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迎九
德国欧科(ERCO)大中华区首席代表
国内博物馆照明市场最开始是什么样子的?
沈迎九: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比较系统化的博物馆照明,最早是由西方带领的,比如80年代的深圳博物馆,当时是学习了港澳的一些做法。中国馆方第一次主动思考,并且亲自出国考察学习所建成的现代博物馆,是九三年筹建、九八年建成的上海博物馆。真正现代化的博物馆是在2005年前后相继落成的首都博物馆、国家博物馆,以及许多省市级博物馆。此后,从一线城市到二线城市,博物馆展览设计、陈列设计的理念不断更新。相对于以前,现在的市场更加成熟了。
推动博物馆照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沈迎九:首先是经济水平的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政府的财政收入提高。满足物质需求之后,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就越加凸显,文化部也鼓励更多的人去博物馆了解历史。第二,走出去请进来。随着经济发展,更多的人有机会走出去,像巴黎卢浮宫、英国大英博物馆、美国纽约国家博物馆,都是很好的学习对象。
20年前我们就已经知道,灯光就是博物馆的灵魂。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理解这个概念,光的确很重要。所以,馆方对于博物馆照明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一市场需求驱动了博物馆照明设计水平和灯具技术的发展。
过去我们都是学习别人,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有没有自主创新的地方?
沈迎九:我们谈博物馆灯光的时候不仅仅只是谈灯光或者灯具,因为光不是主角,展览品才是主角。所以我们的光是服务于展品、服务于文化的。光是不可见的,只有把物体照亮了之后,才体现出文化。至于说中国在文物保护上或者灯具功能上的创新,其实并没有太多。比如在文物保护方面,采用一些比较创新的手法去实现光的效果,这个是有可能的,但从整个行业来说,还没有出现影响力大的创新。
国内外专注做博物馆照明的企业越来越多,您觉得ERCO的优势是什么?
沈迎九:我们卖好灯呀!就市场需求来说,品质好、LED测试数据好,是最重要的标准。我们所有的灯具都可以用在博物馆上,ERCO是全球唯一一家所有灯具都采用统一的最高标准来生产的企业。总体来说,我们对光的标准都是统一的,其他的形式有可能改变,但对光的要求是不变的。
ERCO在90年代初进入中国博物馆照明领域,带来了一些设计的理论、灯具的知识,很多企业和照明工程师都慕名前来学习。这么多年过去,从业人员多了,环境也更加复杂了,随便一个企业,买个芯片就能做起来,还标榜自己是博物馆专家,这个是最可怕的。其实现在在博物馆设计上,政府投资的钱都是不低的,完全是可以跟国际接轨的。但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很多做得不到位,我看了都觉得痛心。
博物馆馆方在照明上的投入情况如何?ERCO在价格上会不会没有优势?
沈迎九:ERCO是建立在高标准、高速工业化生产平台上的,生产工艺非常高,相对应的,成本也比较高。其实相对而言,博物馆照明产品的价格本身就比较高,所以大家都会带着理性去购买,不会为了省一点钱就去买不合格的产品。我们的理念是让老百姓以最合理的价格,购买到最合理的灯光。
国际市场是否存在对LED产品排斥的情况?ERCO对于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是否有不同的产品策略?
沈迎九:LED是个好东西,但讲LED的行业特点就不一样了。博物馆对LED照明的要求更加高,包括芯片、光学设计、通信干扰,以及系统化设计等等很多方面,所以好的LED对系统的要求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