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丁照明网首页| 绿色| 检测认证| 古建筑| 道路| 酒店| 店铺| 建筑| 家居| 办公| 夜景| 娱乐| 工业| 博物馆| 体育| 公共 登录 注册

精彩语录
当前位置:首页 > 照明新闻 > 正文

城市更新“心”场景:文商旅融合赋能广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2025-11-03 作者: 来源:阿拉丁文商旅事业部 浏览量: 网友评论: 0
此文章为付费阅读,您已消费过,可重复打开阅读,个人中心可查看付费阅读消费记录。

摘要:

image.png

在国家“城市更新”行动深化推进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战略落地的双重背景下,广州这座千年商都正经历从“大拆大建”到“有机更新” 的深刻转型。不同于过往粗放的空间改造,如今的广州以文化为内核、商业为动力、旅游为引流,在老旧空间里搭建文商旅融合“心”场景—— 既守住市民的生活记忆,又打造吸引全球游客的消费地标,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注入可持续动能。

image.png

广州城市更新与文商旅融合的发展现状

(一)政策引导:锚定融合发展方向


作为首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试点,广州紧跟国家政策导向,2025 年成功入围中央财政支持城市更新名单后,更将“文商旅融合”纳入更新核心路径。政策端持续发力,广州接连发布《广州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1-2035 年)》《广州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提出“以文商旅融合激活更新项目”,要求每个更新片区至少打造1个特色文旅消费场景,为文商旅融合发展筑牢制度根基。


图片

(二)实践落地:多元范本初步成型

广州在践行“留改拆并举”理念过程中,形成了从老城区活化、工业遗存改造到核心商圈升级的递进路径:老城区如永庆坊,通过“绣花功夫”修复骑楼建筑,并引入粤剧体验、非遗手作等业态,年接待游客量突破800万人次,成为“老城市新活力”的标杆;珠江琶醍将原珠江啤酒厂老旧厂房转化为“生活秀带”,集啤酒文化体验、夜间消费于一体,年均带动周边文旅消费超 15 亿元;正佳广场以“自然科学博物馆 + 商业卖场”的策展型零售模式,实现年客流量突破 6000 万人次,印证了文商旅协同发展的显著成效。


image.png

珠江畔的琶醍啤酒文化创意艺术区

来源:广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文章标题:《工业风与文艺范在琶醍 “碰杯”》


image.png

图源广州海珠发布




广州文商旅融合赋能城市更新的现存挑战

(一)业态同质化:缺乏特色辨识度


部分更新项目陷入“复制粘贴”困境,缺乏文化内核支撑。多个旧厂房改造项目扎堆引入“创意市集 + 网红餐饮”,未能结合区域历史脉络打造差异化场景——如纺织厂旧址改造中,既未保留纺织机械遗存,也未融入广绣文化元素,最终沦为“千园一面”的打卡点。这种“集散强、张力弱”的问题,导致消费者“逛一次即审美疲劳”,难以形成持续吸引力。


图片

(二)平衡难题:文化保护让位于商业开发

在历史街区更新中,商业利益优先的倾向明显,文化内核逐渐空心化。某骑楼街区改造后,70%面积用于连锁品牌租赁,仅留少量非遗店铺作为 “点缀”,广府凉茶铺被网红奶茶店取代,老字号竹升面铺让位于连锁快餐店,看似热闹却丢了“广府味道”。这种“重商业轻文化”的开发模式,违背了有机更新的本质要求。


图片

(三)技术表层化:体验深度与联动不足

当前多数项目的“智慧化”停留在基础功能层面,未能与文化、商业深度融合。如某民俗街区仅部署 AR 导览、线上预约系统,未利用数字技术还原龙舟竞渡等广府民俗场景;另外,商业与旅游的联动也较为浅薄,游客购买非遗产品后,缺乏线上定制、保养指导等后续服务,导致“单次消费”而非“持续复购”,陷入“流量强、留量弱”的瓶颈。



文商旅融合构建城市更新“心”场景的创新路径

(一)业态创新:打造沉浸式体验生态


突破“商业卖货、旅游观光”的分离模式,引入策展型零售、沉浸式剧场等新业态,实现“消费即体验”。策展型零售借鉴正佳广场经验,白云区旧机场片区改造中,结合“航空文化”打造“飞行主题卖场”,将飞机模型展览与户外用品销售结合,2024 年带动单店销售额提升35%;沉浸式剧场以永庆坊《骑楼往事》为代表,围绕民国商帮故事设计互动剧情,游客穿着传统服饰参与其中,带动街区二次消费占比达40%;主题酒店方面,越秀区民国银行旧址变身“广府金融文化酒店”,在客房中展出老式算盘、钱庄票据等,2024 年入住率达
92% ,为老式建筑活化提供范例。


图片

(二)遗存活化:“工业锈带”的价值重构

针对纺织、机械等工业遗存,通过“功能重构 + 文化植入”实现转型。如海珠区工业大道的广州刀剪厂旧址改造极具代表性:保留“双狮牌” 刀具纪念亭与百年古树,将苏式厂房改造成泰颐・南庭养护院,实现“医养结合+社区嵌入”,0.58 的低容积率搭配 15 分钟生活圈,成为民生服务型更新样本。紫坭糖厂则另辟蹊径,将旧厂房改造成 6 座电影拍摄棚,配套酒店、商业空间,在 2022-2023 年承接影视拍摄超千场,带动周边村镇发展。



图片

(三)技术赋能:深化场景智慧体验

推动数字技术与文化、商业深度融合。在文化体验上,陈家祠周边开发“AR 广府民俗地图”,游客扫描骑楼墙面可观看动态粤剧、龙舟场景等,同步获取非遗店铺导航;在商业服务上,天河路商圈推出“文旅消费一卡通”,整合门票预约、非遗购买等功能,通过大数据推送个性化服务;在运营管理上,部署智能客流监测系统,周末家庭客群集中时增设亲子体验活动,提升从客流到消费的转化率。



图片

(四)文化深耕:广府元素的场景渗透

粤剧、醒狮等广府文化符号融入城市更新细节中。在空间设计上,荔湾区花地河沿岸将醒狮造型转化为路灯,地面彩绘融入粤剧脸谱;在业态内容上,支持非遗传承人开“工作室 + 店铺”,如永庆坊广绣体验店让游客个性化定制作品,年均销售额超 500 万元;在节庆活动上,天环广场在春节期间打造“灯光花市展”,用现代技术还原传统盛况,2024 年春节带动客流超 200 万人次。



结语



广州的实践印证,城市更新的高阶形态不是“造新”而是“焕新”。文商旅融合的核心,是让文化成为空间的“灵魂”,商业成为活力的“血液”,旅游成为传播的“桥梁”。从永庆坊的骑楼记忆到珠啤创意园的工业新生,这些“心”场景的成功,恰恰诠释了有机更新的真谛。


未来,随着政策红利释放,广州若能坚守“文化为核、商业为脉、旅游为桥”的路径,避免同质化、空心化,定能让更多老旧空间蜕变为 “有故事、有活力、有温度”的消费新地标,实现城市更新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同频共振。



关于《一文一旅说》栏目

《一文一旅说》是由广州国际照明展览会通过阿拉丁,为【文商旅视觉展】专属打造的线上媒体栏目。栏目立足照明全产业链,向视觉领域延伸,致力于服务文旅夜游产业。通过传递专家前沿观点、解析产业核心理念,为决策者、创意者与投资者提供兼具前瞻性与实用性的参考。


栏目成果将凝结为一份行业标杆报告,并于展会同期学术论坛及展会体验空间活动中呈现,旨在为文商旅从业者、景区运营方、投资者及照明专业人士提供系统的趋势研判与实践指南,成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引擎”。



本文作者:李军、黄兰婷

统筹:陈玉钊

策划:林静霞、林丽旋

采编记者:林静霞

编辑 :易梦梦

©阿拉丁文商旅事业部出品



凡本网注明“来源:阿拉丁照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阿拉丁照明网,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对转载有任何异议,请联络本网站,我们将及时予以更正。
| 收藏本文

本周热点新闻

    灯具欣赏

    更多

    工程案例

    更多