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 11 月 21 日公布 2025 年院士增选结果,分别选举产生中国科学院院士7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1人。在 2025 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中,学科交叉创新成为鲜明特色,尤其是材料、光学、遥感等领域的院士新力量,为 LED 照明行业的技术突破、产业升级筑牢了科研根基。从学部分布到个人成就,我们可以清晰看到 “光的创新” 在院士体系中的深度布局。


一、两院院士学科分布:多学科协同格局
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平均年龄57.2岁,最小年龄44岁,最大年龄66岁,60岁(含)以下的占67.1%,女性科学家有5人当选。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有6位扎根西部边远地区的专家,有8位女性科学家。此外,2025年中国科学院新当选外籍院士27人,中国工程院新当选外籍院士24人。
(完整名单剪如下链接:
(1)https://yszx.casad.cas.cn/tzgg/202511/t20251120_5089431.html
(2)https://www.cae.cn/cae/html/main/col1/2025-11/21/20251121085534713797145_1.html)
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呈现多学科协同格局:化学部中部分人士聚焦光电材料底层创新,地学部中也有拓展遥感技术在照明场景的跨界应用,信息技术科学部部分人士主攻光学检测与激光制造 —— 三者形成 “材料 - 应用 - 制造” 的 LED 产业全链条支撑,推动科研成果向 LED 产业落地。
二、四位 “光领域院士” 的硬核贡献:从实验室到产业链
1. 陈永胜(化学部・南开大学)

职位:高分子及材料化学家,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钙钛矿专家
研究方向:光电能源高分子材料
行业成就:
陈永胜主要从事功能有机高分子/碳纳米材料及其在能源转化与存储领域方面的研究。他提出了“受体-给体-受体”架构高效可溶液加工寡聚物有机光伏和三维交联石墨烯/碳基高分子材料的设计理念,发展了多种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揭示了其从分子水平到微观形貌再到宏观尺度的多维度结构-性能关系,构筑了系列高性能能源转化与存储器件,取得了多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开发的部分关键技术已实现产业化,为高分子学科和国家能源科技发展和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截至目前,陈永胜以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00余篇,包括《科学》(Science) 、《自然·光子学》(Nat. Photon.)、《自然·电子学》(Nat. Electron.) 、《自然·通讯》(Nat. Commun.) 、《科学·进展》(Sci. Adv.) 、《美国化学会志》(J. Am. Chem. Soc.)、《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先进材料》(Adv. Mater.) 等,论文他引8万余次,H-Index为130。2014年至今,他连续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出版专著2部,获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
2. 孙洪波(信息技术科学部・清华大学)

职位: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教授,清华大学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系学术委员会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光学学会微纳光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负责人
研究方向:光学与激光物理
行业成就:
长期从事激光精密制造研究,提出了非线性激光制造原理,由此制备的三维立体雕刻“纳米牛”成为领域发轫的标志性符号;发现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场键耦合效应,提出选键激发制造方法,解决了硬脆特种材料超快激光精密制造的参数窗口区缺失难题;发现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光学远场诱导近场击穿(FIB)效应,提出超隐形切割方法,将国际非线性激光制造工艺提升到>1米2/秒、亚10纳米节点。系列工作为非线性激光制造从原理建立、技术体系形成、装备制造到规模化工程应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入选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美国光学学会(OSA)、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中国光学学会(COS)、中国光学工程学会(CSOE)会士(Fellow)。获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获日本光科学技术研究振兴财团贡献奖、日本文部大臣表彰-青年科学家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第一完成人)、全国创新争先奖、COS王大珩光学奖。担任中国光学学会微纳光学专委会主任、中国感光学会光学精密成型专委会主任、光学领域顶刊《光:科学与应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杂志(JIF=23.4)执行主编、《光子学》(PhotoniX)杂志(JIF=19.1)主编。
3. 贾平(信息技术科学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职位:长春光机所总工程师、动态光学成像与测量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
研究方向:空天光学成像与测量
行业成就:
长期从事动态光学成像与测量研究工作,专注于解决空天环境下力、热、平台运动等多物理场的“动”和“变”与光学高质量工作需要“静”和“精”的突出矛盾,破解诸多“卡脖子”难题,为我国航空航天光学载荷短期缩小与国外差距、部分超越国外的跨越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发表论文80余篇。获得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4. 张兵(地学部・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职位: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研究方向:高光谱遥感
行业成就:
累计发表SCI论文300多篇,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多项,出版学术专著11部;是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IEEE Fellow)、中国地理学会会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目前担任《遥感学报》主编、IEEE TGRS副主编、The Innovation编委、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与遥感地理专委会主任、IEEE国际高光谱图像与信号处理技术委员会委员。
总计获得各类科技奖励十余项,其中以第一完成人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中国航天基金会钱学森杰出贡献奖、IEEE 国际地球科学与遥感学会(GRSS)区域领导奖(是首位获该奖项的中国科学家,表彰其“在高光谱图像获取、处理与应用中全球杰出引领性贡献”)等。他领衔的“高光谱遥感研究集体”被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评委会评价为“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我国高光谱遥感始终处于该领域国际前沿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
*图文素材源于新华社、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西部光子期刊、遥感学报、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先进仪器与器件、钙钛矿基地、元素有机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