元素,它们以静态的舞台场景方式出现,设计师所要把握的是戏剧化效果的整体性,而非皇城根遗址公园中节点照明所强调的个性化设计。

  2、标志物

  菖蒲河公园夜景的最重要标志物是天安门东立面(恰恰不在公园中),它是园中亮度最高的可见物。园中游客把自身同天安门宏大意向联系起来的纽带是河水中的城楼倒影和前景的桥。共有五座桥连接河道的南北两岸,其在水面形成的倒影具有独特的景观效果,桥是夜景照明需要着意刻画的部位。

  木桥在公园的最东侧,桥身造型简洁,我们在桥主梁外侧各设置一根侧发光光纤,展现其结构曲线的造型魅力。平桥在木桥的西侧,是一座石桥,夜景照明包括两个方面:在桥的栏板外侧底部安装GHIDINI低色温泛光灯对栏板柱进行照明;在桥两端各安装两个单火桥头灯以保证桥面有适度的照明,突出该桥地位,暗示南北向次轴线。方涵是南池子大街的一部分,选用iGuzzini线光源,置于栏杆外侧,照亮栏杆,使夜间造型更为丰满。(桥内侧照明前文已述)曲桥的造型和平桥基本相同,只是在平面上有一定曲折,因此,夜景照明的设计构思也与平桥相同。拱桥在公园的最西侧,是一座石拱桥,也是公园夜景观的收尾,采用MEYER泛光灯对桥体进行整体照明,使桥洞与水中倒影共同组成夜景照明的高潮。

  五座桥的泛光照明自东向西呈弱——次强——强——次强——最强的关系,暗示了面向天安门东立面的一种仪式感;同时,公园东侧的贵宾楼西立面及其水中倒影也起到了标志性作用;公园内西侧高处的六角亭本可以成为一处重要标志物,最终因施工组织原因没有实施照明。

最新评论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